浇在植物上的水跑哪儿去了?_创新教育
活动主题:浇在植物上的水跑哪儿去了?
教学目标:让了解植物是如何吸收水的2、教学准备教学试验材料:水、油、试管、植物、天平、纸条3、教学过程(1)提问:你们觉得浇在植物上的水跑到哪儿去了?
孩子们的想法:
[1]──水留在土里
[2]──被根吸收了然后被根排泄掉了或者留在根里
[3]──它沿着植物上升它留在植物上或者它蒸发了
分组实验:
a: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植物通过根部吸收了水?
b:用什么方法来检验水在植物内上升?
c:用什么方法来检验水被植物的叶子排出去了?
(对比实验)两只加水的试管里滴点油,把一株植物的根放进其中一只。几天以后观察结果。发现有植物的那只试管水面下降的多。(注意:先放水和植物最后再放油)
①实验1 辅助实验:把两盆土放在天平上,其中一盆种上植物.几天以后可以发现有植物的那盆变轻了.而另外一盆重量几乎不变。
结论:植物的根部吸收水分。
实验2:把三株植物的叶、茎、根分别放进三个水槽中,几天以后观察结果,发现根在水中的那株植物长的很好,而另外两株则死掉了。
结论:植物是通过根部来吸收水分的。
②实验1:把白色的百合花放在红色液体内,几天以后它的叶子变红了辅助实验:用吸水性强的纸条放在有颜色的液体中,可以看见纸条上的色彩渐渐上升。
结论:水在植物体内上升。
③实验1:对比实验两个装有水的试管,一只里放有叶子的植物,另一只放没有叶子的植物。几天以后,可以发现有叶子的植物的试管水面下降的多一些。
实验2:在一个试管中插入一株植物,将一只透明塑料袋罩住叶子,不久就可以看到塑料袋内壁上有水滴。
结论:植物的叶子排出水分。
4.活动评析
(1)实验目标要明确,不能偏离主题。
(2)实验前可以让孩子做出实验预测,准备完了再动手做实验。
(3)要指导仔细观察,并能随时把发现的情况用文字、图像等多种方式记录下来;注意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4)实验前强调步骤与规则,严格控制实验变量,保证实验的严密性与正确性。
(5)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安全,及时渗透安全、自我保护。
(要把实验内容写下来,让学生随时都可以看到,以醒目的标题提醒。)
(6)实验中应注意变量的设计,每次只可以有一个变量,让学生从中发现变化。若变量过多则会产生混乱。
(7)实验结束后让把工具整理好。
短评:本案例采取了直观探讨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植物从根部吸收水份、从叶子散发出去的过程。实验取材于学生身边的植物,如教室中栽植的花草等。
本案例的精彩之处:1.找准了切入主题的问题“浇在植物上的水跑哪儿去了?”,引发了孩子们天生的好奇心。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实验,实验设计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逻辑性较强。学生不断找到答案,又不断产生新的疑问,进入下一个实验。在这过程中,学生不断感受到探知自然奥秘所带来的快乐,体验到科学的乐趣。2.实验的变量设计精确恰当。按照的认知水平,每个对比实验只设计了一个变量,有利于增强孩子们对实验结果的理解,从而在头脑中建立的认识。
可供参考的意见:
1.该案例中大部分实验是由教师设计准备的,是否可以考虑指导学生来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探索精神。
2.有的实验比较费时,需几天以后方可观察到结果,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