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考历史学业考试的标准_历史文集
一、考试指导思想
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是义务阶段历史学科的终结性考试。它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初中毕业历史学业考试应有利于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提高历史质量;有利于历史课程改革,培养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促进学生自主、活泼、持续地发展。
初中毕业历史学业考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主要检测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杜绝偏题、怪题。
发展性——关注学生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重视情感教育,突出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
性——考试内容要准确反映历史学科的要求。编制要科学合理,表述严谨、规范。
人文性——体现人文精神。密切联系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注重人文素养的考查,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二、考试目标与内容要求
(一)目标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知识与技能的提出了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的要求。据此,湖南省初中毕业历史学业考试标准对考试内容作出如下相应层次的规定:
识记 要求记住构成历史基础知识的时间、地点、人物、文献、事件等要素,识别重要的图、像、画;通过阅读和观察、感知和体验的过程去获取历史,并能准确地表达出来。凡《历史课程标准》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内容为识记层次。
理解 在识记的基础上,对所学的历史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问题的初步认识。凡《历史课程标准》中使用概述、归纳、理解、说明、阐明、认识等行为动词的内容为理解层次。
运用 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凡《历史课程标准》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内容为运用层次。
(二)内容要求
中国历史部分
单元 | 知 识 内 容 | 目标要求 | ||
识 记 | 理 解 | 运 用 | ||
中华文明 的起源 | 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时间及地点 | √ | ||
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状况与主要农作物 | √ | |||
炎帝、黄帝、尧、舜、禹的传说 | √ | |||
国家的产生 和社会变革 | 夏朝建立的时间及建立者、王位世袭制的出现 | √ | ||
商、西周的建立者 | √ | |||
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 | √ | |||
战国七雄及形势图 | √ | |||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 √ | |||
统一国家 的建立 | 秦统一的时间、秦始皇像及秦朝疆域图 | √ | ||
评价秦始皇 | √ | |||
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和意义 | √ | |||
汉武帝的大一统 | √ | |||
丝绸之路 | √ | |||
政权分立 与民族融合 | 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及形势图 | √ | ||
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江南开发的史实 | √ | |||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 √ | |||
繁荣与 开放的社会 | 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 √ | ||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 √ | |||
女皇武则天 | √ | |||
“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 √ | |||
唐与吐蕃的交往史实 | √ | |||
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 √ | |||
经济重心的 南移与民族 关系的发展 | 辽、宋、西夏、金政权的并立 | √ | ||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 | √ | |||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 | √ | |||
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 √ | |||
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巩固 和 社会的危机 | 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 √ | ||
郑和下西洋 | √ | |||
戚继光抗倭 | √ | |||
雅克萨之战 | √ | |||
清朝前期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 √ | |||
清朝前期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 √ | |||
郑成功收复台湾 | √ | |||
清朝疆域图 | √ | |||
“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 √ | |||
中国古代 科学技术 | 司母戊鼎图 | √ | ||
东汉的《九章算术》 | √ | |||
南朝祖冲之推算圆周率 | √ | |||
华佗、张仲景、李时珍所处朝代及主要医学成就 | √ | |||
《水经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的作者及著作类别 | √ | |||
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的修建时间及图 | √ | |||
四大发明 | √ | |||
中国古代 思想文化 | 汉字的演变 | √ | ||
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孔子像 | √ | |||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 √ | |||
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时间 | √ | |||
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的著名作者及其代表作 | √ | |||
《史记》《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 √ | |||
古代书法、绘画、雕塑的主要成就 | √ | |||
列强的侵略 和中国人民 的抗争 | 林则徐虎门销烟及图 | √ | ||
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和《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 √ | |||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 √ | |||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及圆明园残迹图 | √ | |||
俄国侵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 √ | |||
左宗棠收复新疆 | √ | |||
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 | √ | |||
中日《马关系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 √ | |||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 √ | |||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 √ | |||
近代化 的起步 | 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企业 | √ | ||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 √ | |||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 √ | |||
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及其人物像 | √ | |||
1911年武昌起义 | √ |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 √ | |||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 | √ | |||
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 √ | |||
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兴起 | 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和五四精神 | √ | ||
中共“一大” | √ | |||
创建黄埔军校的重要人物 | √ | |||
国民革命军北伐的主要对象和重要战役 | √ | |||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时间 | √ | |||
南昌起义的时间和主要领导人 | √ | |||
毛泽东和朱德在井冈山会师 | √ | |||
中共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 √ | |||
红军长征 | √ | |||
中华民族 的抗日战争 |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 √ | ||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 | √ | |||
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 √ | |||
南京大屠杀 | √ | |||
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 | √ | |||
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 | √ | |||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 √ | |||
人民解放 战争的胜利 | 重庆谈判双方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签定的文件 | √ | ||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 √ | |||
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基本情况及示意图 | √ | |||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 √ | |||
中国近代经 济社会生活 | 近代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的著名企业 | √ | ||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中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的出现 | √ | |||
中国近代 科学技术 与思想文化 | 詹天佑、侯德榜的科技成就 | √ | ||
魏源、严复的主要思想 | √ | |||
科举制度废除的时间 | √ | |||
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的主要文艺成就 | √ | |||
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成立 和巩固 | 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及开国大典图、毛泽东像 | √ | ||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 √ | |||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 √ | |||
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 | √ | |||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 √ | |||
社会主义 道路的探索 | 第一个五年的基本任务 | √ | ||
1954年颁布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 | |||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标志 | √ |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严重失误 | √ | |||
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的先进人物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 | √ | |||
“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 √ | |||
建设中国 特色 社会主义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 |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 √ | |||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 √ | |||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重要法律 | √ | |||
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像 | √ | |||
民族团结 与祖国统一 |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 | ||
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及政权交接仪式图 | √ | |||
“一国两制”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 √ | |||
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 | √ | |||
国防建设 与外交成就 | 人民解放军海军、空军、导弹部队组建的史实 | √ |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 | √ | |||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及其对会议成功召开的贡献 | √ | |||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 | |||
1979年中美建交 | √ | |||
科技教育 文化 | 新中国成功研制“两弹一星” | √ | ||
袁隆平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 √ | |||
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 √ | |||
中国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 √ | |||
新中国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 √ |
世界历史部分
单元 | 知识内容 | 目标要求 | ||
识 记 | 理 解 | 运 用 | ||
史前时期 的人类 | 南方古猿的生活时间和地区 | √ | | |
三大主要人种 | √ | | | |
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的主要区别 | √ | | | |
上古人类文明 | 亚非大河流域出现的文明古国 | √ | | |
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图 | √ | | | |
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现存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 √ | | | |
古代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 | √ | | | |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 √ | | | |
罗马共和国建立及被罗马帝国取代的时间 | √ | | | |
中古亚欧文明 | 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 | √ | | |
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 √ | | | |
查理•马特实行采邑制,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在此基础上形成 | √ | | | |
基督教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 √ | | | |
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 | | √ | | |
文明的冲撞 与融合 | 希波战争的结果 | √ | | |
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征战的结果 | √ | | | |
马可•波罗来华的史实 | √ | | | |
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情况 | √ | | | |
世界古代 科学技术 与思想文化 | 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 | √ | | |
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产生的时间、地点、创立者 | √ | | | |
古希腊文学名著《荷马史诗》和阿拉伯文学名著《天方夜谭》 | √ | | | |
阿基米德的主要成就 | √ | | | |
欧美主要国家 的社会巨变 | 文艺复兴开始的时间 | √ | | |
但丁的《神曲》 | √ | | | |
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 √ | | | |
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 | √ | | |
《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 | √ | | |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 | √ | | | |
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 | √ | | | |
评价华盛顿 | | | √ | |
第一次 工业革命 |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 | √ | | |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珍妮机等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 | √ | | | |
瓦特改进蒸汽机及其影响 | | √ | | |
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及图 | √ | | | |
殖民扩张与 殖民地人民 的抗争 | “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及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与残酷性 | √ | | |
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 | √ | | | |
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解放者” | √ | | | |
章西女王的英勇事迹 | | √ | | |
资产阶级统治 的巩固与扩大 | 美国南北战争 | | √ | |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 | √ | | |
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 | | √ | |
国际工人运动 与马克思主义 的诞生 | 英国宪章运动的纲领及中心内容 | √ | | |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者及人物像 | √ | | | |
《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 | | √ | | |
《国际歌》的作者 | √ | | | |
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 | | √ | | |
第二次 工业革命 |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 | √ | | |
电力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 √ | | | |
电灯、电报、电话的发明者 | √ | | | |
卡尔•本茨发明内燃机和汽车 | √ | | | |
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及图 | √ | | | |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 | √ | | |
第一次 世界大战 |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图 | √ | | |
萨拉热窝事件 | | √ | |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 | √ | | | |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 | √ | | |
世界近代 科学与 思想文化 | 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 | √ | | |
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 √ | | |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基本主张 | √ | | | |
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 | √ | | | |
《最后的晚餐》和《向日葵》的艺术风格、作者及图 | √ | | | |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 √ | | | |
苏联社会主义 道路的探索 |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时间、地点、领导人 | √ | | |
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大意义 | √ | | | |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 √ | | | |
1922年苏联建立 | √ | | |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 | √ | | |
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 下的西方世界 | 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 √ | | |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 √ | | | |
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 | | √ | |
第二次 世界大战 | 慕尼黑会议 | | √ | |
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 √ | | | |
德国入侵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 √ | | | |
美、苏、英、中等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 √ | | | |
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 | √ | | | |
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 √ | | | |
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的发展 变化 |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 | √ | |
欧洲联盟的建立时间和性质 | √ | | | |
20世纪晚期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 | √ | | | |
社会主义国家 的改革与演变 | 二战后,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影响较大的改革有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和匈牙利的卡达尔改革 | √ | | |
1991年苏联解体 | √ | | | |
亚非拉国家的 独立和振兴 | 印度独立后经济发展的成就 | √ | | |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结束了非洲遭受欧洲殖民者长达500年奴役的历史 | √ | | | |
1999年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主权 | √ | | | |
二战后,导致中东地区矛盾复杂的主要因素 | | √ | | |
战后世界格局 的演变 | 冷战政策的含义 | √ | | |
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 | √ | | |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及中国加入的时间 | √ | | | |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 √ | | |
世界政治格局当前处于“一超多强”局面,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 √ | | | |
世界现代 科学技术 和文化 |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始时间、主要领域 | √ | | |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 | √ | | |
德莱塞的著名文学作品 | √ | | | |
毕加索的名画 | √ | | | |
美国的好莱坞是世界最著名的影城,奥斯卡奖是世界最有名的电影奖 | √ | | |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部分
单元 | 知识内容 | 目标要求 | ||
识 记 | 理 解 | 运 用 | ||
湖南境内的 重大考古发现 | 彭头山遗址、城头山城址的重要发现 | √ | | |
龙山县里耶出土大量秦简 | √ | | | |
四羊方尊的发现地及图 | √ | | | |
资产阶级改良与 革命道路的探索 | 浏阳人谭嗣同为变法献身 | √ | | |
邵阳人蔡锷被孙中山称为“再造民国第一人” | √ | | | |
工农武装起义 与红军长征 | 湘南暴动、平江起义、桑植起义的主要领导者 | √ | | |
红军长征在湖南的史实 | √ | | | |
抗日战争时期发 生在湖南的大事 | 日军在湖南的暴行 | √ | | |
抗战时期发生在湖南的著名战役 | √ | | | |
芷江洽降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 √ | | | |
湖南的解放 | 湖南和平解放的时间和长沙起义的主要领导人 | √ | | |
1949年衡宝战役的影响 | √ | | | |
湘西剿匪的影响 | √ | | | |
创建共和国的 湘籍元勋 | 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贺龙、彭德怀、罗荣桓的籍贯及担任的最高职务 | √ | | |
思想与文化教育 | 北宋时期湖南的两大著名书院 | √ | | |
周敦颐、王船山、魏源的籍贯及主要思想 | √ | | | |
曾国藩创建湘军 | √ | | | |
湖南近代教育发展情况 | √ | | | |
雷锋精神 | | √ | | |
科技成就 | 铜官陶、醴陵瓷的始创时间 | √ | | |
国防科技大学研制出巨型银河系列计算机及其意义 | √ | | | |
湖南师大 | √ | | | |
民俗风情 | 湖南江永妇女之间传承使用的女书,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女性文字 | √ | | |
湖南民族传统节日 | √ | | | |
文学艺术 | 明朝李东阳创立茶陵诗派 | √ | | |
湖南主要地方剧种名称 | √ | | | |
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怀素的籍贯及生活时代 | √ | | | |
湘潭籍著名画家齐白石被新中国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 √ | | | |
田汉、周立波、丁玲、沈从文的代表作 | √ | | |
三、试卷结构
(一)题型
试卷由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个部分组成。其中,非选择题可以填空、判断、改错、填图析图、看图说史、材料解析、问答、探究、历史小等题型呈现,所占比例不低于60%。
(二)内容分布
中国古代史约25% | 中国近代史约20% | 中国现代史约10% |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约10% |
世界古代史约5% | 世界近代史约15% | 世界现代史约15% | |
(三)试题难度
考试整卷难度系数控制在0.75左右,难易题比例见下表:
类别 | 容易题 | 稍难题 | 较难题 |
难度系数 | 0.8以上 | 0.6~0.79 | 0.6以下 |
所占比例 | 约占70% | 约占15% | 约占15% |
(四)覆盖面
考试的知识覆盖面要求达到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