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教案2_八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从现象到本质”的原则设计本课的教学。由多媒体进行导入,一开始就引发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便于接下来的教学。主要采用讲述法,同时辅助以大量的图片和适当的录像,使学生身入其境,便于理解。在教授难点内容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调动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并在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从而上升到本质的高度,达到了历史学科的应用性原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来源:学科网]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 “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标志;全国夺权斗争;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四人帮”;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来源:zxxk.com]
通过分析“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和教训,培养学生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和思考历史现象、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进行导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课主要采用讲述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在难点的教学中则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联系现实生活,达到“学史使人明智”的目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讲述“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是党内“左”倾错误严重发展的结果。
通过讲述“二月抗争”,使学生认识到,面对大动乱的局势,一些老一辈革命家挺身而出,进行抗争,代表了党和人民的意志,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无私无畏的凛然正气。
通过讲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能力纠正错误的党、伟大的党。
教学重点
“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教学难点
“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和教训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讲解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媒体
幻灯机、多媒体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来源:学科网]
多媒体导入法。
教师放映一段“文化大革命”相关内容的教学录像(或照片、画片等),然后教师小结:1957年中共中央“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开始,中央“左”倾错误思想开始突飞猛进,这种思想在经济领域表现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领域又出现 了“反右倾”斗争。这种“左倾”思想的泛滥,最终酿成了十年“文革”的空前浩劫。那是一个“史无前例”、动荡不安的年代。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十年,这十年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文革的发动不是偶然的,当时中国周边国际形势趋于紧张,中国面临各方面的公开和潜在的威胁,导致对这一时期国际范围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严峻的估计,从而成为发动文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它蕴涵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和民族的悲剧,今天我们就去揭示它。
第12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板书)
【讲授新 课】
一、“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板书)
列宁说文化革命是要扫除文盲、普及、发展教育文化,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我国的“文化大革命”不是这个意义上的,它是1966年~1976年我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代名词,所以被加上引号。那么,为什么要发动这样一场革命呢?
1.“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板书)[来源:学科网]
(教师出示幻灯片)
材料一: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并企图复辟资本主义,这是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他要求全党对阶级斗争问题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号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材料二:1964年,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进一步指出“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 义道路的当权派。”
(在阅读完有关材料后,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从而得出“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
思考:
①两则材料表明了什么政治倾向?(左倾思想的倾向)
②材料一中对阶级斗争问题的提法是否符合实际?材料二比之有何发展?(把阶级斗争无限夸大,形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把阶级斗争引入党内,为“文革”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
③综合两则材料,分析“文革”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的恶果。)
(教师学生的答案,归纳文革产生的原因。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答案的比较,提高学生概括表达的能力。)
根本原因:“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的恶果。
主观原因:毛泽东对党和国家的政治形势作出的错误判断。其出发点是为了防止资本主义的复辟。
客观原因:林彪、江青一伙阴谋家的利用;长期以来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个人崇拜现象的存在。
2.“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板书)
(学生阅读教材第79页小字部分,教师出示相关图片)
1965年冬,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点名批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写的《海瑞罢官》。这篇文章的发表,成为点燃“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3.“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板书)
(教师结合讲述)1966年5月,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党中央发出开展“文化大革命”的通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它成为把阶级斗争错误地扩大到党的最高领导层,甚至认为地制造阶级斗争的重要根据。同年8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八届十一 中全会,专门成立“文化革命小组”作为“文化大革命”的指挥部,组长是陈伯达,康生任顾问,江青、张春桥等任副组长。它实际上成为不受中共中央政治局约束的、领导“文化大革命”的指挥机构。8月5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大院贴出了一张大字报,题目是《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明确提出,中央有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这个司令部的代表人物是刘少奇、邓小平。刘少奇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当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邓小平也是我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立下过汗马功劳,当时是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在“炮打司令部”大字报的号召下,“文化大 革命”迅速发展成全国性的批判刘少奇、邓小平和“资产阶级反 动路线”的运动。这两个会议就成为“文化大革命” 全面发动的标志。
二、全面内乱(板书)
(教师结合课件讲述)为发动群众造反,把“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展起来,8月18日毛泽东在天安门首次接见来自全国各地和北 京的红卫兵及革命群众。广大青年学生一时间成为佩带红袖章的红卫兵从北京发展到全国,掀起“大串连”的高潮。成千上万的学生高举毛泽东“造反有理”的旗帜,冲击各级党政机关,到处建立“造反联络站”,揪斗“走资派”。由于“大串连”,“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展起来了,从文教战线扩大到各个领域。
1967年1月,在中央文革策划指挥下,以王洪文为头子的上海造反组织,夺了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权,这次行动被林彪、江青等人吹捧为“一月风暴”。毛泽东支持了这一行动,号召全国无产阶级革命派联合起来,向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夺权。在“一月风暴”影响下,夺权之风立即刮遍全国,出现向所谓“走资派”夺权的高潮。为夺权,学校停课,工厂停产,在夺权过程中,彼此发生矛盾甚至发展到武斗,从动手动棍到动枪动炮,全国出现动乱局面。
“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作法直接危害到党和国家的命运。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谭震林等在1967年2月同林彪、江青一伙展开了正义斗争,这就是“二月抗争”。他们代表了党和人民的意志,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无私无畏的凛然正气。(引导学生阅读课后的“日积月累”,使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在这场内乱中,国家主席刘少奇被加上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开除出党,并被非法监禁,迫害致死。这是我党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冤案。(阅读教材第81页小字部分或放映相关电影片段)之后,一批中央领导人受到排挤,林彪、江青等人趁机夺权。
三、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板书)
1.“九·一三”事件和林彪反革命集团被彻底粉碎(板书)
(引导学生回忆林彪在建国前的功绩)
随着地位的上升,林彪的权力欲越来越大,“文化大革命”以来,为争夺个人权力,培植亲信,排斥异己,逐渐形成反革命集团。
刘少奇被撤销党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