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化学元素化合物复习策略_高三化学教案
一、元素化合物的考试大纲要求及该专题近四年来全国理综特点
1、大纲要求: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与元素性质递变关系。重点掌握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与其性质的关系。了解其他常见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该专题知识内容要求共28条,其中按三个层次具体分布如下:了解有20条(略)、理解(掌握)有7条[(1)掌握钠和镁性质。(2)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理解ia、Ⅱa族元素(单质、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递变性。(3)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理解卤族元素(单质、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递变性。(4)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5)掌握硫酸、硝酸的化学性质。(6)掌握fe和al的化学性质。(7)以fe(Ⅱ)、fe(Ⅲ)的相互转化为例,理解变价金属元素的氧化还原性]、综合应用有1条[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由此可知,元素化合物部分的主干知识:(1)以na、mg为代表的Ⅰa、Ⅱa性质。
(2)以n、o、s、cl为代表的Ⅴa、Ⅵa、Ⅶa性质。(3)al、fe单质及化合物性质。
(4)常见物质的制备和常见物质(离子)检验。(5)环保问题。
2、近四年来的全国理综试题特点:
今年
今年
今年
今年
有毒气体(co)
bf3、h2o、sicl4、pcl5结构
前20号元素置换反应
废气中的so2处理
石灰水与盐酸、钠与水、铜与硝酸、大理石与醋酸反应离子方程式书写
so42-、s2o32-、nh4+、mg2+、hco3-、alo2-、h+反应
bacl2、naoh、nahco3、
na2co3、h2so4、alcl3、nh3.h2o、ba(oh)2、cacl2、na2so4反应
钙、碳、氧、硫等化合物的推导及反应
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钾、硝酸银、氯化镁、硝酸钙、氢氧化钡的反应
铵盐推导、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反应
过氧化钠的性质
na+、mg2+、al3+、ba2+、oh-、cl-、co32-、
so42-、hso4-离子结合与相互之间的反应
氮气与氧气、碳化钙与水反应
钠及其化合物性质
由上表可知,由于化学考试的总题量只有12题,所以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不可能覆盖面很广、面面俱到。每年相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试题内容一般比较基础,都是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内容,有些直接来自书本知识,有些是书本知识的适当延伸,不过在考查的内容上尽量做到了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从能力要求方面去分析,以理解和运用的中档题为主,从题型上主要以推断题为主,其中06、07两年还出现了化学开放性的试题:例今年的第27题前20号元素置换反应、今年的第27题推断题中的e物质,这类试题对培养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起到积极作用。在解题思路上着重对主干知识中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物质的特性等来突破,并依据对题给的综合分析和逻辑推理来解决具体问题。
二、当前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复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元素及其化合物复习中通常存在如下问题
(1)缺少对《考试大纲》中的考试范围及要求和历届试题元素化合物试题的研究,因而有些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心中无纲,随意性较强,针对性薄弱。
(2)第一轮按教材章节顺序复习过慢,知识点讲解过细,随意拓宽教学复习内容,造成学生在复习中感觉到上新课一样,知识点很多比较零碎不容易掌握。
(3)布置练习的题量过多,难度过高,不加选择的“题海战术”,大量重复的机械训练,使学生感觉到复习练习中重点不突出,学习苦燥无味。
(4)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的灌输太多,“教”多“学”少,缺乏对学情的了解和研究 ,缺少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感觉没有学习成就感,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5)教师在复习过程中缺少对教材中前后知识的联系、综合(包括元素化合物中每一章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的综合、改进和创新)等,造成学生对综合应用能力比较薄弱。
2、学生在元素及其化合物复习中通常存在如下问题
(1)在复习过程中轻视教科书(书本)的基础作用和导向功能,遇到书本基础记忆相关知识练习中不会做的题目,自己不主动去看书查阅,随意写一个答案了草完成作业。
(2)方程式书写不规范,如化学式字母大小写错误、反应条件没有注明,未配平,沉淀与气体符号漏写,可逆反应未用可逆符号等。另外,化学用语用字错误,包括物质名称错误,例如,“氯化铵”写成“氯化氨”等。
(3)不按要求答题,如名称与符号错写;离子方程式写成了化学方程式;用电子式表示分子组成时仍然用分子式表示等;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4)表达能力存在缺陷:非选择题的答题方式主要是填空,虽然答题要求也只是结论性的,但从平时测验和练习的情况看,学生答题不理想,主要原因是表达能力与化学学科的基本素养差,表现为表达错误或不规范,表述不符合化学学科要求等。
(5)自我能力比较薄弱,每一单元复习以后,没有有效的把知识形成网络框架图,造成解题时不能有效提取相应知识,不能运用已复习知识来解决具体问题。
三、元素及其化合物复习策略
高考试题的走向对中学教学有一定指挥捧作用,是难以回避的事实,从近四年的化学试题元素化合物的命题及考生答题情况分析,高考复习必须坚持以考试大纲为纲,以教科书为本的方向,同时也提醒广大教师,必须还教学于本来面目,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努力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高考复习教学中一定要熟悉考查范围,避免因超纲复习而枉费时间和精力。坚决、果断、彻底地抛掉教材里没有的、《考试大纲》不要求的内容。我们的复习工作应从学校、班级实际出发,追求实效,采取的措施要落实到位。师生都必须清楚每个单元复习的目标,要有明确的针对性。第一轮复习要控制难度,不可在偏、难、怪题上做文章;调控好训练的题量,训练要有针对性,实效性,把精力用在典型试题(历届高考原题、精心改编高考题或选编优秀的模拟题)的分析上。要充分尊重学生复习中的自主权,满足学生复习的需求,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的思维以广阔的空间,要从根本上克服一味大量布置习题,满堂灌、缺乏针对性、不讲教学效益的问题。大家知道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学习的主干内容,是学生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实验的基础与素材,这部分知识内容从表面上看比较零碎、分散,难于记忆,使有些学生感觉花了较多的时间还是难于掌握,造成学习效率下降。因而,在复习时我们老师如何将零散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整理成较为有序,又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的知识网络和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化合物复习建议如下:
(1)用理论来指导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复习(同主族、同周期性质相似和递变)
(2)加强对常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3)注意一些特殊性质及反应,有助于解无机推断题或无机框图题
(4)关注与环保有关的物质及联系生产、生活有关的重要物质
(5)用“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保存”来形成知识体系;
非金属元素用“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盐”
金属元素用“单质→氧化物→碱→盐”来建立知识网络;
用氧化还原原理来指导cl、s、n、fe等变价元素及化合物的复习。
在具体教学复习过程中始终要贯穿以下三个重要意识:(1)顺应学科属性,培养学科技能:“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保存”,是每一物质形成的知识体系,其中性质是重点、核心。中学化学常见的化学性质有:①酸性、②碱性、③氧化性、④还原性、⑤可燃性、⑥稳定性、⑦不稳定性、⑧特殊性。例:盐酸的主要化学性质:酸性、氧化性、还原性;so2的主要化学性质:酸性(酸性氧化物通性)、弱氧化性、较强的还原性、特殊性(漂白性)。nh3的主要化学性质:碱性气体(溶于水生成的氨水具有碱的通性)、还原性。(2)恰当而顺其自然地利用基本理论指导物质性质的复习(结构决定性质;化学平衡移动的应用;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的应用;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应用等)。例:原子结构决定了各主族元素的氢化物、最高价氧化物的分子组成(Ⅳa、Ⅴa的氢化物和最高价氧化物的分子组成分别为:rh4、rh3、ro2、r2o5);根据溶解平衡、电离平衡的理论就可以说明氯水和氨水中分别一共存在7种和6种微粒;na2o2、cl2、no2分别与水反应都是发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