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无为 品书香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21 > > 详细内容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2_七年级历史教案


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科举制创立和完善的过程

科举制度中的是分科的意思,是选拔的意思。简单说,科举制度就是通过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在隋朝之前,我国魏晋南北朝时,选拔官吏是根据门第出身的高低来进行。必须有地方官吏、高门权贵的推荐,才可以做高官。这样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由于出身低微,难以担任中央和地方高官,并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到隋炀帝时设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这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的正式诞生。

唐朝时,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唐太宗时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非常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继唐太宗后,武则天也大力提倡科举,她在位时,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到唐玄宗时,把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使唐朝上下吟诗、作诗蔚然成风。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科举制度的完善史上起了重要作用。

 2.难点:科举制度的作用及其对中外的深远影响

 隋唐的科举制度,在当时是一种优越的选官用人制度,它打击了腐朽的氏族势力,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是唐朝前期清明出现的客观原因之一。它从隋朝一直沿用到清末,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事业、人才培养和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特性,使处于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但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选官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科举制走向了极端,成为摧残人才和为统治者培养忠实奴仆的工具。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对世界文明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三、学法指导

 1.运用从具体的事实引出结论的方法,言之有据地分析问题。

 例如学习科举制的影响时,从思想上看,从每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2/3、从进士及第后的曲江宴和雁塔题名可以得出──科举制度笼络了读书人,从科举考试中明经科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可以得出──科举制度控制了读书人。

 2.主动设疑,探究感悟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针对学习内容进行设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理解深化所学习的知识。如通过比较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的不同,进而以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各种人带来什么变化为题,进行推理分析──“高门权贵的子弟失去了什么?原来把持选官实权的地方官和高门权贵失去了什么?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什么?朝廷得到了什么?进而科举考试的直接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3.列表分析,归纳比较

 按人物顺序编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大事记,掌握科举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情况。

请你完成下表。相信你会比你的同学做得更好。

 阶段

关键人物

主要贡献

形成

(隋朝)

隋文帝

开始分科考试

隋炀帝

设进士科

完善

(唐朝)

唐太宗

大大扩充国学规模

武则天

首创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

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4.识读图片,形象感知

 观察《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图,结合旁边课文小字中唐太宗的话和课文中所引唐朝诗人赵嘏太宗皇帝真长策……”的诗句,从政治角度、思想角度分析,科举考试的最大获益者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

 5.场景再现,情感升华

学习本课时可以搞一个小规模的现场活动,如假设自己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后,你会怎样做?”“请你再估计一下唐朝的文学界、教育界将呈现出怎样的局面?或通过情景再现,或通过表演领悟,自然而然地对科举制度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有所了解,进而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四、命题分析

 结合近几年来的中考分析,本课在许多地方的中考中都有所涉猎,大都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也有以材料题形式出现的,但不是很多。科举制对中国两千年封建统治影响很大,因此是各地中考的考查内容之一,虽分值不大,但也应引起重视。既有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再现,也有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的题目。

 五、中考试题分析

 1.(2007年湖南湘潭)唐朝的读书人为了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最佳途径应该是( )

 a.参加科举考试    b.辛勤耕作     c.作战立功           d.经商致富

 解析:本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综合能力。题目中选用的鲁迅先生的诗句是对科举制度的描写,说的是读书求学的人通过科举考试后,一步登天,有贫民一跃而成高官的真实写照。唐朝统治者也是通过此途径选拔官员的。

 答案:a

 2.(2007年广东省汕头市)隋唐时期,青年李进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骑射好手。一天,他告别父母,满怀信心地赶赴洛阳参加武举考试。这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仔细阅读材料提出有效点:青年李进赶赴洛阳参加武举考试,二武举考试开始于武则天统治时期。

 答案:d

 3.(2007年江苏连云港市)唐太宗看到很多中举士子鱼贯而出时,高兴地说:天下人才都为我所用了。这一记载( 

 a.反映了我国古代帝王的奢侈生活    b.能说明唐朝科举制实施情况

 c.属于后人杜撰且不符合当时情况    d.说明了唐太宗善于虚心纳谏

 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解析性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唐太宗的或说明了科举制度的作用。它的实施,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机构,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唐太宗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答案:b

 4.2007年江苏扬州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作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摘自人教版历史教材(七下)第4

 材料二:唐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摘自人教版历史教材(七下)第4

 请回答:

 1)为改变材料一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提到的长策是指什么?它对唐代的教育事业产生的什么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材料均出自教材,学生理解应该不成问题。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创立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就能做出正确解答;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科举制度作用的理解、归纳能力,就在当时来说,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

 答案:(1)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2长策指科举制度。影响: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试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