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是根深叶茂_个人文集
―――关于农村的敬业与敬钱的思考
中学时,母亲絮叨着:“好好念书吧!有个猴拉着,就比别人强。”在那个时代,铁饭碗,领工资,旱涝保收,令人钦慕。为了有个工作,早些挣钱,走进了师范的校园。如果现在有问:“您小时的理想就是做一名教师?”实话实说:上师范就是为了有工作,早立业,好挣钱。(真是汗颜)
师范里,为社会培养“又红又专”的教师。在变“红”的过程里,逐渐知道“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文明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百年大计”的奠基者。知道当一名教师很神圣,也才知道当一名好教师,也不容易。同时也听到一些泄气的话:“家有几斗粮,不当孩子王”、做就是“叫街的技术,讨饭的生涯”。清贫是免不了的。好也罢,坏也罢,既来之,则安之。在这几年里,安心的文化知识,勤奋的钻研教材教法,苦练三笔字―――转眼就毕业了,每个人都跃跃欲试,豪气冲天,都想着“建设一个大工程”,以不愧“工程师”的名号。
工作了,终于挣钱了。怀着一颗喜悦、激动与不安的心情,当上了一名普通教师。天天想着如何把工作完成,怎样把教好,但也默默的想着工资是多少。日子一天天过去,感受到了工作的快乐,也体会到缺钱的烦恼。每个月底领着不多的工资时,数了又数,然后掰着手指计算着花。时值国家调整大中专毕业生待遇,工资连升三级,那个喜呀,那个乐呀,不亚于老农看到了丰收的年景,庆祝几顿,工作热情高涨,真不知道什么是累。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出现了经商热,涌起了下海风潮,“孔方兄”当道,金钱真好象成了世界的主宰者。面对诱惑,真是惶恐不安、浮躁心动。下海吧,没有资金技术,没有门路,胆子又小。干吧,挣的不多,花处不少。思前想后,真是艳羡海中的美景,充满了机会;但又害怕,那里毕竟有更多的风险。还是教书吧!工作、收入稳定,撑不着,饿不死。
一介书生毫无愧色的大言赚钱,真有一种犯罪感充盈心头。因为现在就有人哀叹并批评说:庸俗化了,真让我们无颜面对——我们的孩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老祖宗早就划下了这条小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这种贱利的意识下,教师的形象就是——清苦、清高!我要说:为什么在家徒四壁、穷困潦倒时,才悲叹“百无一用是书生?为什么面对衰老的父母、幼小的儿女,才面露难色?为什么在病痛缠身、无钱医治,才无声叹息?为什么面对即将辍学的孩子,无力挣钱献爱心,才愧疚无言?
知识分子开口谈钱了,这应该是改革的成果、社会的进步。赚钱已成为一种光荣和时尚,成为人们另一条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道路。广大的普通教师也终于屏弃了虚幻的、矫饰的理想主义走向实际,有了世俗情趣,但并不是“俗不可耐“。正是这种俗化标志人们从道德人转向经济人,而这种转化正是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社会心理动力。
敬业与敬钱不应是跷跷板,敬钱风盛,敬业精神便无奈的悬起来。金钱作为一种社会物质力量,有形无形地支配着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个人价值。圣哲说:“有恒者有恒心”敬业得有基础,敬业不能没钱,否则无法生存与生活。报酬体现出职业的重要性及职业的吸引力,是保证其敬业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如果一味就人敬业,无异于“精神会餐”。教师也想让父母安度晚年,也想让儿女快乐成长,也想让自己活的潇洒。但是,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教师的工作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所以教师又必须正视自己的责任、使命,对国家、社会负责,对家长、学生负责,更要对自己负责。如果误人子弟,必将砸了饭碗,断了财路。虽然谈钱,但不能成为钱的奴隶,而精神品格低下,满身铜臭,这样会玷污了圣洁的教育。职业的自豪感将使我们努力工作,从学生点滴进步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当桃李满天下时,也就铸造了不悔人生。所以,我赞叹那些脱下“长衫”“下海”弄潮的英雄,更赞叹那些坚守精神文化园地,不趋时媚俗,自甘寂寞和清贫,默默耕耘的亦是令人钦佩的英雄。
细想想,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员,就在其中,既然商业社会能使大家致富,富裕后还能怠慢了这些人。目前,教师这个职业,工作、收入稳定,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向往的职业之一。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教师也可能商品化,择优竞聘上岗。很多人可能为此担心,但我想,这种竞争会促进一心想保住自己心爱职业的人发挥潜能,创造性地工作,激发敬业精神,使之不会安于现状。也只有竞争,才会使你得到更丰厚的回报。
寒窗十几载,也许你有许多遗憾,也许你错过了许多机会;无论我们有多少困惑,我们面临多少诱惑;有一点不能忘记:我们的大名叫——老师!面对每天都升起的太阳,面对一张张笑脸,面对一双双渴望的眼神……
燃起你的激情,好好工作吧,这样才会有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