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使命教案2_九年级政治教案
一、单元说明
(一) 单元设计理念
也许在小时候我们会提理想,但随着学龄和年龄的增长,对理想的讨论和追求就越来越少,人们更注重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奋斗目标,以往对于理想的设计和追求,正一点一点地被生活所淹没、吞噬。对于而言,理想也被一次一次的考试成绩所掩盖,猛一提到理想,还会出现短暂的蒙然和与沉默。但人到底要不要有理想?什么是理想?
雨果说过:"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能生活。你要了解生存和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可以这样说:理想和信念是人类生存发展最基本的动力!
理想信念并非现实;人们决不能只凭理想生活,那样,理想也就成为了幻想。要使理想成为现实,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但人决不能没有理想。
一个人要有理想,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同样要有理想,需要她的人们为之而努力。我们国家的理想是什么?有多少人知道,又有多少人想过它与自身的联系呢?一个人丧失理想与信念会如何?一个国家失去奋斗目标又会怎样呢?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重提"理想与使命",并把"理想与使命"作为一个重大话题郑重其事地提出来,具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1、具体教学目标
知道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立志在将来爱岗敬业、奉献社会。
崇高的理想是激励人们前进的不懈动力,对学生进行理想,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就具体内容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明确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要把各人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有机地结合起来,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四,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 第三,要勇于承担责任和努力完成使命,用正确的理论作为思想引导,培养创新精神,乐于奉献。
在内容的把握上,要注意几点,一是在讲我国的共同理想时,可以提到我国的最高理想,但不宜作过多的论述,只要作一般性的概括说明即可。一般而言,只要学生了解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三句话就行了。主要从共产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即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加以展开,让学生明确: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二是要坚持把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有机统一,明确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美德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更加发扬光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振兴中华,任重而道远,一定要发扬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三是要把"三个代表"的思想对理想的实现和使命的完成进行恰当的分析,千万不能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或干脆出现内容之间的脱节。
2、单元整体框架
前言:设计了"张云倬的思考"这一小情景。一方面,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成长,另外一方面提出直接提出本单元的主题"理想与使命"。同时也指出一个人要有理想与使命,一个国家同样需要理想和使命。
本单元共分三节,每节内容分两个框题,在框题的数量有所减少,但是本单元所涉及内容,都是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在一个框题里,有时也许包含了几个重要内容,这些内容在以往的教材里阐述得相当多。
第一节"畅谈理想":包括"多彩的个人理想"和"远大的社会理想"两个内容。首先引用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接着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小小活动:"欣赏关于理想的名言",这个活动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进行资料的搜集,自己也要准备一些经典的语句,并可以结合名人的一些经历来帮助理解和提升。在"多彩的个人理想"里,共讲了"什么是理想""理想的变化""理想的影响""理想与幻想、空想的区别(理想实现的条件)"四个内容。因关于个人理想的内容,理论性不是太强,与学生联系很紧密,故这一框题主要侧重于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从丰富的活动中真正受益。教师在教学时,应结合自己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开展活动,而不要流于形式。"远大的社会共同理想"这一框题,讲述了三个内容:"什么是社会共同理想""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共同理想""实现社会共同理想需要艰苦奋斗"。"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共同理想"和"实现社会共同理想需要艰苦奋斗"这两个内容,都是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而教材正文中只用了两句话进行说明,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活动和"平台"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进一步的说明。
第二节"感受使命",之所以命名为"感受使命",是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理解能力和实际的社会不责任的承担能力,重在认知、重在感受,而非"承担"。包括"不同时代 不同使命""新的时代 新的使命"两个框题的内容。在引言中,设计了一个小,从对"使命"二字认识的逐渐加深,引出"使命"实际上是一个沉甸甸的字眼。接着讲述了"理想与使命的联系""什么是使命"等两个内容。使前后两个章节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不同时代 不同使命"这一框题,主要是通过讲述各个时代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来论证,让学生了解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因面对的主要问题不同,那不同时代的人们所肩负的使命也就不同。"新的时代 新的使命"主要是讲述现阶段我们所肩负的使命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框题繁荣内容较少,而且显得有点空洞,教师在教学时,须多花点气力。
第三节"坚持理想 担当使命"包括"思想引导人生""实践锻造人生"两个内容。这一章节是在前两个章节讲述理论基础上的行动落实。第一框题"思想引导人生",讲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教材从"三个代表"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关系,及与"西柏坡精神"的联系等方面来进行了阐述。第二框题"实践锻造人生",主要讲了"勤于学习、立志成才""甘于奉献 勇于创新"两个内容,前一个框题是在思想上进行指导,这一框题主要是在行动上给学生以指导。
3、 具体内容设计
(1)第一节第一框"多彩的个人理想",教材设计了多种活动来进行阐述,使内容变得充实而有趣。在教材76页的"阅读空间"里,通过学生的一篇关于理想的感想的文章,得出理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的。为了加强理解,设计了"活动建议"这一下小栏目,通过对比自身的"过去的理想 现在的理想",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关于理想的话题中来,并可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理想会出现变化?接着,教材例举了我国家杨乐的事迹,以及教材77页的"议一议",通过"母鸡与鹰的理想"来告诉学生理想的力量、理想对人的影响。接下来家才设计了一段材料:初三的"我的理想"的主题班会上一个同学的观点,实际上是给教师引出当今在学生当中存在的、也许还比较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里要求教师应联系实际,给学生进行较深的分析和指导。接着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想一想"的环节,并例举了"大学生马加爵的忏悔",讲述了如果人生失去理想、失去追求目标、失去正确的方向,就很容易走上歧途。
(2)教材79页的"想一想":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存在着什么关联?,是教材前后内容的照应与提升。在这里,教师可以联系个人与集体、国家的关系进行讲述。
(3)教材80页中设计了一个辩题:如今人民的生活好了,国家富强了,在提艰苦奋斗过时了,对于经济发展也不利。设计这一辩题的目的是想让学生了解,即便生活好了、国家富强了,但我们还要坚持"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教师在讲解时,注意引导学生:所谓艰苦奋斗并不是不提倡合理消费、消费,而是注意节约:能源的节约,建立"节约型社会"。
(4)教材83页的"想一想",通过对几段话的理解分析,了解先辈对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论述。
(5)教材84页中例举了林则徐、孙中山等人物,通过查阅资料,讲述故事,体验使命。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灵活变动,讲述不同人物的优秀事迹,来烘托主题,注意联系当今社会的先进人物,如' 等。
(6)教材85页的"按照你的饿理解把下面这首诗补充完整",是一个与创意的点子,可以激发热爱写诗的学生的热情,同时也把自己的理想与时代的发展、肩负的使命非常巧妙地结合到了一起。
(7)教材87页的"说一说":你是如何看待这些成人话语的?不知道编者的意图是什么?
(8)在"实践锻造人生"这一框题,讲到了"勤于学习",只有努力学习,完成好作为学生的最大任务,掌握了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更好地承担自己的历史使命。还提到了"甘于奉献",奉献是一种精神,也是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一种体现。讲到了勇于创新,在第三单元的"科教兴国的重托"中,曾提到过怎样培养"创新精神",这里更进一步地阐述"创新就是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创新"。
(9)教材90页的"人生'递增规律'和'递减规律'",这里把经济学上的概念引用到人生上来,是想说明:父母是最具有奉献精神的,子女总是难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也正因为父母的这种奉献精神,才使的人类不断延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