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使命教案3_九年级政治教案
范例1:主题班会:
理想 前途
主题班会方案:
一、活动目的
配合进行理想,使九年级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树立远大理想,增强自信心,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最佳的状态来迎接毕业考和。
二、 活动对象
全班全体同学
三、活动方案的步骤
1、情景导入
凡有所成就的人必经"立大志"阶段,"志"就是人的理想,它犹如浩瀚海洋中的灯塔,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如果没有他,在我们受挫折时就会萎靡不振,唉声叹气!这无疑不利于我们成才,因而我们必须时刻以"志"激励自己成人成材。
2、名人欣赏(袁隆平、周恩来、哥德巴赫的故事),名言警句推荐。
3、现场采访:学生畅谈自己的理想
4、同学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5、辨论赛:"平凡的工作岗位能否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6、歌曲《真心英雄》合唱
7、演讲《立大志,成人成材》
8、发言
四、建立学生"志向"档案,并跟踪记载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实现自己志向奋斗的一些感人事情。
范例二:社会理想的实现需要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引入)
1、 听《艰苦奋斗歌》:
艰苦奋斗歌
什么花开似火焰哪似火焰嘿嘿
什么人不怕远征难哪远征难嘿嘿
什么是我们的传家宝嘿嘿传家宝
什么本色不能变不能变
传统花开似火焰哪似火焰嘿嘿
红军不怕远征难哪远征难嘿嘿
艰苦奋斗是传家宝嘿嘿传家宝
本色不能变不能变
想一想红米饭南瓜汤
吃什么都觉得香又甜
想一想爬雪山过草地
没有闯不过的艰和险
2、教师解说:"艰苦奋斗"四个凝重的大字,总括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历程,融贯了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真谛,寄托了老前辈奠基创业的豪情,昭示了新一代义不容辞的使命。正因为如此,《艰苦奋斗歌》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歌曲采用对唱形式,有问有答,珠联璧合,表现出特有的情趣和活力。
"传统花开似火焰"。在一定意义上讲,一部中国革命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的。在那血雨腥风的峥嵘岁月里,敌人是那样强大和凶恶,环境是那样残酷和险峻,物质条件是那样匮乏和简陋。但凭着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精神,井冈山的"红米饭、南瓜汤",催生了革命的星星之火;长征路上的野菜草根,支撑了北上抗日的滚滚铁流;陕北高原的小米饭粗布衣,孕育了新中国的灿烂曙光。如果没有人的自觉奋斗,历史规律不会自动发生作用,理论不会变为人民群众的行动,美好理想就不可能取代旧社会的丑恶现实。有了这样的感悟,我们不由增添了对革命前辈的崇敬之情。"艰苦奋斗是传家宝",历史的浩渺烟波永远淹没不了艰苦奋斗精神的光芒。
在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今天,提倡艰苦奋斗还合不合时宜?歌中对此明确回答:"政治本色不能变"。创业艰难守更难。无数历史教训告诉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执政的大党,一支作为专政柱石的军队,丧失艰苦奋斗的本色,贪图安逸享乐,无异于自取灭亡。"日子富了怎么办?""富裕不忘勤和俭"。我国现在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面貌,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乃至几十代人艰苦奋斗。我们要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千万不能停滞不前,坐享其成。对我们军队来说,要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走质量建设和科技强军之路,迎接世界军事革命的严峻挑战,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更需要全体官兵"勤俭建军不忘本"。艰苦奋斗的精神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当然,我们强调艰苦奋斗,并不是主张沿袭过去年代的某些具体做法,更不是提倡"苦行"和"寡欲"。社会发展了,条件变化了,艰苦奋斗也要有新的形式。 我们唱传统,学传统,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和发扬战争年代和革命前辈那样一股劲,那样一种革命精神。"想一想爬雪山过草地,没有闯不过的艰和险","想一想革命前辈那股劲,干什么都感到力无边"。有没有艰苦奋斗的劲头,反映出一个人有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一支军队有没有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一个民族有没有远大的前途和希望。实现国家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期待着我们"艰苦创业续新篇"。对每个官兵来说,走好人生之路,也必须自觉"以苦为乐经磨练",从勤俭节约、合理消费等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培养严谨朴实的生活作风,在战胜艰难险阻中使自己坚强和成熟起来,当好革命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五、教学资料
1、古今中外 社会理想
1、柏拉图,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法律思想家。他出生在雅典一个富有的奴隶主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的生日据说与太阳王阿波罗相同,都是5月21日。柏拉图的法律思想应当分成为二个阶段。他前期的思想是重人治而轻法治,体现在他的"哲学王"思想,认为哲学家的决策比法律更高明,有"贤人而无需法律"。他后期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在坚持哲学家是国王的前提下,承认了法律的作用,主张人治与法治相结合,甚至认为"无法之国家必覆灭。"他思想的闪光处集中于其着作《理想国》: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正义、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应当由统治者、军人、劳动者三种等级的人组成,而奴隶则只是一种活的财富。柏拉图作为奴隶主阶级的法学家,他的思想当然要受到历史与阶级的局限。马克思在揭露柏拉图的理想国时指出:"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分工被说成是国家的构成原则,就这一点说,他的理想国只是埃及种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尽管如此,柏拉图仍不失为一位伟大的法学家,他的理论成为后世历代自然法学大家们的思想源泉,他的"理想国"甚至深深影响了后来诸如摩莱利、圣西门、傅立叶等空想社会主义者。
2、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17世纪初,意大利南方监狱一间阴暗、潮湿的牢房中坐着一位两鬓斑白的老者,他忽 而凝神沉思,忽而低头挥笔疾书…… "这是个阳光明媚的美丽的地方。在这里,没有富人,也没有穷人,财富属于每一个 人;这里没有暴力,没有罪恶,人们过着和平安详的生活--这就是太阳城。" 意大利思想家、作家康帕内拉的名着《太阳城》,就是这样在监狱中写成的。 康帕内拉出生在意大利南方的卡拉布里亚。从年轻时代起,他就对哲学、宗教、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精深的研究。因为宣传唯物主义思想,对教会权威大胆提出怀疑,他两次被 宗教裁判所审判。 当时的意大利分裂为很多的小国,各小国间相互敌对,给外国侵略者以可乘之机,成为 西班牙等国掠夺和角逐的场所,连年战争不断,人民深受苦难。1599年,31岁的康帕 内拉领导组织意大利南部人民,准备发动一次起义,推翻西班牙的统治。可惜机密泄露,起 义失败,康帕内拉被捕。 自此,他先后被囚禁在那不勒斯和罗马等地的监狱中长达30年。残酷的刑罚,血腥的 拷打,没有使他屈服,在漫长的暗无天日的牢狱生活中,康帕内拉对人类历史的发展、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