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20 > > 详细内容

高考怎么考?北大清华学生帮考生支招儿_备考策略

    7月的,是每一位考生挑战自我、把握命运的重要时机。考生们在紧张备战的同时,难免有许多困惑。本报为此特邀十几位北大、清华的,谈谈他们备战高考的心得体会,也许会对你有所启发。
    学生嘉宾:
    王玥——今年北京市高考文科第一名,毕业于北京市15中,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学生;
    李彦铭——今年天津市高考文科第一名,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生;
    米大鹏——今年山西省高考文科第一名,现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生;
    黄小倩——今年贵州省高考文科第一名,现北京大学学生;
    宋丹阳、戴晨、范丽平、耿莹、林虹、解露露、徐晓菲,均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大一学生。
    陈鑫——今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第一名,毕业于北京80中,现就读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李强——今年陕西省理科第一名(并列),现就读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郭凡——今年陕西省理科第一名(并列),现就读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吴逸超——今年广东省类第一名,现就读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何润丰——2000年北京市理科高考第一名,现就读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困惑之一:考前一个月,应该多看书还是多做题?
    大家一致回答是:以课本为基础,以“看”题代做题。
    李强告诉记者,在高考前的最后一个月里,应该重视课本,把看书摆在第一位,因为事实上考试涉及的内容都能在课本中找到依据。很多同学可能对此不屑一顾,觉得书已经看了许多遍了,都翻烂了,没什么可看的了,其实不然。题目做得再多,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很有必要再回到课本中,把不够清楚的地方搞明白。
    李强说,这个时候看书要看细、看全,也要讲求轻重详略,常用的很熟悉的知识点简单过一遍,理一下思路,加深印象;复习数理化课本时着重看看小字部分的应用和补充说明,这在近几年大题中占的分值比较大。另外,还要翻阅一遍以往做过的试卷,分析错题,分析新题型,这很有用处。他说他每门课都有一个错题记录本,把它当作题典来看,可以查缺补漏,知道自己的薄弱环节。
    戴晨认为,题海无穷,书是根本。考前一个月,文生应该结合,找出漏洞,然后把这些不熟的知识点,以及相关知识再看一遍。
    困惑之二:考前一个月,该不该再做难题?
    李彦铭说,她在考前两周里,每两天做一套各地模拟卷子。她强调要用最快的时间完成卷子,因为凭第一印象答题,才能检验出知识掌握得是否扎实。题的各种题型最好再熟悉一遍。 
    李强说,温故的同时最好每天做一套模拟题,时间与高考时各科的时间安排一致,这样可以训练答题速度,也有利于提前进入状态,更适应高考。
    米大鹏说,最后复习切记不要再抠难题,而应找一些和自己水平相当的典型题来做,熟悉思路,建立自信。
    陈鑫介绍说去年在最后一个月的复习中他还专门买了五本适合这个阶段看的《高考考试指导(语、数、外、理、化)》,一边巩固基础知识,一边做一些适当难度的题。他强调这个时候做题必须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数理化主要是捋清各种公式、规则、定理,提高准确率,、则是加强语感,强化阅读。
    困惑之三:考前复习用不用常和同学联系?
    陈鑫告诉记者,好问使他受益匪浅。在多向请教的同时,也要经常与同学交流,特别是通过与同学讨论的方式来解决疑问,这样可以从中到各种不同的答题技巧、思维方法。有一些同学习惯于独自思考,这固然是好的,但整天把自己局限于个人狭小的思维空间里,花费时间不说,往往还得不偿失。
    李彦铭觉得同学之间互考有利于文科知识的记忆。
    林虹则认为放假复习阶段也不要光一个人在家傻学,好朋友之间多走动,可以使身心放松,使思维不致僵死。
    困惑之四:复习该不该跟着老师走?
    何润丰认为在高考复习时必须积极和老师配合好,按着老师的步骤去复习。他说老师毕竟有着多年的经验和辅导经验,能够准确地把握复习的大方向,知道如何引导学生。特别是在最后一个月,老师一般都会将可能考到的各个知识点再串接一遍以加深印象,讲的题也很有针对性,主要集中一些容易得分但又出错率较高的题目,其综合性与高考题型贴近,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老师这个时候的讲课,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很多同学在冲刺复习时总是觉得老师所讲解的内容早就掌握了,索性抛开老师的授课规划和知识链接,而独自去钻研生疏晦涩的难题,效果往往并不好。越是到冲刺阶段就越是得盯紧老师,有时候错过一时,高考中有可能会失去很多分。
    黄小倩则认为,该不该跟着老师要因人而异。她所在的班两极分化比较严重,老师总照顾成绩中下的学生,所以自己上课时是根据老师讲课内容来决定听或不听的。
    困惑之五:最后阶段要不要大放松?
    大学生们对此问题态度一致:考前决不要大放松。米大鹏说,考前还是要按照踏踏实实复习,否则一旦复习放松下来,精神也会松懈,到真考试时就兴奋不起来了。 
    宋丹阳说,有的同学到最后阶段会产生焦虑、灰心的心理,以至于认为再复习也没多大用了,放弃复习,或为缓解心理压力狂玩,这些都是不足取的。尤其是文科,多学一点,肯定就多一些收获。
    黄小倩建议,最后几周复习时,按各科考试时间来安排,比如上午考数学就复习数学,将做题兴奋点调整到这段时间。她强调,保持这种兴奋点是很重要的。
    困惑之六:偏科考生如何复习?
    解露露建议文科考生最后阶段以“政史地”复习为主,并保持“语数外”做题的感觉。因为前三者需要大量记忆,而后三者工夫在平时,没法突击。
    范丽平提醒偏科学生,千万不要忽视弱项复习,尤其是外语、数学,一旦中断,“感觉”就很难再找回来。
    宋丹阳则建议考生,认真分析各科存在的问题,找出有提升潜力的地方,做最后一搏。
    困惑之七:如何保持良好心态?
    王王月的成功经验就两个字:自信。她高考时只报了北京大学一个志愿。她对记者说,她从来没觉得高考有多可怕,她把高考当作展现自己能力的舞台,要尽力地发挥自己的水平,这样想,自然就不会紧张了。
    宋丹阳考前就安慰自己,这次考不上还可复读重考嘛,到最后几天就别把结果看太重。
    吴逸超说,家长除了给考生提供物质需求外,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但是不要把鼓励当作压力施加给考生,不要老在考生面前提起希望考多少分,能上哪个大学之类的话,有时候一句“尽力而为,我们不怪你”的话就是对考生最大的慰藉,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考生的心理负担。
    宋丹阳认为考前情绪易波动是正常现象,家长在这方面要格外注意,主动与孩子沟通,倾听他们的诉说,帮他们减轻压力。
    林虹则建议考生找自己非常信任的人倾诉发泄,千万别碍于面子把苦恼憋在心里。
    她还说,高考前不要刻意改变环境,比如住宾馆、喝补药,有时会适得其反。做些自己喜欢的事也可起到调节心情的作用。
    困惑之八:考试时前几道题就被难住了,怎么办?
    黄小倩建议遇到这种题时一定要先跳过去,因为这道题即使做了也未必对,耽搁时间太长,势必会影响答后面的题。
    宋丹阳说,遇到难题别担心,你不会的大多数人肯定也不会,先做会的,也许还能引出灵感,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困惑之九:怎么背?
    李彦铭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背历史时最好多动动笔,记些关键词,自己写下的东西印象深。王王月建议将历史知识按年代、事件相关性、类似性(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