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物理科考试大纲_
今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新课程标准科考试大纲
i. 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ii. 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部今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今年4月第一版),确定理工类高考物理科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
高考物理重视对考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考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于激发考生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考核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能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的对应起来。
目前,高考物理科要求考核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能力 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认识 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达和表达):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方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 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的表达出来。
3.分析综合能力 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
5.实验与探究能力 能独立的完成“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能灵活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不是孤立的,着重对某一种能力进行考查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也考查了与之相关的能力。并且,在应用某种能力处理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从而使研究成果探索深化,高考对考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考查渗透在以上各种能力的考查中。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要考查的物理知识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及原子和原子核物理学五部分。考虑到课程标准中物理知识的安排和今年毕业生的实际,考试大纲把考试内容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类。必考、选考内容各有4个模块,具体模块及内容见表1。考试必须从4个选考模块中选择2个模块作为自己的考试内容,但不得同时选择模块2-2和3-3。必考和选考的知识内容见表2和表3。表中凡用“*”标注的知识点是否作为考试内容,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招生考试机构根据本地高考方案确定。考虑到大学理工类招生的基本要求,各省不得任意删减考试内容。
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知识内容表”中用字母ⅰ、ⅱ标出。ⅰ、ⅱ的含义如下:
ⅰ.较低要求,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与课程标准中“了解”和“认识”相当。
ⅱ.较高要求,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与课程标准中“理解”和“应用”相当。
第二部分:
表1: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
模块 必考内容 选考内容
物理1 质点的直线运动
相互作用与牛顿运动定律
物理2 机械能
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
万有引力定律
3-1 电场
磁场
3-2 电磁感应
交变电流
3-3 分子动理论与统计思想
固体、液体与气体
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
3-4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电磁振荡与电磁波
光
相对论
3-5 碰撞与动量守恒
原子结构
原子核
2-2 力与机械
热与热机
表2:必考内容及要求
力学
主题 内容 要求 说明
质点的直线运动 参考系,质点 ⅰ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ⅱ
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像 ⅱ
相互作用与牛顿运动规律 滑动摩擦、静摩擦、动摩擦因数 ⅰ 包括共点力的平衡
形变、弹性、胡克定律 ⅰ
矢量和标量 ⅰ
力的合成和分解 ⅱ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定律的应用 ⅱ
超重和失重 ⅰ
机械能 功和功率 ⅱ
动能和动能定理 ⅱ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 ⅱ
功能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运用 ⅱ
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ⅱ 斜抛运动只作定性要求
抛体运动 ⅱ
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线速度、向心加速度 ⅰ
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ⅱ
离心现象 ⅰ
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ⅱ
环绕速度 ⅰ
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ⅰ
电学
主题 内容 要求 说明
电场 物质的电结构、电荷守恒 ⅰ
静电现象的解释 ⅰ
点电荷 ⅰ &nb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