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_化学论文
浅谈实验教学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探究——主要指从问题或任务出发,积极主动的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1]
实验——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有目的的使自然界中的现象在特定条件下再现,能简单、明了的突出主要因素,给人以直观、生动的感受,它能激发发现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驱使他们积极思考,探究其中的奥妙。[2]
做一个探究型的教师是新教材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只有教师真正的探究起来,才能让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探究能力。本文就此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 挖掘实验内涵,切实培养探究能力
(一)充分准备,做好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培养探究能力的基础媒介。那么一个演示实验是否成功,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多学习,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参等其它教学辅导材料;
如:在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一节中有两个演示实验,在我们组认真分析讨论后将ba(oh)2 ?8h2o和nh4cl的反应装置由烧杯改成塑料袋(如下图)在上课时解开中间的绳子传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深切的感受到热量的变化,极大的鼓舞了学习的积极性。
(教材上) (结合教材兴趣实验改进)
2.多改进,对环境有污染且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加以改进,尽量做到无污染、无浪费;如:蔗糖与浓硫酸反应(高一教材p134,人教版)我做了如下改进:
改进后既可以避免so2对环境的污染,又可以检验产生的so2,从而培养了的辨证思维能力和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的精神;
3.多实验,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通过实验验证一些自己或他人的想法,从而提高探究能力;
4.多,及时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记录下来,可以是成功的经验,也可以是失败的教训和心得体会;
(二)变分组实验为边讲边实验
分组实验是为加强学生的操作规范、加深学生对某些实验现象、实验原理的理解而设置的。一般情况下都放在一个章节之后,验证学过的一些结论,他的好处在于规范了实验的基本操作,强化了知识点的记忆。但降低了学生对实验结果的神秘感。因此有些分组实验我们不妨放在学习新课的时候就直接做,比如学习元素周期律一节时,我在平行班中进行了对比教学,两个班级在新课时做实验,先让学生亲自做镁、铝分别与水、盐酸的反应,然后对比反应的现象、分析反应的产物及其原因,虽然纪律是乱了一些,但的兴趣高涨,在每位同学的参与下很自然的比较出镁和铝金属性的强弱,并出金属性强弱的判定方法,过后学生对实验的现象都能记忆犹新。对照班中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边演示实验一边讲解,但兴趣明显减弱,过后对实验现象和原理的分析多数同学都只能靠死记硬背,很难回想起当时的实验现象来。
(三)重视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激发探究欲望
实验生活化、简单化、微型化,是21世纪绿色的发展要求。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如果能在课前布置下去,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但多数教师只是简单的让学生课后去完成,而课后完成往往是去验证实验结果,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养成。如:家用“冰袋”的制作、“检验发酵粉加水或加热都能产生二氧化碳”、“白纸显字”、“酸雨的检验”、“吹气生火”、“指纹检验”等,如果将它们改为课前实验,在学生不知到其原理的情况下去讨论、探究,不仅为课堂提供更好的实验素材,而且还能开阔的思路,增强其学习能力。
二、 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探究性实验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一个好的问题对整个教学都相当重要。在讲述二氧化硫的性质一课时,我做了如下尝试:
首先让阅读教材,初步了解so2的性质,然后提出如下问题:
(1)so2与co2有那些相同点?
(2)so2与co2有哪些不同点?
(3)请你用尽可能多的方法鉴别so2和co2,并指出哪些方法较好?
能很快对(1)(2)两问进行回答,回答问题(3)时则多数人局限在性质中的品红溶液褪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以及法中的密度比较上,这时我进行了适时引导,让学生结合问题(1)(2),思考时尽量从二者的不同点出发,并动员查阅资料、相互讨论等,最后得出如下方法:
化 学 法
编 号 药 品 或 操 作 现象及理论依据 结 论
a 品红溶液或湿润的有色布条 观察品红、布条是否褪色(so2具有漂白性,co2则无漂白性) 褪色的是 so2
b ph试纸 ph值的大小(h2so3 是中强酸,h2co3是弱酸) ph值小的so2
c 酸性高锰酸钾等强氧化性溶液 颜色是否明显变化(so2容易被氧化,co2不易被氧化) 颜色明显变化的是 so2
d 让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分别与它们反应,再冷却到16.8℃以下 看是否有晶体生成(s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氧化生成so3,而so3熔点较低) 有晶体生成的是so2
e 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氢硫酸 看看是否有混浊出现(so2能与氢硫酸反应) 有混浊出现的是so2
f 分别将两种气体通入到灼热的炭层,再通入到灼热的氧化铜 看氧化铜的颜色是否变化(co2与c反应生成co,co能还原氧化铜) 氧化铜变红的是co2
上述方法中a、b、c、e虽然都较简单,但由于e中用到硫化氢是剧毒气体,因此该方法不用;b方法中二者ph值相差不大,故现象不够明显,所以我们在实验室中常用的是a、c。
物 理 法
编 号 操 做 现象及理论依据 结 论
溶解法 收集等试管的两种气体,分别倒扣在水槽中 看液面上升的快慢情况(vso2:vh2o=40:1,vco2:vh2o=1:1) 液面上升快的是so2
称重法 称量相同体积两种气体的质量大小 so2密度大于co2 质量大的是so2
嗅闻法 闻气味 是否有刺激性气味 有刺激性气味的是 so2
降温法 降温、加压 看哪一种先液化 先液化的是so2
从简便和可行性上实验室中常用嗅闻法
生 物 法
编 号 操 作 现象及理论依据 结 论
动物试验法 将两只小白鼠置于两个密闭透明装置内,并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到两个装置中 观察实验动物的表情(so2刺激呼吸系统,引起咳嗽,co2使小白鼠窒息) 小白鼠咳嗽的是 so2
植物试验法 分别将两种气体和一棵普通绿色植物密封在一个透明装置中,并给予充足的光照 过几天观察植物生长情况是否正常(so2不能进行光合作用,co2能进行光合作用) 植物死亡的是so2
霉菌试验法 分别将两种气体和一定数量霉菌作用,再通过显微镜观察 看霉菌生长情况是否正常(so2抑制霉菌生长) 霉菌死亡或数量没有明显增加的是so2
在这样的尝试中,加强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时我又及时的将的思维进行收敛,于是我又提出了以下问题:
(4)so2是大气的污染物,那么你在实验室中如何处理?工业上又如何处理?观察教材上p1的实验6-2,分析其实验方案是否科学,如不应如何改进?
这一问题将思维进行了收敛,主要突出性质。并体现出实验室和工业的不同点来。
(5)如果co2中混有so2该如何除去?
(6)如果欲验证so2中是否含有co2,该选哪些药品,如何操作?如欲验证so2的还原性、氧化性哪些试剂现象明显?
通过以上问题的设置,不仅加深了学生对so2性质的理解,而且使的探究意识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每一节课堂教学中去。
三、 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应具有针对性,不能范围太大,范围太大就会使感到无处下手,失去探究的兴趣、挫伤学习的积极性。
(二)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问题提出后不能急于做答,更不能一拿出问题就马上去启发,应给一个讨论的机会,让他们智力的火花相互碰撞,在碰撞中使思维得以深化,能力得以加强。
(三)多鼓励,少批评,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想法或方案,首先要肯定他们的勇气,尤其是合理而又有新意的应及时予以表扬,不足的地方要引导其自己质疑或提供必要的帮助,使的积极性始终保持较高的状态。
(四)掌握好课内课外时间,探究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因而我们要把握好时机,适时提出问题,问题要在能力的基础上、在课余时间能够完成的情况下提出,这样才能保证课下真正的去探讨、去寻求解决的办法。
陶行知曾经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之能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孩子的嘴巴,使之能讲。”我想“解放孩子们的学习,就应该使之会学习、会探究”,就要让他们的双手在课堂上动起来,让他们的眼睛在课堂上能够亮起来,让他们的嘴巴在课堂上能够响起来!充分的调动的各种感官,在眼观、手做、嘴讲的同时还怕脑子不想吗?只要脑子想,我们的目的自然就达到了——通过实验培养了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课程标准》(实验稿) 部制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2]《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西南师范学院系 编 高等出版社 1996.4
探究——主要指从问题或任务出发,积极主动的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1]
实验——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有目的的使自然界中的现象在特定条件下再现,能简单、明了的突出主要因素,给人以直观、生动的感受,它能激发发现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驱使他们积极思考,探究其中的奥妙。[2]
做一个探究型的教师是新教材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只有教师真正的探究起来,才能让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探究能力。本文就此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 挖掘实验内涵,切实培养探究能力
(一)充分准备,做好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培养探究能力的基础媒介。那么一个演示实验是否成功,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多学习,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参等其它教学辅导材料;
如:在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一节中有两个演示实验,在我们组认真分析讨论后将ba(oh)2 ?8h2o和nh4cl的反应装置由烧杯改成塑料袋(如下图)在上课时解开中间的绳子传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深切的感受到热量的变化,极大的鼓舞了学习的积极性。
(教材上) (结合教材兴趣实验改进)
2.多改进,对环境有污染且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加以改进,尽量做到无污染、无浪费;如:蔗糖与浓硫酸反应(高一教材p134,人教版)我做了如下改进:
改进后既可以避免so2对环境的污染,又可以检验产生的so2,从而培养了的辨证思维能力和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的精神;
3.多实验,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通过实验验证一些自己或他人的想法,从而提高探究能力;
4.多,及时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记录下来,可以是成功的经验,也可以是失败的教训和心得体会;
(二)变分组实验为边讲边实验
分组实验是为加强学生的操作规范、加深学生对某些实验现象、实验原理的理解而设置的。一般情况下都放在一个章节之后,验证学过的一些结论,他的好处在于规范了实验的基本操作,强化了知识点的记忆。但降低了学生对实验结果的神秘感。因此有些分组实验我们不妨放在学习新课的时候就直接做,比如学习元素周期律一节时,我在平行班中进行了对比教学,两个班级在新课时做实验,先让学生亲自做镁、铝分别与水、盐酸的反应,然后对比反应的现象、分析反应的产物及其原因,虽然纪律是乱了一些,但的兴趣高涨,在每位同学的参与下很自然的比较出镁和铝金属性的强弱,并出金属性强弱的判定方法,过后学生对实验的现象都能记忆犹新。对照班中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边演示实验一边讲解,但兴趣明显减弱,过后对实验现象和原理的分析多数同学都只能靠死记硬背,很难回想起当时的实验现象来。
(三)重视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激发探究欲望
实验生活化、简单化、微型化,是21世纪绿色的发展要求。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如果能在课前布置下去,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但多数教师只是简单的让学生课后去完成,而课后完成往往是去验证实验结果,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养成。如:家用“冰袋”的制作、“检验发酵粉加水或加热都能产生二氧化碳”、“白纸显字”、“酸雨的检验”、“吹气生火”、“指纹检验”等,如果将它们改为课前实验,在学生不知到其原理的情况下去讨论、探究,不仅为课堂提供更好的实验素材,而且还能开阔的思路,增强其学习能力。
二、 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探究性实验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一个好的问题对整个教学都相当重要。在讲述二氧化硫的性质一课时,我做了如下尝试:
首先让阅读教材,初步了解so2的性质,然后提出如下问题:
(1)so2与co2有那些相同点?
(2)so2与co2有哪些不同点?
(3)请你用尽可能多的方法鉴别so2和co2,并指出哪些方法较好?
能很快对(1)(2)两问进行回答,回答问题(3)时则多数人局限在性质中的品红溶液褪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以及法中的密度比较上,这时我进行了适时引导,让学生结合问题(1)(2),思考时尽量从二者的不同点出发,并动员查阅资料、相互讨论等,最后得出如下方法:
化 学 法
编 号 药 品 或 操 作 现象及理论依据 结 论
a 品红溶液或湿润的有色布条 观察品红、布条是否褪色(so2具有漂白性,co2则无漂白性) 褪色的是 so2
b ph试纸 ph值的大小(h2so3 是中强酸,h2co3是弱酸) ph值小的so2
c 酸性高锰酸钾等强氧化性溶液 颜色是否明显变化(so2容易被氧化,co2不易被氧化) 颜色明显变化的是 so2
d 让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分别与它们反应,再冷却到16.8℃以下 看是否有晶体生成(s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氧化生成so3,而so3熔点较低) 有晶体生成的是so2
e 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氢硫酸 看看是否有混浊出现(so2能与氢硫酸反应) 有混浊出现的是so2
f 分别将两种气体通入到灼热的炭层,再通入到灼热的氧化铜 看氧化铜的颜色是否变化(co2与c反应生成co,co能还原氧化铜) 氧化铜变红的是co2
上述方法中a、b、c、e虽然都较简单,但由于e中用到硫化氢是剧毒气体,因此该方法不用;b方法中二者ph值相差不大,故现象不够明显,所以我们在实验室中常用的是a、c。
物 理 法
编 号 操 做 现象及理论依据 结 论
溶解法 收集等试管的两种气体,分别倒扣在水槽中 看液面上升的快慢情况(vso2:vh2o=40:1,vco2:vh2o=1:1) 液面上升快的是so2
称重法 称量相同体积两种气体的质量大小 so2密度大于co2 质量大的是so2
嗅闻法 闻气味 是否有刺激性气味 有刺激性气味的是 so2
降温法 降温、加压 看哪一种先液化 先液化的是so2
从简便和可行性上实验室中常用嗅闻法
生 物 法
编 号 操 作 现象及理论依据 结 论
动物试验法 将两只小白鼠置于两个密闭透明装置内,并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到两个装置中 观察实验动物的表情(so2刺激呼吸系统,引起咳嗽,co2使小白鼠窒息) 小白鼠咳嗽的是 so2
植物试验法 分别将两种气体和一棵普通绿色植物密封在一个透明装置中,并给予充足的光照 过几天观察植物生长情况是否正常(so2不能进行光合作用,co2能进行光合作用) 植物死亡的是so2
霉菌试验法 分别将两种气体和一定数量霉菌作用,再通过显微镜观察 看霉菌生长情况是否正常(so2抑制霉菌生长) 霉菌死亡或数量没有明显增加的是so2
在这样的尝试中,加强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时我又及时的将的思维进行收敛,于是我又提出了以下问题:
(4)so2是大气的污染物,那么你在实验室中如何处理?工业上又如何处理?观察教材上p1的实验6-2,分析其实验方案是否科学,如不应如何改进?
这一问题将思维进行了收敛,主要突出性质。并体现出实验室和工业的不同点来。
(5)如果co2中混有so2该如何除去?
(6)如果欲验证so2中是否含有co2,该选哪些药品,如何操作?如欲验证so2的还原性、氧化性哪些试剂现象明显?
通过以上问题的设置,不仅加深了学生对so2性质的理解,而且使的探究意识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每一节课堂教学中去。
三、 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应具有针对性,不能范围太大,范围太大就会使感到无处下手,失去探究的兴趣、挫伤学习的积极性。
(二)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问题提出后不能急于做答,更不能一拿出问题就马上去启发,应给一个讨论的机会,让他们智力的火花相互碰撞,在碰撞中使思维得以深化,能力得以加强。
(三)多鼓励,少批评,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想法或方案,首先要肯定他们的勇气,尤其是合理而又有新意的应及时予以表扬,不足的地方要引导其自己质疑或提供必要的帮助,使的积极性始终保持较高的状态。
(四)掌握好课内课外时间,探究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因而我们要把握好时机,适时提出问题,问题要在能力的基础上、在课余时间能够完成的情况下提出,这样才能保证课下真正的去探讨、去寻求解决的办法。
陶行知曾经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之能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孩子的嘴巴,使之能讲。”我想“解放孩子们的学习,就应该使之会学习、会探究”,就要让他们的双手在课堂上动起来,让他们的眼睛在课堂上能够亮起来,让他们的嘴巴在课堂上能够响起来!充分的调动的各种感官,在眼观、手做、嘴讲的同时还怕脑子不想吗?只要脑子想,我们的目的自然就达到了——通过实验培养了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课程标准》(实验稿) 部制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2]《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西南师范学院系 编 高等出版社 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