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阅读_幼儿语言阅读与识字
早期阅读的基本特征
从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上说,阅读是人生重要的学习能力,也是孩子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人们通过阅读的活动,接触语言材料,积累知识经验,以此为载体,开阔生活视野,陶冶精神情操,内化积淀为文化素养,并将阅读的感悟扩展迁移,提高综合智力,提高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这是人成长发展必备的基本功,即人的发展的功能性基础。
所谓阅读,就其狭义的概念来说,是从书面语言获取文化知识的学习形式,是交流的桥梁和手段。著名家叶圣陶先生曾作过一个生动的比喻:“阅读是怎么一回事?阅读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养料。”
一般说来,阅读要以掌握一定数量的文字、语词为前提。因此,提起婴幼儿阅读,人们常会产生疑问:孩子不识字,怎么阅读呢?习惯上,人们常把婴幼儿的阅读等同于学龄阶段的阅读。其实两者之间由于年龄的不同,在行为表现上也是有明显差别的。早期阅读是指婴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前期阅读准备和前期书写准备,其中包括知道图书和文字的重要性。北师大系刘炎教授曾对此作过专门的研究。她认为婴幼儿凭借以图像、色彩、成人的语言以及文字来理解的、以图为主的低童读物的所有学习活动都是早期阅读。
由此可见,婴幼儿早期阅读概念比传统意义上的阅读宽泛得多,它是指0-6岁的婴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口语,甚至还有身体动作等综合手段来理解对色彩、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符号的所有活动。
婴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早期阅读的材料、早期阅读的方式等呈现出阅读目标启蒙性、阅读内容直观性、阅读方式综合性的主要特点。
早期阅读的身心发展机制
0~6岁的婴时期,是人的生命的起跑线,是人的智慧潜能开发的关键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在《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中,通过对千名儿童的追踪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假设:若以17岁时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为100,则4岁时就已具备50%,8岁时达到80%,剩下的20%,是从8-17岁的9年中获得的。如果失去了早期刺激,他们的认知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这项研究奠定了早期在人的终身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可见早期智力开发对人的终身发展有重大影响。
婴幼儿时期是人的生理发育和机能发展最迅速、最重要的时期。人体大脑语言神经中枢趋于成熟。脑研究证明,大脑神经系统的网络化过程主要发生在出生后的头三年,听、说、读、写各神经中枢在5岁时已趋于定型。从大脑皮层的发育顺序看,阅读神经中枢的发育先于说话神经中枢。新近的有关研究表明,儿童掌握字形与实体的联系比
掌握语音和实体的联系更容易,在婴儿开始说话前就能认字和阅读。甚至还有专家认为,婴儿满月不久便可以进行适宜的识字阅读,可以赶在反抗期前为孩子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这些都是婴早期阅读的重要的生理机能基础。
这个时期,人的感知觉能力相对比较发达,是接受各种外界刺激的敏感期。婴儿一出生,就通过观察和接触物体、倾听声响,开始了“学习”。早期生活基本上是在用各种感官感受外部世界过程中,形成由微而显的内在体验,而且各种感官的刺激往往相互贯通,产生带有综合性的反射作用或学习体验。随着孩子年岁的增长,感受体验逐步深化。当代发生心理学研究证明,在2岁以前,孩子经过感觉-运动的探索,已具有了因果关系的观念;在2-7岁之间,孩子通过游戏、图画和语言,具有了使动作内向化和“分散”的倾向,因而发展了符号的功能。近10年间学的研究,特别是在和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已经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年龄很小的儿童,不管他们的社会文化背景如何,的确可以发展一种早熟的语词概念的能力。这是婴早期阅读的重要的身心发展基础。
由此可见,对婴进行早期阅读培养,不是超越年龄阶段的误导,而是有充分的儿童身心发展的依据的。
早期阅读的指导策略
笔者在婴早期阅读的研究中,已确定了“从玩书到读书”的阅读步骤和“玩玩,听听,读读,看看”的整合阅读模式。
玩玩:把低幼读物作为儿童玩具中的一类,象玩普通玩具一样,在玩书、翻书的过程中感知画面和画面变化,引起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和愿望。
听听:在观察图书画面的同时,辅以声音,在听听看看的交互过程中,建立图画符号和声音符号的对应关系。
读读:通过视觉、听觉、孩子的生活经验以及想像等方式学习读书,综合图画符号和部分文字,用口语表达出来,初步沟通口语和书面语的对应关系。
看看:养成认真看书的习惯和基本的阅读技能,能与成人、同伴一起看书。
早期阅读方式的综合性
婴早期阅读的目标、内容决定了早期阅读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婴幼儿早期阅读的途径和方式是很宽泛的。他们可以凭借色彩、图像和成人言语及文字来理解以图为主的低童读物。
婴阅读的重点不在于阅读材料本身,而在于孩子的心理需求和阅读的多感官感悟过程。
父母或成人给孩子凭借图片指认和命名物体,会引起孩子的感悟。这些感悟或许是视觉的、听觉的,还有触觉的、动作觉的。许多孩子在2、3岁时就能辨认出文字和社区内的标记、符号。刚会说话的孩子能指着《新民晚报》的大红刊头说“报报”。笔者在研究中发现,一个年仅3岁的孩子捧着一本《幼儿学古诗》,凭借他依靠听觉记忆记住的一些古诗,在识字量非常有限的情况下,看着书本提供的背景图,连续读了好几首古诗。这种情况体现了婴早期阅读具有的图语对应、口语与书面语对应、声音与动作对应以及多种感官综合的感悟性。
早期阅读目标的启蒙性
婴
年龄特点决定了早期阅读是一种启蒙性、养成性的学习。
孩子对阅读的兴趣、态度、向往或成效,往往在成人还没有注意到时就悄悄地开始了。一般说来,9个月的婴儿就有翻书的愿望,嘴里还会喃喃自语;14个月的孩子能开始看图指物;1岁零7个月的孩子已经能说出图上的东西了。这些在婴儿期最初萌发的阅读意识,最早出现的阅读行为,说明阅读是孩子发展过程中自发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推盂在天才发生学的研究成果中指出:有42%的天才男童和46%的天才女童,是在5岁前开始阅读的。可见,早期阅读对孩子阅读兴趣、习惯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能帮助孩子启蒙阅读意识,养成良好、持久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这是终身学习的重要的条件。
婴生来就有一种好奇心、探求欲。早期阅读并不在于单纯发展孩子的阅读能力,而更在乎启蒙阅读意识,让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各种,形成书、印刷品和阅读的概念,即要看、要听、要读,通过养成性,有力地推动今后的学习。
最新的研究资料表明,如果在婴幼儿期不及时启蒙阅读意识,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孩子入学后会有学习适应上的困难,如不会用拇指和食指一页一页地翻书,缺乏阅读兴趣,阅读理解能力也差。这些都证实早期阅读启蒙的价值和意义,说明婴早期阅读经验的获得对人的一生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切不可错失良机,贻误孩子的终身发展。
早期阅读内容的直观性
婴年龄特点决定了早期阅读是直观的、可感悟的活动。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指出,0-2岁婴儿的学习是围绕简单的感觉和运动进行的,2-7岁婴幼儿的学习是以感知觉的体验为中心的,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婴后期的学习已形成语言、符号与生活体验的初步沟通。这种基本能力会逐步把以条件反射为主的新生儿转变为有智慧、有体验、有自己思想的学习者。
作为婴幼儿学习的重要形式的阅读活动,主要是通过图书画面、通过声音符号提供一些直观的形象,让孩子通过直观形象的感知,把人、事、景、物与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发生沟通,由静态到动态,由零碎到完整,由无声到有声,由表面到心理,并通过观察、联想和感知形成体验,即心理图像。这种直观、联想的阅读行为决定了早期阅读内容、阅读材料应具有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直观性特点。它为婴创新意识的启蒙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