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_区域活动及指导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指在具有多种功能,供幼儿操作,游戏,交往等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规律较小的活动场所的活动。我园在认真贯彻《纲要》精神,领会其实质的基础上,因园因班建构了区域活动。此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大量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幼儿能通过自身的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经验,同时又使接触幼儿的机会增多,从而能更正确地了解,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如何组织区域活动,起什么作用,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它涉及到的观、儿童观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活动的成效。
一、合理投放材料是开展区域活动的必要条件
幼儿特别乐于摆弄和操作物体,符合年龄特点的材料能引起的主动探索,因此,材料的组织与投放是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工作,投放的适当性和适时性直接关系到活动的效果。
首先,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是材料的提高要有层次性。不同发展时期孩子有材料的层次性。同样是美工区,小、中班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都应有所不同,小班主要提供一些彩泥、油画棒、红、黄、蓝基本颜色,以培养兴趣为主;中班则要增加一些废旧的半成品之类的材料,颜色也要增加,以提高
幼儿的技能为主。所以,投放的材料主要考虑目标内容的层次性。另外,由于幼儿发展的水平、方向都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同一时期不同发展水平孩子游戏材料也应有层次性。如大班区的认识时钟活动中,给能力强的幼儿提高了半点、分钟、写时间的内容,给能力弱的幼儿提供的内容难度小,如认识时针、分针、认识整点。我们既要考虑水平的要求,还要考虑最低限度的要求,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其次,材料的提供要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什么有的区域“门庭若市、热闹非凡”,有的区域则“显得萧条”?其根本原因是幼儿有无兴趣和需要。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询问和引发幼儿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来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如小班幼儿特别喜欢娃娃家,可多开设几个娃娃家,以满足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大班幼儿的求知欲较强,在区可多投放一些材料,给幼儿提供一个可操作的的空间。又如表演区中只有一个小舞台显得枯燥,不逼真,增加一些头饰、服饰、磁带、录音机、照相机等道具后,不但可以逼真地表演,还可以将表演拍摄下来,这样,表演区一下子兴旺起来了。只要发现哪个区域孩子兴趣减弱了,则要考虑投放新的材料。
最后,材料的提供应具有可操作性。提供的材料应便于孩子操作。有些区域活动的操作性不强,如语言区对幼儿的吸引力就低于益知区、美工区、建筑区,因此要多选择、设计一些游戏性、操作性、竞赛性、合作性强的活动材料,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操作性,以吸引参与。如在大班语言区中可投放画有故事内容的图片
,故事的录音磁带、录音机、订书机,幼儿可以先听录音故事,然后把图片排序成一本图书,并用订书机装订成书,同时还可以给自己录音。通过这样的操作激发了的兴趣,也是他们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了提高,这样才是有价值的。
二、正确的指导是发展个性和能力的关键
新《纲要》中明确地指出:在活动中应该是观察者,适当的指导者,解决问题的鼓励者,也是发展的支持者。
1、在教师指导活动过程中,要把握好指导的——“度”,这既是一个观念问题,又是一个教学技巧的问题。如把握不好,则有一些倾向性问题。如有的教师在个区域间走来走去,无目的、无方向地随意参与或出主意,走到“娃娃家”问:“你是谁?在干什么?为什么不去买菜?”等。这些问题反而打断幼儿的思绪,不会给幼儿真正意义上的指导;有的教师长时间蹲在某个区域,不能照顾全局;还有的教师不待幼儿思考、探索,就“热心”地把结果告知幼儿;如在区中幼儿问:“为什么有的东西浮在水面上,有些沉下去?”就可以引发幼儿的兴趣:“你观察的真仔细,也不知道,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看看到底那些东西会沉下去,那些东西浮上来,为什么会有不同现象?”这样小朋友的兴趣一下子提高了,他们就有寻求答案的欲望,让在自己操作过程中获得经验。
2、要认真观察、深入了解。所谓观察是指仔细,有目的、有的看。区域活动中的观察尤为重要,它是了解
幼儿兴趣、需要、能力的唯一途径。观察的内容要全面,如发展的层次、速度、方向甚至表情的细微变化,自言自语、动作、行为等;又如各区域的活动频率,材料的难以程度也应是观察的内容,观察之后,必须及时记录,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让每个孩子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去探索,去发现,从而得到发展。
总之,在区域活动中应正确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合理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使幼儿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进行自主性活动,从而养成好奇、好问、敢想、敢做、积极探索创新的态度、情感和习惯,促进其观察、想象、思维以及表达等潜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