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集体游戏中的“预设”与“生成”——实施新课程、研究新课程
《学前教育课程指南》及新教材的出台,标志着学前教育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浪潮,作为一名战斗在第一线的年青,我如获至宝,并抱以极大的热情去学习、去研究。
从中我深刻地体会到要以最大的努力去关注孩子、关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挖掘幼儿的潜能,转变幼儿的学习方法,实现每个幼儿生动、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发展。那么,如何促进和实现最大限度地发展与提高呢?我认为关键一点就是在一日活动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对幼儿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是园课程形成的主要方式。“预设”与“生成”不是截然分割的两部分,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具有在过程中可以转化的特点。“预设”与“生成”共同指向“生活”“运动”“游戏”“学习”,可以说在园一日活动中,“预设”与“生成”是无时不有、无所不在,关键是如何处理,如何把握。
当前,幼教各界对“预设”与“生成”普遍关注在“主题活动的发展”和“自主性游戏”方面,此类的研究、主题、案例等都比较多,但在一日活动的其他方面关注、研究还是比较少的,比如,每天早上的户外体育集体游戏基本上都在玩老师预设的游戏,即使老师征询幼儿的想法,幼儿也是习惯的从教的游戏中选一个,忽视了幼儿对游戏有新发现的可能、忽视了幼儿在预设活动中生成游戏内容的可能、忽视了自发生成新游戏、制定新规则的可能……而这些“可能”只要在老师的关注、捕捉、启发下都可以转变为“能”。在实践工作中,我通过不断地尝试、反思、引导,就发现了不同年龄层次的孩子对集体游戏的反应、要求是不同的,而“预设”和
“生成”的关系也是不断变化的。
一、遵循的身心发展特点,合理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由于幼儿在身体、心理、认知等方面的发展上具有年龄的差异,这样,各年龄阶段对体育游戏也就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各年龄阶段也是不同的。
(一)小班。
小班幼儿的体力较弱,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较差,思维活动具体形象、爱好模仿、认知水平低,他们对幼儿园集体生活还在慢慢适应中,体育游戏对他们来说也是“新事物”,他们自控力差,不懂规则、不了解玩法,因此需要精心设计(即“预设”)一些情节,有角色的游戏,如“吹泡泡”“老猫睡觉醒不了”“小兔采蘑菇”等,这一阶段主要是激发对体育集体游戏的兴趣,掌握一些基本动作,对体育游戏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积累初步的游戏经验。
(二)中班。
中班幼儿在体力、智力及社会性方面都有明显的发展。动作比以前显得灵活、协调,空间知觉有了一定的发展,注意力也比较集中,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初步学会与同伴友好的合作,并能关心周围的事物,能提出问题,发表简单的想法,对游戏结果也开始有所注意,这阶段“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有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上学期基本仍以“预设”为主,巩固和认识一些新游戏、新方法、新规则,到下学期“预设”与“生成”是相融的,主要体现在“预设中的生成”,如游戏中发现问题让孩子商量生成出解决方法,例“炸地雷”游戏中发现孩子们有争抢的现象,原因都是想拿到“球”,于是针对这一问题让大家商量讨论,最后决定出新方法,以小组形式开展然后以攻雷形式,赢家再决胜负,增强了活动的密度和的竞争意识。又如:针对游戏中某个情况,让孩子来解决从而生成出新方法、新规则,例:在“老狼老狼几点了”游戏中,孩子们提出“狼窝”和“小动物家”太近,没有明显标志容易搞错,于是针对这一情况大家改变了游戏场地,利用大型器械区进行,并制定新规则,不能离开规定区域并指定沙池区为狼窝,小动物被抓住可采取营救等,这样孩子们玩得自主、情节又生动。
(三)大班。
大班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已发展较好,动作更加灵敏、协调,知识范围扩大、理解力有所发展、体力较充沛,有一定的责任感和集体概念,相互合作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一阶段的孩子已较有主见,不但能较快的解决游戏中的问题,还能改编游戏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想法,还能创造出新游戏,制定新规则,因此这
阶段“预设”与“生成”是交织在一起的,更多的是观察、聆听、关注幼儿的“生成”活动,如孩子们自己创编了游戏“警察抓小偷”“瞎子抓人”“真假飞机”等,改编游戏“电脑老鼠笼”“双面胶”等都非常有创意,真正让游戏追随了的发展。
二、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支持和推动的生成游戏。
(一)关注“预设”中的“生成”。
教师的预设活动是根据目标和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设计的活动,在这样精心设计的活动中,提供的材料是丰富、环境创设是多样的。儿童在这样的活动中因为获得了材料与环境的有力支撑,所以就会产生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他们在积累和提升已有生活经验的同时,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不要领域进行交流和研究,进而形成新的思维碰状,在预设的体育集体游戏中就经常会有幼儿生成新的游戏内容,如在“老鼠笼”游戏中,发现一个问题,“老鼠”听儿歌,可到了最后一句就不钻了,抓不到“他们”,“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吗?”进行引导,孩子们互相商量想办法,有的说:“不要念儿歌了”,有的说“念的一会儿快一会儿慢,让他们搞不清楚”,有的说“跳着念”,这时有两个小朋友说:“我们做个电脑老鼠笼,由几个人当电脑,控制老鼠笼,如果老鼠碰到笼子就会自动关住,而老鼠笼在电脑控制下也会关起来。”这时大家都觉得这个玩法又新奇又好玩,就同意这个新方法,于是“电脑老鼠笼”就这样生成了。
(二)关注的寻常时刻。
“生成”是
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自主产生的活动,因此,我们老师要尊重孩子的原有生活经验、关注儿童发展的寻常时刻,支持和推动幼儿的自发活动,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题,成为活动的主动构建者,如:在一次自由活动中,有几个弟弟小朋友在追逐,我问他们在玩什么?他们一个说是“警察”,一个说是“小偷”,这时,在我旁边的小朋友脱口说:“咦,怎么没有受害者?”我立刻意识到孩子们对这个偶发的事情产生了兴趣,于是我随机让大家讨论,怎样可以让全班一起玩这个游戏,经过积极的讨论和不断引导,幼儿创编的“警察抓小偷”的游戏产生了,并在户外进行了活动。又如:有次一个孩子提出“老是老狼老狼几点了”没劲。“那怎样玩有趣呢?”我让孩子回家都想一想。第二天,孩子们就有了注意。有个孩子提出“我们玩老狼你好吗?老狼如果说‘我很好’就没事,如果说‘我不好’就是要抓小动物了”。孩子们又提出“说来说去这两句话也没意思。”“那可以说点什么呢?”大家又想,然后七嘴八舌的说起来。“老狼可以说我很舒服。”“说在睡觉。”“说很轻松。”“说很愉快。”“说我生气了。”“说我饿了。”……一会儿间,“狼”和“小动物”间的对话竟如此丰富,于是大家尝试玩起来,在玩的过程中,大家又发现一只狼抓小动物太累了,于是又增加一只,但又出现总是能力弱的孩子被抓住。于是大家又想出双手抱住不动,大灰狼就不能抓了,玩了一阵“狼”又提出问题:“小动物都抱着不跑了,我抓不到了,要改规则。”“怎么改呢?”最后大家商量出小动物不动可以,但如果狼数一、二、三这段时间还不动就算被抓住了,这样游戏更刺激了。这时被抓在“狼窝”的小朋友又提出“我们坐着不动没劲,能不能偷狼的钥匙逃出去?”“当然可以,但怎么偷法呢?被狼发现怎么办呢?”我启发他们,于是大家又生成出新的游戏内容。看门的狼数数一~十,在这段时间里,“钥匙”被偷走小动物逃出就算逃走了,但如果没有成功,“门”就要加锁,也就是有两把锁增加了逃走的难度。……游戏内容不断更新,情节越来越丰富,孩子们玩得越来越积极愉快。在生成游戏中对幼儿自身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远远超过了身体锻炼本身的意义,幼儿还学会表达、商量、合作、协商、竞争、自律等,使体育集体游戏真正促进了多方位的发展。
因此,在体育集体游戏中“预设”与“生成”也是交织在一起的,体现着和幼儿的同生共长。因此,我们除了要把握好预设活动,更要关注生成
活动,要仔细观察、分析幼儿,研读每个孩子,关注孩子们发展的每个寻常时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的意愿和需要,发现孩子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有价值的东西,满足幼儿探索需要,提升生成活动质量,使和都成为集体游戏的主动构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