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_幼小衔接专题
幼小衔接现状及策略研究
摘要:一.园与小学的衔接现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小衔接因为成绩而走样,幼儿教育严重小学化。(二).为个人私利,违规学前班严重存在。(三).师资薄弱,园与小学缺少联系。(四).幼小衔接中,小学的协调工作往往被忽视。(五)、理念的落后、陈旧影响幼小衔接。
二.园与小学衔接三方面的指导策略
(一)、园
1、幼儿园要明确自己的办园宗旨。2、增加男性教师,改变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3、幼儿要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和研究幼小衔接的意义和标准,切实做好衔接工作。 4、加强安全意识的培养。 5、做好家长工作,引导走出家教误区。
(二)、小学
1、合理调整低年级的作息时间。2、小学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学习与借鉴学前。3.与幼儿园取得联系,掌握的适应情况,
(三)、
1、增强幼儿的信心。2.激发幼儿上小学的兴趣,为幼儿上小学做好心理准备。3、调整好幼儿生活规律。4、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5、为准备家庭学习环境,营造良
好学习气氛。6、对进行安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7、接受幼儿园、小学的专题指导,有效地架起走向小学的桥梁。
关键词:幼小衔幼接 幼儿园 小学
策略 现状
幼小衔接,一直受到幼教工作者普遍重视的问题。《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从90年至今,幼教工作者们进行了许多多样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如“幼小衔接”课程为特色的园本课程,抚顺小学为衔接而建的第一所园小学衔接实验班,以及大大小小的科研。但是现实工作中的幼小衔接形势却不容乐观。
一.园与小学的衔接现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小衔接因为成绩而走样,幼儿教育严重小学化。目前,在大多数民办幼儿园和相当一部分公立幼儿园中,小学化倾向日趋严重,且呈加速蔓延之势。不少幼儿园将小学对的行为规范要求搬到幼儿园来,往头上套。比如对要绝对服从,要听话,不许顶嘴,不许辩解;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开小差、玩小动作、说话,坐姿要端正,精神要集中,回答问题要举手;课间要安静地休息或做游戏。这些要求用于规范小的行为尚且有失偏颇,用于规范
幼儿的行为就更显荒唐。要求幼儿尤其是即将升入小学的读大班孩子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不少幼儿园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不是组织幼儿从游戏中学习,而是要求幼儿像小那样做作业。讲课则一味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游戏。课讲完后则要求做作业,一个字母或一个字抄写10遍甚至一页,还有计算、、常识等等,作业一大堆,幼儿园里做不完,回到家里还要做。幼儿园以学知识为主,本已偏离了正确的办园方向;要求幼儿像小那样学习,则更是危害不浅。幼儿教育小学化严重危害幼儿身心健康,扼杀天性,与社会要求背道而弛,不符合新世纪用人的需要,与小学教育相脱节,对小学形成负面影响。
(二).为个人私利,违规学前班严重存在。笔者看到的是以各种社会名义租小学校舍办学前班、小学校内改名换姓办学前班、以及幼儿园为了生源为了盈利办学前班,美其名曰“大大班”。这些都不是个别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不经意间阻碍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顺利开展和身心健康发展。有些学前班还上课,某种意义上是实行填鸭式教育,这种不见得会取得多少效果,一旦实施不当,将会给幼儿心灵造成伤害,这种拔苗助长的行为对处于天真活泼时期的心理与生理都是一种摧残。
(三).师资薄弱,幼儿园与小学缺少联系。大多数幼儿园缺少既熟悉园教育特点又了解小学规律的教师,而小学低年级对
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知之甚少。师资薄弱局面的存在割裂了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这种联系包括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之间的联系及幼儿与小学生之间联系。幼儿园与小学没有一起研究衔接工作。幼儿园教师与小学对彼此的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工作方法等不了解。幼儿也没有去观察小学的环境,不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对小学的学校环境和小角色都感到陌生,对幼儿园环境,对幼儿园的生活,对幼儿园有较深的感情,都有不愿意离开幼儿园的意念,这对园这个教育阶段向小学阶段过渡很不利的,同时也会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四).幼小衔接中,小学的协调工作往往被忽视。现阶段入学儿童个性强、自理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而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条件将发生新的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幼儿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的活动改变为以学习为主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另外,学习以口头语言为主改变为以文字或符号写成的教科书。刚由大班升上小学的心理情绪必定会经历兴奋、紧张、焦虑三个时期,由于小学对于协调工作的忽视,新入学的儿童有着或多或少的学习压力、交往压力,甚至难以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进而出现抗拒心理。
&
nbsp; (五)、家长教育理念的落后、陈旧影响幼小衔接。许多重视儿童知识积累,而不注意儿童兴趣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无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需要,拔苗助长,压抑儿童个性,影响健康成长。由于传统的观念与教养态度等多方面的偏差与不当,造成很多家长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重视短期成效而忽视幼儿的终身发展,甚至有的出于过急而超前训练,竟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交给幼儿掌握。他们认为入学前应该让幼儿学会读和写,学会做题。他们关注的是孩子在幼儿园学会了写字、拼音、还是算术,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是否聪明,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是否集中、能不能大胆回答问题,致使幼儿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初感觉学习很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了,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故而,给园、小学的教学活动造成压力,幼小衔接难以顺利进行。
二.园与小学衔接三方面的指导策略
幼儿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既存在连续性又具有阶段性。它有着自己的基本标准:学习感兴趣、活动能合群、生活有条理。要使幼儿身心健康,达到如此标准,使幼小衔接工作能顺利进行,需要园、小学、三方共同努力。
(一)园
1、幼儿园要明确自己的办园宗旨,不能为了一己私利,一味的追求生源及办学光环。要真真切切地为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2、增加男性,改变
园性别结构。心理学家和学家研究表明,幼儿园教师单一由女性担任,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不利。增加男性教师,则能增加阳刚之气,提升坚韧性、自信、自尊、豪放坚毅、诚实无畏、敏捷果断等品质,对耐抗挫能力的培养大有好处。为幼儿园建立一个小社会,增加男性,将能健全幼儿的人格、强健体魄,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3、幼儿要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和研究幼小衔接的意义和标准,切实做好衔接工作。把培养幼儿学习兴趣、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百折不挠的品格、正确的社会交往能力作为长期目标。从小班就开始,找准“教与学”的结合点,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在教育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对不同内容的接触,增加感性认识,从而体现美、创造美、展示美。在活动中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并倡导配合幼儿园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勇于面对挫折、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鼓励幼儿形成力争上游的竞争意识。同时,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谦让、合作能力等,做一个社会的人。到了大班幼小则应一体化。首先,建立和健全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园应定期参观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活动,主动
参与一年级教师的教研活动,并向小学一年级介绍幼儿园的教育方法,展示的学习水平,在工作上做到衔接;幼儿园还应带领幼儿参观小学,使幼儿了解小学生一般情况,让幼儿参加小学生的某些活动,同小学生联欢,举办作品交流展览,以引起幼儿入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求学和效法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