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19 > > 详细内容

合作的教育论_合作交际能力的培养

“孩子具有合作与分享意识,不仅是他们智力发展、健康成长的

需要,更是他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素质。”

帮助孩子迈出成功第一步

“与人合作  与人分享”论

 

【镜头一】索尼公司董事长谈及索尼公司的辉煌成就时,曾这样说:“我聘请的高级员工在智商上可能不是一流的,但在合作意识方面却是极佳的,正是他们的真诚合作,索尼公司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镜头二】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他拿到大笔奖金时这样说到:“这笔奖金的一半应该属于我的妻子,是她的合作精神促成了我的成功;而另一半奖金应该属于这个研究小组的三百多名成员,自己只是其中的一员,自己所得只该是这三百分之一略多一点。”

在这两个事例中,两名成功者都明显把自己的成功看成是合作的结果,并能与所有的合作者分享合作的成果,在这一点上,他们的认识已经达到了真理性的高度。

我们说,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现今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人合作、与人分享品质。面对未来世界的挑战,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来培养新一代,这四种基本能力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学会共同生活”便指要培养孩子在人际活动中能与人合作,共享合作成果。在《幼儿园教育纲要》社会目标中也指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与分享。”由此可见,培养幼儿建立“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品质已然成为当前的重要目标之一。

那么,究竟何谓“合作”?何谓“分享”呢?

笔者以为: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而实现共同目标,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而分享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仅指能与人共享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快乐,也指能与人分担忧愁。分享不是一种失去,而是一种互利。合作与分享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光有合作没有分享,会导致孩子养成独享的不良习惯;光有分享没有合作,会使孩子养成坐享其成的不良品行。在我们的对象身上“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的过度呵护溺爱,使孩子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通常表现出不会与人合作,缺乏分享精神等。因此,培养孩子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品质就愈显得尤为重要了。

如何培养幼儿合作与分享意识,使养成合作与分享的良好习惯,帮助他们建立起合作与分享的品质呢?

针对我们的来说,确立具体的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目标是: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并能在活动中学会关心他人,与他人分享物品、情感体验等,养成合作与分享的良好习惯。根据这一目标,笔者在实践中奏响“三步曲”,即树立一种“榜样”意识,创设两种环境,注意三种相结合,成效甚为显著。

(一)树立一种“榜样”意识

在幼

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时,另一位教师主动帮着摆放、分发材料;保育员搞卫生时,教师帮着擦玻璃、抬桌子,这在无形中都为幼儿提供了积极的行为榜样。相反,教师间的某些不合作行为也会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行为,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另外,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对有合作与分享行为的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同时,在合作游戏时,幼儿经常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合作行为。因此,有意识地引导合作与分享意识,使得能力强的幼儿与合作分享意识弱的一起游戏,也不失为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

(二)创设两种环境

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所以说,良好的环境是

合作与分享品质形成的一种有效资源。

1.物质环境的创设

在我们中班组每班的墙面环境中结合分享与合作的主题内容,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师生合作共同布置。如:墙面布置中的“分享树”,通过画画、贴贴、剪剪,共同创作完成了一棵普通的树。然而,孩子们从中感受到了合作与分享的快乐。孩子们介绍说“我们一起放风筝”、“去郊游”“做游戏”等,使孩子们在参与制作、欣赏富有童趣的画面的同时,与同伴合作分享的愿望更被激发了出来。

2.心理环境的创设

(1)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一个轻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平时的各个环节活动中,我们总能以理解、分析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事,引导孩子去倾听同伴的叙述。我们经常会说些这样的话:

“有件高兴的事,真想告诉你们,让你们和我一起开心。”

“你有什么不快乐的事就说出来吧?让大家替你想个好办法。”

“你们能商量着、合作着搭积木,真好。”

引导的话语、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亲切地点头等,都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与分享的动作,使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与分享的行为。

(2)温馨的家庭氛围

温馨的家庭生活是幼儿形成良好情感品质的摇篮。家庭教养方式对情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于是,我们把转换家教观念,改进家教方式放在家教工作的首位。通过各种形式向宣传在孩子面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合作的精神,有了好东西不仅要与孩子分享,更要的是与老人分享。具体方式如下:

利用家长园地向宣传“合作与分享品质的养成”的重要性。

利用家长会或观摩园的半日活动,从中分享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技能和经验。

利用假日活动,引导家庭之间自由结伴,形成家庭友好小组,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与孩子、孩子与之间在合作与分享方面的互动作用。

(三)注意三种相结合

《纲要》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方法运用要恰当、灵活、多样充分体现

是过程的主体的原则。合理运用集体、小组、个别等多种方式,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每个提供充分活动和发展的条件。

1、正式教育与非正式相结合

正式活动包括语言、、常识、、体育等内容。采用的教学手段通常有欣赏歌曲、故事、儿歌、情景表演、观看图片等如故事《把萝卜》,幼儿被故事情节所吸引,唤起参与讨论的激情,最后得出“合作的力量是巨大的”。

非正式教学活动所涉及的范围就更广泛了,区角活动、自由活动、散步等等在日常活动中,幼儿一同游戏,合作分享的机会很多。如:在结构游戏中、角色游戏中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分享共同游戏的快乐。又如:带孩子到户外散步时,看见蚂蚁运粮食,孩子们会蹲在一边饶有兴趣地看着,抓住这一机会,就引导孩子讨论: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蚂蚁来搬这块食物呢?把食物搬进洞后,蚂蚁们会做什么事呢?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这些活生生的事例中,孩子们合作与分享的意识又得以进一步的巩固与升华。

2、集体教育与个别相结合

幼儿在没有进入幼儿园之前,生活在家庭的小天地中,是被关爱、被满足的重要对象,因而没有分享、合作等方面的意识。而进入园后,集体使幼儿有机会与同龄人游戏和交流,促进其社会化的萌动。如:在游戏“大家齐欢乐”中通过系列的集体活动“大家一起过生日”“招待小客人”等,让充分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与同伴共同合作与分享原来是如此的快乐。

个别教育是促进每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的有效途径。众所周知的“水桶”理论告诉我们,的发展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由此,个别教育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实施个别过程中,必须致意注意以下原则:

(1)观察在先:个别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只有进行细致的观察,真实的记录和客观的分析,才能掌握

幼儿的特点。例如:有位叫文文的,虽说能说会道,却有攻击性行为,不会合作、不爱与同伴合作与分享,没有自己的朋友,显得比较孤立。

(2)因人施教:的发展状况存在着教大的个体差异。因此,要求、方法也应该是有针对性的,与发展状况相适应。例如:根据对文文的观察,发现孩子有交朋友的愿望,由于方式的不正确导致他没有朋友。因此,我们把培养文文的重点放在“学习正确的交往方式,建立与同伴合作与分享的良好关系”这一层次上。

(3)循序渐进与持之以恒:心理品质的发展有明显的变化性与反复,幼儿常常会出现反复倒退现象。反复的知道和强化,对巩固积极的行为,并足见内化成良好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常常帮助文文展示自己讲故事的优点,以确立他在同伴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同时,又帮助他学习正确的交往方式。一方面鼓励他带书、玩具来和大家一起看、一起玩;一方面表扬他的分享行为。久而久之,他也能与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与分享关系。

(4)一致性:坚持一致性的教育原则,这既包括间的一致性,也包括家园间的一致性。同时还争取的支持与配合,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合作与分享能力,经常把孩子的同伴邀请到家中来,引导他们做一些合作性的游戏;也十分支持孩子将书和玩具带到园与同伴分享。

3、与实践相结合

(1)在教学活动中实践

在教学活动中单一的说教已经抓不住孩子的心了。因此,我们在这一环节中也设计了不少的实践活动。如:在常识活动《认识花生》中我们准备了许多熟花生,孩子们既合作拨花生,又去同分享,品尝了花生的美味。这样的实践活动,既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更让真正地体验到了合作与分享的愉悦。

(2)在社会活动中实践

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居多,孩子很少参与社会公共活动。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经常组织一些适合孩子参加的社会活动。如结合重阳节,让爷爷奶奶走进校园,让孩子慰问他们,并为他们捶背等做力所能及的事,看着老人们的笑脸,孩子门也露出了微笑,和老人们一起分享着“关心与被关心的幸福滋味”等等。

对于

幼儿而言,善于与人合作、与人分享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智力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品质。教育工作者理应意识到“合作与分享”的重要性,在实践中不断内化的“合作与分享”品质,使之外化为行为体现。诚然,笔者拙文于此,所做探索难免有所纰漏之处,如能得以指正,甚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