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环境创设与幼儿创造性的培养_幼儿园环境创设
1916年,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率先提出了学校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学说,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其后美国的吉尔福特、马斯洛,前苏联的赞可夫、苏霍姆林斯基等对创造教育都有突出的贡献,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创造”这一教育现象有了深刻的认识,“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创造力是人所皆有的一种潜在的心理能力”,“创造力是培养和实践的结果”……据美国的一项测查表明,一般人在5岁时可具有90%的创造力,在7岁时可具有10%的创造力,而8岁以后其创造力就下降为2%了。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在《创造性思维》一书中写道:“富有创造性的天才喜欢回到儿童时期的概念中去,用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所特有的敏锐目光和解题方式来编织某一领域的最新知识。”可见,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需要从小培养,《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能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新世纪的车轮将人类载入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成为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已成为当务之急,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和源泉。北京市教育学会温寒江在他的专题报告:“发展形象思维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中曾着重提到“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系统工程,不仅培养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幼儿教育是最具有开发潜能的领域,知识经济和创新工程,也应当植根于中。
作为一种教育价值的更高追求,倡导以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即培养创造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需要我们转换教育思想观念。在留美博士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就“创造性能不能教”提出了明确的观点,正象人的智力不能从那里传给一样,创造性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曾面的特质,是无法以“教”的形式从a传到b的。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创”就是打破常规,“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那么创造性或创造力就是指能打破常规去产生出具现实意义的东西之特性或能力。要培养孩子这种创造的特性和能力,首先要鼓励孩子的“创”,如果我们实现已把:“创”扼杀在摇篮里,哪里还能有“造”呢?个体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特别是人生最初的几年,个体在与环境作用中获得的早期经验对其一生的发展有关键性的意义。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曾说过:要想培养的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工作者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孩子创造性的环境。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凡是一切能让幼儿主动活动的机会和条件,都可以作为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环境。中外许多著名的教育家都纷纷指出:不同的环境要求导致儿童不同的能力发展状况。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也告诉我们: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无论是性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无所不在地影响和制约着的发展。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家、儿童心理学家,他所提出的“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对我们今天研究环境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园规程》更是明确地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把环境作为课程来设置是中央教科所“九五”期间实施的《幼儿素质教育课程综合研究》课题实验一个非常独到的地方。课题组负责人张学琴指出:“课程不仅指幼儿园教学的各科目,不仅指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不仅指上课这一种形式,也不仅指工作等,幼儿园的课程应是幼儿园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正式的有形的学科课程,包括非正式的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课程,同时还包括隐蔽的无形的环境课程”;“园素质教育课程应该是生活课程、环境课程、学科课程的整合……”可见,环境创设已日益提升到课程的高度,这种环境课程理念将环境赋予更强的性。幼儿的创造力刚刚处于萌芽状态,更需要一个全方位的、综合性的环境。这种综合是丰富的物质环境和愉悦的精神环境的综合,也是环境中知识、技能、等各方面要素的有机渗透与融合,还是园、家庭;自然、社会环境立体化的综合。
让我们来检索一下我们的环境的创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
1、盲目性:主要是指环境创设在目标上的盲目性。许多对环境创设要实现什么教育目标,每个区角、每一种材料具有哪些价值心中无数。同时也很少考虑的当前水平和当前兴趣,无法对孩子的当前需求在环境上作出有效的相应的应答。
2、片面性:主要是对
园环境创设认识的片面。很多把环境创设仅仅理解为活动室墙饰的布置和几个区域角创设,她们局限于“小性环境”的认识,更忽视于人文环境的创设。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恰恰主要是以人际文化为主的人文环境。
3、静态性:主要是把园环境当作几个静止的点,很少把环境与孩子的一日生活与孩子的活动综合起来,环境就是环境,布置好了就结束了,也没有随着孩子生活经验的丰富和能力的发展而延伸;同时还体现在无层次上,材料投放一刀切,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孩子不同阶段的需要。
以上几种不足,不仅削弱了环境的育人功能,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幼儿的健康发展,阻碍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幼儿的环境创设进行了探究,究竟什么样的环境更有利于幼儿创造性的发展呢?究竟应如何利用环境这一隐形课程,利用潜在的、非预期性的物质情景、文化情景、人际情景,挖掘园、家庭、社区环境中的资源,潜移默化地促进孩子创造性的发展呢?实践中,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创设动手动脑的良好环境,培养创造性。
第一部分 精心创设自然环境 处处挖掘育人功能
幼儿园是孩子们生活成长的乐园,一个绿意盎然、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更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快乐天地。园应整体布局,合理规划,为孩子们提供沙地、山坡、亭台、葡萄架、嬉水池等设施设备,种植自然草坪,铺设人工草坪塑胶跑道等,力求做到美化、香化、绿化、儿童化、趣味化,同时又具有安全性、可变性、操作性的特点。环境并不是自然地无缘无故地表现为功能的,但是在作为主体积极参与观察或创设环境后,孩子们会从中得到很多的感性的、真实的、细微的体验,这也许就是环境课程的优势所在。
有目的、有地创设应答性的自然环境,能增强自然环境的性,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应答性也是一种回音性,是指人与人以及人与以物为媒体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这是美国心理学家莫阿(more)利用一种叫做“讲话打字机”进行教学实验多取得的成果。园的自然环境对来说一般指的是强面和活动区的设置和周围环境的利用。我们认为,应答性不仅适用于人文环境,同样也适用于自然环境。但是,自然环境的应答性,却是以人文环
境的应答性为基础的,以物为媒体的育人环境。这种自然环境的应答性,目标服务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内容的兴趣与需要;方法体现于孩子的主体地位。因此,只有根据孩子的心理需求有目的、有地创设,才能使环境的应答性富有较强的性,服务于孩子的健全发展,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一、自然环境的创设应有目的性。根据应答性环境理论中的环境相互性,我们必须确定环境创设的目标,同时还要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1)要低起点,能针对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提出不同要求,也就是要把每个小环境目标当作一个一个的元素,根据孩子的不同发展状况进行不同的组合排列;(2)要心中有大目标,活动中以孩子的现状为基线,时时调整小目标,达到新旧经验的平衡衔接。如我园在实施主题活动过程中,我们的环境创设不仅有主题目标、每个区域环境的小目标,更有每个区域的大目标。这样既能有机地创设符合性的环境,又能随机利用环境,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二、自然环境的创设必须有针对性。还要考虑每个孩子的发展不同,根据目标的不同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难度的材料,以满足每个发展需求。提供孩子感兴趣又能满足活动需求的环境内容和材料,促使孩子向最近发展区发展。要让自然环境真正能具有教育价值,有效促进孩子创造性的发展,教师就必须时时“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设置相应的环境内容,提供相应的材料。孩子抛来的球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不仅对孩子的目标是螺旋上升的,提供的环境内容材料更是动态的。
(1)通过仔细观察,了解孩子的兴趣需要。激发兴趣是开发幼儿创造潜能,培养幼儿创造性的起点。兴趣,是力求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 陈鹤琴指出:“儿童凡对于一切新的东西就生出好奇心。一好奇,就要与新的东西相接近。一接近,那就晓得这个东西的性质了。假如儿童与新的境地相接触愈多,他的知识愈广。”这种好奇心在教育上极有价值。兴趣是儿童“学问之门径”,是“施教的钥匙”。兴趣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在
活动中,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抓住孩子闪光的瞬间,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譬如:找准各领域知识有机融合、渗透的切入点;找准各类技能技巧相互联系迁移的切入点;找准各类教学媒体的综合融会的切入点;找准各种教学方法的汇合切入点等,启发主动地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创造,充分发挥主体性。如在续编故事《大雪天》这一综合性活动中,运用现代技术,融声、色、形、文字 、动画等为一体,激发孩子的兴趣,就能很好地提高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开发其创造潜能,培养其创造性。又如让孩子围绕自己喜欢的话题“奥特曼”、“葫芦金刚”、“宝莲灯”、“枪”、“汽车”、“飞机”、“怪兽”等自由地、创造性地想、说、画、唱、跳、演;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动手动脑进行操作等等,丰富孩子的想象,激发创作欲望,提高思维的质量和领悟水平,培养的创造性。
(2)环境和材料要有适宜孩子操作与探索的空间与条件。是否对孩子的活动作出了积极的应答,能否使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创设的环境和提供的材料能否适宜于孩子操作、探索,孩子是否有自主选择的条件。这就要求为孩子提供可操作性的材料,而不是只看不能动的摆设品,而且材料的投放在品种上、数量上能让孩子有自主选择的条件,孩子能自我决定用什么,怎么用。同时,创设的环境和材料还要具有广泛的探索、想象、创造和求异空间,以此来激发孩子与其相互作用,积极动手动脑。
①为孩子提供较丰富的综合性游戏材料。如到旧货店买一些(带一些)旧的收录机、旧闹钟、破旧的手表、弹簧秤、皮尺、玩具汽车、飞机、轮船、螺丝刀、编织线、小布片、旧衣裤、泡沫塑料、废纸条、智力板、打字机、废旧包装箱、电话机等让孩子自由地拆拆装装,拼拼接接,孩子从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有效提高孩子的主体参与性和孩子的动手动脑,想象创造的能力。
②为孩子提供多功能的综合性活动场所。如园或家庭里专门为孩子设立一个“动手动脑多功能活动室”,班上设立一个 “一 显身手”活动角,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征给他们提供不同的材料,让孩子自由选择,自由设计,自由组合 ,自由想象创造,启发他们爱动手爱动脑的欲望,争当“发明小博士”。
③为孩子提供
愈充足的综合性活动时空。如创设“小小种植角”“饲养角”;增添活动设备,诸如的“电脑网络”,“发现室”等;创立各类游戏区域,如“医院”“超市”“娃娃家”“游乐场”等全方位地展现孩子的生活空间,让孩子以玩为主,在玩中学知识、学技能技巧,通过“玩”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每个活动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人与人,班与班联系密切,时间充足,孩子们能自由结合,自由自在地、尽兴地玩,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让孩子接触新鲜事物,尽量使孩子的灵性充分展现,使孩子玩的轻松、愉快、有趣、有收获,并在动手动脑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