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19 > > 详细内容

扮好多重角色 建立平等关系_幼儿园教师成长

在我国,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模式——权威教育已有几千年,始终控制和主宰着孩子的一切。在师威的高压下,“害怕”的现象在孩子们当中已是普遍存在。有话不敢讲,有意见不敢提,只是一味地服从和接受,这大大阻滞了孩子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不尊重人格的,实际上是降低了自己的人格。”而尊重儿童,维护儿童的人格尊严,则是我们转变教育观、儿童观的首要问题,更是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我十余年的大、中、小班实践经验证明:只有尊重幼儿,和孩子处在平等的地位上,才更容易了解孩子,发现孩子各方面的兴趣、需要和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全面素质得以提高。那么如何和孩子拉近距离,使孩子喜欢你,不厌烦你;信任你,不惧怕你;需要你,不疏远你;接受你,不拒绝你呢?这就需要每一位扮好多重角色:


   
:古语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影响其身心健康,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然而教师对孩子们的直接作用与权威性的影响是其他力量所不能代替的。在幼儿的幼小心灵中,教师代表着成人世界的价值和期望。要引导幼儿学习知识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并建立与的良好感情,形成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要想成功地扮好孩子心目中的好角色,就要做到:


    一、严格要求 以身作则。“博学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我上

幼儿师范时的校训。在孩子的心目中,教师是神圣的、无所不能、完美无缺的,而孩子本身分辨是非的能力差,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被孩子所模仿。曾有一位告诉我说:孩子在家里学班上的某位如何批评小朋友,那一举手一投足,说的什么话,说话的语气如何,甚至一个眼神,都惟妙惟肖------因此,每一位都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得体,是否文明、大方,是否有损的光辉形象,多给孩子们以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


    二、一视同仁 不偏不宠。有许多教师喜欢活泼、开朗、聪明、漂亮的孩子,平日里得到重视、得到锻炼的总是这些“亮点”,即使是有时犯了错误也会得到教师的偏袒。而那些学习困难、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及常有不“规”行为的孩子就相应地成了各种教育活动中的“盲点”以及承担错误的“替罪羊”。由于的忽视、有失公正以及其他孩子们的孤立,久而久之,这些孩子的自尊受到极大伤害,就很容易失去自信,失去参与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表现得更加沉默、消极。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的重视,都有表现自我的欲望,应抓住每一个有利的时机,为每一个孩子创造提供锻炼的机会,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特别是对待那些更需要关爱的孩子,更要多付出一份耐心与爱心,这样才能得到孩子的信任和拥护。理智施爱,把爱洒向每一棵幼苗,使每个孩子在爱的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三、鼓励信任 树其自信。一个人只有相信自己,才会有创造的勇气和进取的信念。自信心是调动一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克服各种困难的巨大动力。的鼓励和关怀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重要条件 ,而成功的体验则会使孩子感到兴奋、愉悦,产生自信心,并使他(她)以后会以更大的努力去取得更大的成功。“试试看,你一定能行!”“成功了,(有进步)请给自己鼓鼓掌”这是我最常用的话。当孩子在某方面取得点滴进步,如:第一次自己独立进餐,即便是饭粒撒得到处都是;上课主动举手发言,即便声音小得听不清楚;午休能够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即便睁着眼睛不睡觉;起床自己穿鞋、穿衣服,即便是鞋子左右

颠倒,衣服后身穿到前胸、里子穿到外面------及时给予肯定,及时给予鼓励。的任何一个微笑的赞许、关注的目光以及信任的点头,都会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力量。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孩子体会成功的喜悦。


    四、勇于认错 自我批评。金无赤金,人无完人。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或在处理孩子们的矛盾中有可能犯下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造成一定的失误,但由于顾及的脸面和权威,一般都是不了了之。我们常常孩子“有错就改还是好孩子”,可当我们自己犯了错误时,是否也以“有错就改仍是好老师”这样的心态来要求自己?孩子犯了错误能向认错,我们犯了错误该怎么办?最佳的做法是:善于自我剖析,认识到错误或失误要勇于且主动真诚地向孩子道个歉,并求得孩子的谅解,这才能真正体现出师生地位的平等。


    慈母
:有的比喻:孩子有两个家,幼儿园就是孩子白天的家。幼儿除了要传授知识,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外,还要安排好、照顾好每个的吃、喝、拉、撒、睡的各个生活环节,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常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要承担起“妈妈”的责任。孩子们和教师长期相处,对教师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依恋心理,情感上的需要得到满足。产生依恋感则会形成安全感,在扮好角色的同时还要扮个好“妈妈”。


    一、微笑。微笑的魅力无穷,它可缩短教师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化解师生间的矛盾,使更加慈爱,孩子更愿接近。面对一位时常露出笑容的,孩子们会从心理上得以放松,感到亲切,释去焦虑,从而更容易进行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因此,我们要将一切不快抛到脑后,经常向

孩子们露出灿烂的笑脸,不要做个笑的吝啬者。


    二、肌肤之亲。医学家曾发现了一种止痛新“药”——妈妈的吻。当孩子不小心跌了一跤,或者被别人打了,或手脚被压挤痛了,或擦伤、烫伤、肚子痛------妈妈只要在宝宝的痛处轻轻吻几下,就会减轻或缓解孩子的疼痛。有时孩子为某些事伤心地哭了,只要妈妈连续吻几下,也同样有奇效。那么,这种特效“药”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呢?原来,妈妈那充满母爱甜蜜的吻可使孩子在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这种心理因素能促使机能产生一种最有效的镇痛物质“内生吗啡”,从而控制疼痛。每个孩子都喜欢和妈妈之间的肌肤之亲,他们喜欢被妈妈抚摸、拥抱、亲吻。同样,他们也需要的爱抚。通过身体上的接触,如:拍拍孩子的小脑门、拉拉孩子的小手、抱抱他们、吻吻他们,搂着他们说点悄悄话------妈妈一样的关爱和体贴会使孩子产生对的深深的依恋情感,从而觉得安全、幸福、满足


    伙伴
:要想成为孩子们的伙伴、朋友,就要走进童心世界。和孩子们玩在一起、疯在一起,处处和孩子们达成一片。在活动中,遇到问题,应让孩子们各抒己见,尽量自己去寻求办法解决。教师也要多多采纳孩子们的合理建议,充分体现出“民主性”。特别是在游戏中,不单单需要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引导,更需要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中来。以角色身份介入,孩子更易于接受。如:我扮成“客人”到娃娃家做客。娃娃家的“妈妈”在玩的过程中提出洗衣服是没有肥皂、饭后没有手巾擦嘴、衣服洗完后没有绳子晒、招待客人没有糖果等问题。针对孩子们提出的种种问题,我不急于解决,而是引导孩子们一起讨论:“用什么方法解决好”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大家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想出了种种办法。我一方面鼓励肯动脑筋想办法的,并积极采用他们提出的好的建议和方法,另一方面请他们到我的“加工厂”——“动手区”来帮忙制作所缺物品。孩子们用泡沫块剪成长方形小块做肥皂,用皱纹纸扭成绳子,用糖纸包裹泡沫碎块做糖果------孩子们体会了自己解决问题后成功的喜悦,真正体现了孩子是游戏的主人。


    成功地扮好这三重角色,才有利于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只有在平等的关系中,孩子们在心理上才会感受到安全、放松,才会在学习中产生更大的动力;只有在学习中产生更大的动力,才能在行为上出现明显的趋善性。并且只有活动在自由、理解、宽容、平等、合作的气氛中,才能获得表达自己欲望和能力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