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19 > > 详细内容

浅谈预防和消除耳聋幼儿的自卑心理_幼儿园特殊教育

ser
 

浅谈预防和消除耳聋的自卑心理

 

 

[摘要]耳聋幼儿是先天或婴幼儿时期致聋,无法学到语言,不会说话的弱势群体。因为先天的缺陷,家庭、学校、社会的一些不正确教育,耳聋幼儿比正常幼儿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耳聋的自卑心理可以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心和进行预防和消除。

[关键词]耳聋 自卑心理 对策

 

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比较落后,至今尚不满150年的。[1] 中国有听力语言障碍的残疾人205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6.79‰。其中7岁以下的耳聋幼儿就有80万,由于药物、遗传、感染、疾病、环境噪声污染、意外事故等原因每年新生聋儿3万余名。[2] 中国政府1992年与今年国家分别颁布《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今年)》,提出积极防治儿童多发病和常见病,重视做好儿童眼、口腔和听力保健工作;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1994年国务院颁布《残疾人教育条例》,规定普通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招收能适应普通班学习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就读,并根据其学习、康复的特殊需要对其提供帮助。[3] 目前,每年约有40万聋人可以得到助听器的帮助,其中16岁以下的聋童和少年占1/3,有2.3万名聋童接受康复训练,有10万名聋少年接受双语教学;每年有600名聋童植入人工耳蜗,从1997年至今的五年间,已有1600余名聋童得到耳蜗的帮助;到今年底,已有近20万名聋童经过训练开口说话,其中1/4已进入普通小学就读。[4] 从以上调查资料可以看出,我国的特殊教育工作重视耳聋幼儿的康复和受教育程度,而对心理方面的关注则相对较少。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论著和文章则更不多见。中国多数幼儿在日常教育和环境影响下,存在自卑心理问题的隐患。若及时发现并得到正确纠正和治疗的,自卑心理造成的不良影响可以最大程度减小;相反的,则会影响耳聋幼儿日常生活和学习,甚至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笔者通过阅读国内外耳聋心理的书籍和文章,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入手,重点围绕耳聋幼儿自卑心理的预防和消除展开讨论。希望可以给耳聋幼儿家庭提供一些参考,促进耳聋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耳聋

自卑心理的表现

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而一个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无疑,自卑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更对一个人的身心两方面的正常成长起到消极作用。[5]耳聋幼儿的心理发展与正常幼儿没有质的差别,但是耳聋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比正常幼儿更容易受到干扰和影响。而有了心理问题中的自卑心理后,耳聋往往会形成情绪发展障碍,心理需要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和学习障碍。具体表现如下:

(一)情绪发展障碍

因为自卑心理和听力语言障碍的影响,耳聋幼儿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了解有着明显的缺陷。他们几乎会错过全部交谈的语言。视觉在耳聋的认知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常常集中精力去用眼睛观察,因此常常表现出异常的安静或处于缄默状态,让人感觉不太正常或不够灵敏,久而久之,他周围的孩子就会把他撇在一旁。越是人多,他们就越是胆怯害怕,情绪低落,一个人相处。与别的孩子玩的热闹的氛围成鲜明的对比。不能与他人很好的交流沟通,与他人交换想法相互了解,也就不可能与他人深交,更谈不上建立长期的友谊。也就没有亲密朋友,独来独往,孤独一个人。

(二)心理需要障碍

有自卑心理的耳聋幼儿极度缺乏安全感。例如在极短的距离之内不敢独自外出,在亲人的陪伴下还是不敢面对陌生人等。最为突出的是很多耳聋幼儿对自己的父母有很强的依赖心里,尤其对母亲。因为母亲对他们表露出慈祥的面容、温柔的言语和声调,给他们温暖的感觉,心灵上的抚慰。自卑的耳聋同样渴望情感交流与表达,当这种心理需要被听力言语障碍所影响,而父母又忽视他们的这种需求时,他们便可能会以任性、自暴自弃、冲动、容易发脾气等行为表现出来,严重的还会出现自虐行为。

(三)社会交往障碍

有自卑心理的耳聋幼儿比一般耳聋幼儿更加沉默和自闭。他们几乎拒绝与别人交流的所有机会,自己承受痛苦,把问题隐藏在心理。听力言语障碍再加上耳聋自己认为自我形象低落,社会表现不成熟,他们越来越害怕与外界接触。他们会缩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以沉默逃避与外界发生交流的可能,以保证自己的安全。

(四)学习障碍

自卑耳聋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问题。他们听力言语存在障碍,一般表现为词汇贫乏,组句困难,发音不准等。健全幼儿一般都通过不断听周围人说话,而无意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耳聋则需要专门的学习才可以具备一点语言表达能力,加之他们需要非常专注

地聆听和观察,容易出现疲劳,注意力涣散等现象,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失去兴趣、主动性、不能专心听讲。口语、手语以及其他技能的学习也需要专心和不懈的努力。自卑耳聋幼儿则固守原来的认知,自我为中心,不易接受外界的新鲜事物。所以这些技能掌握和熟练的程度自然就低于一般耳聋。面对枯燥的技能学习,他们表现出退缩,逃避,厌恶在学校里接触的一切事物。

 

二、耳聋自卑心理的成因

(一)生理因素对耳聋自卑心理形成的影响

自卑是每个人都有的情感。人之初都或多或少地隐藏着一种深刻的自卑,这可以从每个婴儿柔弱和无能为力中找到根据。自卑心理,是指一种根植于潜意识,也时常被认识到的过低的自我评价,它使当事人漠视自己的潜能,消蚀自己的意志,淡漠自己的情感,妨碍自己的认知,令自身的心理机能全面退缩乃至退化。[6]伴随着这种认识机能的是“我不行”,“我真的不行”,“什么都不行”,“怎么也不行”“我就是不行”……这样一连串的意识与潜意识,它们经常在自卑者的脑海里盘旋不去,阻止着他向这个世界开放,降低了面对问题、参与学习的能力,令其精神一再退缩,以至于发展到最后产生了严重的心身病症。从以上生理因素分析来看,丧失听力的耳聋幼儿相较于健全更易产生自卑心理。

(二)父母态度对耳聋自卑心理形成的影响

每对年轻的父母都希望能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随之提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们普遍的心态。然而,当孩子被确诊为耳聋时,对父母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的心理和行为直接反映在日常生活中,是孩子自卑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

1、父母以消极心理对待耳聋

    一些父母本身对有缺陷的的就缺乏信心,视其为负担,认为他们生来就有缺陷,所以惹人讨厌。对幼儿缺乏公正的评价,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幼儿胆怯、自卑、轻视自己的心理。更有一些父母不能正视现实,总认为自己有个有生理缺陷的孩子是件没有面子的事情,因而整天将幼儿禁锢在小天地里以躲避别人的嘲笑。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不被人欢迎的,是令人厌恶的,变的不自信。

2、父母以消极行为对待耳聋残疾

    一些耳聋幼儿在孩子确诊后不听医生的建议和忠告,他们固执的、徒劳的到处求医,耗费了精力,花费了钱财,却一事无成。反而贻误了给尽早配戴助听器,学习语言进入有声世界的时机。

(三)学

校环境对耳聋自卑心理形成的影响

学校是仅次于家庭的第二课堂。理论上来说,耳聋所导致的听力、语言障碍或是自卑等心理问题,在这里应该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和治疗。但是,由于耳聋幼儿自身和家庭的原因,他们入学的iq、eq基础不同,相对的,对于学校的技能接受和融洽程度也就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在耳聋幼儿之间自然就形成了比较。比较的结果使心理脆弱处于劣势的耳聋失落感更加强烈。

(四)社会固有观念对耳聋自卑心理的影响

社会这个大环境对个人的成长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随着耳聋幼儿年龄的增长,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但是社会环境和文化并没有给予耳聋幼儿良好的学习成长氛围。社会对耳聋普遍存在着偏见,社会将会成为耳聋产生自卑心理的催化剂。

“耳聋人是残疾人。”这是正确的说法,但是容易被社会过分看重其耳聋的缺陷,他们对耳聋的态度是:一、可怜.多好的孩子啊,可惜是个聋子!二、讨厌.有的正常人知道某人是耳聋人后,见到后会刻意避开他们;三、嘲笑.有的人认识了耳聋人后怀着看笑话的心态与之交往。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事情到处宣传耳聋人的坏处,严重影响耳聋人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在这些看法的左右下,人们大多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耳聋幼儿。耳聋在性格上本来就比一般孩子脆弱、敏感、多疑。从而使他们内心被不断的暗示提醒“自己有毛病,和别人不一样”,使他们不敢见人。

 

三、预防和消除耳聋自卑心理的对策

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就是说,一个人小时侯接受的影响与教育以及由此形成的习惯,恰似“与生俱来”一般,终身都会起作用。[7]耳聋幼儿除了听觉障碍所造成的听力和语言障碍外,他们的生理年龄与正常幼儿是一样的,而心理年龄相对于生理年龄却是偏小。所以对耳聋的自卑心理我们应该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共同力量。具体方法有:

(一) 父母创造预防和消除耳聋自卑心理的条件

美国儿童心理学治疗专家霍夫曼指出:当的须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应尽早帮助克服和纠正,以避免随年龄的增长最终形成自卑性格。[8]耳聋和其它障碍相对比,最大的差别就是听障所带来的不便和烦恼是隐性的,不易被正常人察觉到。因为正常人之间的交流借助于听觉,用口语来表达和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耳聋在心理遇到挫折或是打击时不知道如何表达,一般会埋藏在心理,旁人是无法轻易察觉的到的。所

以家庭教育对耳聋自卑心理的预防和消除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另外一点,家庭的重要性还在于孩子的心理发展与其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行为习惯以及情绪反映直接相关。让家庭介入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耳聋父母统一思想,做到积极配合。

在确诊初期,为预防耳聋幼儿产生自卑心理,耳聋幼儿的父母和家庭主要成员应接受孩子是耳聋幼儿的现实。认真听取医生的诊断和建议,采用最好的最有利于发展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和。如使用助听器,到聋人学校学习口语和手语,到康复中心进行治疗等。使耳聋幼儿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康复或是学习,接近正常幼儿。如耳聋幼儿已存在自卑行为表现,家长应该以乐观生活态度感染幼儿,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对其进行潜移默化改变。若拥有刚强的意志,豁达的心胸,百折不挠的精神,那耳聋的自卑心理自然会慢慢消失,并从新拥有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

第二,耳聋父母接受心理治疗或辅导的学习,找出适合的方法。

耳聋父母应该知道,自己孩子和健全孩子的生活、学习存在着差异。自己可能对如何正确孩子不清楚,所以应该接受专业心理治疗和生活辅导的学习。那些单单依靠专门医务人员对幼儿进行的心理健康辅导和治疗是不正确的。通过学习,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家庭的具体情况对自卑心理进行预防和治疗,从而保证耳聋的身心同时健康发展。例如:

(1)让孩子正视自己的缺点,了解人无完人的道理。通过正确认识,但又不过分看中自己缺陷的情况下,使耳聋的残疾不在成为耳聋产生自卑的根源。

(2)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弥补听力上的不足,活出一个快乐而美丽的人生来。卡耐基曾经说过:“成功=85%的人际交往+15%的努力。”[9]虽然耳聋在交往上处于劣势,是弱者,但具备了良好的性格和心态后,甚至可以弥补听障这一缺陷。

(3)要让注意到耳聋自身的优势。晚上睡觉可以不受任何声音的打扰;学习时可以不受别人打搅全神贯注;因为听不见而推测周围动态从而悟性极高等等

(4)

给耳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