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园改革发展现状_乡村幼儿园教育
农村园改革发展现状
()
今年,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实施,全国上下掀起了幼儿教育改革的新一轮高潮,农村幼儿园也被卷入了这样的一个热潮中。但是农村幼儿园,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园,投入资金少,师资力量弱,教学设备跟不上,在这样大规模的改革中,显得盲目不堪,园发展的现状令人担忧。
一、盲目跟风,忽略了本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幼教改革出现了许多专家,专家的理念令人目不暇接,混淆了的思维,致使农村教师盲目跟风,从而也应运而生了许多园本课程,自主生成课程等等。每个都成了幼教课程的开发者和实践者。殊不知这些课程是否适合学龄前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特点,是否适合本地区
园的实际情况。如圣诞节前大张旗鼓的搞亲子活动----吃自助餐,结果农村的因素质低下,不考虑个人的形象,一个个把餐桌上的东西一扫而光,后来者连看的份都没有。该活动不仅错误解了亲子活动的概念,背离了新《纲要》倡导的理念,也脱离目标。
二、重感情、意志、社会性的培养,忽略艺术与能力的开发。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的情感、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是幼儿园课程的综合,是新的《指导纲要》的基本理念之一。然而在课改中,在综合课程里只注重语言、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培养,忽略艺术与方面潜能的开发。于是,唱歌、舞蹈方面的教学内容少了,课没了,怨声载道。
三、在价值取向上存在误区。
1、片面强调求异思维,创新价值观模糊。
创新教育是课改的核心,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往往片面强调求异思维,把创造思维等同于求异思维。教师提出任何一个问题,让幼儿从事任何一项活动,都要求幼儿做到“和别人不一样”。如果不一样,教师就会鼓励或表扬幼儿;如果一样,一般反应平淡。为了做到“和别人不一样”,有时就脱离活动的内容,随意地,漫无目的地回答问题。答案虽然和别人不同,但答非所问。虽然有时能意识到这些举动有点不妥,但往往会淡化处理,因为担心正面的处理可能会伤害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殊不知这样做却错过了促进幼儿价值观念产生和发展的良好时机,致使在面对许多价值问题时产生价值判断和取舍的混乱----只要能引起关注,只要能压倒对手,只要能获得个人价值的自我认可,其它对个人、社会、环境是否造成消极影响,完全可以不予考虑。
2、重视创造技能的训练,忽略内隐创造潜能的开发。
在许多看来,创造性是可以“教”出来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创造教育就是在原来教育的基础上搞点小发明、小制作,把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划上了等号。其实,创造更多的是要培养那种内隐的创造力。既然创造力是内隐于主体之中的潜能,又怎么能通过传递----接受的方式由
教师直接灌输给幼儿呢?也就是说要抓住在幼儿身边发生的能激发幼儿思考、想象以及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情境,让内在的创造冲动释放出来,而不是刻意追求外显的创造技能培养。如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智慧树》周末版栏目中“小丹尼的画”:编导者利用小丹尼画简单的图形让他爸爸猜图形象生活中的什么事物,小丹尼和他爸爸一猜一答的画面,激发孩子思考、想象,让孩子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与图形相近或相似的事物来。
3、片面追求创造结果,割断创造与鲜活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
由于教师片面解创造,往往把创造与某种特定的对象联系起来,因此教师为了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设计了各种专门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一方面、常常为创造而创造,为了创造的结果而创造。而另一方面,我们经常可以在活动中见到一些自相矛盾的场面,会有、有目的地在某个环节让幼儿“发挥创造性”让幼儿“随便做”,要“与别人不一样”,但是当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冷不防提出一个很有创意的观点和想法时,
教师往往会不予理睬,甚至无情地加以批评、否定、制止。这种刻意规定创造性游戏就是对活动、游戏中随时随地蕴含创造性因素的一种否定。
片面地追求创造结果,割断了的创造与鲜活的生活实践、生动的过程之间的联系,错失了它们为幼儿的创造提供的契机。因此,要了解处于特殊年龄阶段幼儿的特殊性及其创造力的特点,确立一种幼儿创造观,认识到自己从事的每项活动都有可能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从而实现一种观念上的转变,即从的角度理解创造。
农村幼儿园出现这种课改现状是令人担忧的。要扭转这种局面,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大力投资幼儿教育,培养一批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为农村园作贡献,也给农村地区的孩子得到正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