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19 > > 详细内容

提高角色游戏质量 促进幼儿主动发展_幼儿园游戏专题

提高角色游戏质量  促进主动发展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而角色游戏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经验,促进了幼儿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几年来,我镇在认真贯彻《规程》,努力实施新《纲要》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园必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于各项活动之中,并尝试了如何通过角色游戏促进主动发展的方法。

角色游戏是幼儿期典型的游戏,不同年龄的角色游戏有不同的特点和水平,它对促进儿童发展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对此我们是逐步认识到的。

 一、角色游戏对于发展的价值

(1)     满足心理需求,发展社会性。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都有模仿成人生活的愿望,在游戏中扮演角色能满足他们的这种心理需要。同时,他们还能从中了解人际间的关系、学习友好交往的技能和解决问题。如:轮流、分享、协商、互助、合作等。大班刘然是一个很内向的孩子,平时不爱说话,在角色区游戏后,晚上回家和爷爷奶奶开“豆豆商店”,她当推销员,叫卖“皮球一元一个,枕头一元两个”,让爷爷奶奶买她的东西。一段时间后,这孩子在活动区变成了一个活跃分子!她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实例充分体现了角色游戏促进社会性发展的功能与价值。

(2)     发展表征能力,激发想象力及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能力。

例如:中班xx小朋友在娃娃家游戏时扮演妈妈,孩子突然发烧,爸爸又不在家,怎么办呢?这时发现她从桌上拿起一个长方形的纸盒,又敲了敲隔壁小医院的墙,就与小大夫打起了电话:“是医院吗?我的孩子发烧了,请你们过来看一看,我出不去。”“好的。”一会儿,小大夫就上门出诊服务了。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的表征和创造性的火花。

(3)       发展语言表

达能力和认知能力。

在角色游戏中,自由、宽松、大胆的与人交流,互相协商,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有话爱说,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们经常发自内心的说:“这比集中让孩子用一个词说一句话或是看图说话强多了,孩子在游戏中自主的发展了表达能力。”谈到认知能力的发展,我们的更深有感

触,大班张楠的奶奶说:“5岁的孩子在小银行能支款存钱,会使用连加、连减,真不错。”盛玉的妈妈看她在小医院按汉字取药,高兴的说:“这些能耐是玩出来的。”幼儿的计算能力、识字能力可不是硬灌的,而是在游戏中幼儿买东西需要用钱币,要学会运算,到医院当护士,取药要认识简单的汉字,幼儿有了学习的内动力,调动了学习的内需,于是就追着和来学习,且在游戏中运用得很快。这是一种积极的、自主的学习,所以效果非常好。

   

 

二、如何开展角色游戏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园里的对角色游戏感到很陌生,不知道从哪入手。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我就结合我们的实践讲一讲如何开展角色游戏。

 

(一)为角色游戏的开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规程》指出,幼儿园应当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时间、空间和材料)。过去我们只注意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户外活动环境,提供集中活动用的教具。而不注意为幼儿创设各种游戏环境,因而幼儿园体现不出是幼儿的乐园,孩子们不喜欢它。在学习《规程》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游戏是的基本活动,是促进

幼儿发展的主要途径。因此,为满足的意愿,我镇围绕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开展了研究。

1、活动区的创设和调整。

3-6岁的幼儿好动、好问、又好奇,他们的思维具体、形象,富于想象力。如,他们喜欢扮演某一角色,喜欢摆弄玩具,喜欢把自己藏在小角落,喜欢趴在地上等。但不同年龄的孩子又有他们各自的特点。因此我们结合的年龄特点和角色游戏功能,开设了不同的活动区。

小班:小班处于平行游戏阶段,且喜欢模仿别人,我们就开设了两个娃娃家,并分别命名为香香的家、苹苹的家,同时还开设了小商店。

中班:中班依然很喜欢娃娃家的游戏,并以它为中心,开展其它角色游戏,因此,我们保留了娃娃家,同时增设了小医院、小商店。

大班:到了大班,已能自主进行交往,且不愿待在娃娃家进行游戏,而是有了更多的交流需要。于是,随游戏情节的深入和发展又增设了小银行、娃娃餐厅、豆豆商店、照相馆。

角色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游戏,角色游戏的主题应来自于幼儿的需要,由幼儿自己提出,但要善于发现幼儿游戏的需要,适当启发幼儿游戏的动机,帮助学会确立主题。

例如:小班娃娃家的建立,是小班创设的第一个活动区,同时也是源于教师的观察。一天教师发现两名幼儿自己玩“过家家”的游戏。意识到幼儿需要这样的角色区,就发动小朋友收集材料,帮助建立了娃娃家。孩子们玩得很投入,有一次,幼

儿在娃娃家不小心把娃娃的腿碰掉了,一个小朋友报告老师:“邵帅把娃娃的腿弄破了”老师来到娃娃家,“娃娃的腿都掉了,很痛啊!怎么办呢?”小朋友说:“吃药、打针”。“吃药、打针能长上吗?”一个小朋友说:“去医院打挟板吧,我哥哥腿碰坏了去医院打的夹板”,老师启发说:“我们这没有医院,怎么办?”,一位小朋友说:“我们去大班吧,他们那儿有医院”,老师高兴的说:“你真聪明,总算为小娃娃找到医院了”,小朋友带着娃娃去大班医院打来了夹板,老师又一次启发说:“娃娃的腿接上了,这回不痛了。我知道大班医院是卢作强、张龙几个小朋友们自己建的,他们真棒啊,可是我们去大班看病多不方便。”一个小朋友马上就说:“我们也能建一个医院,娃娃病了就不用再去大班了。”于是小朋友们在的指导下,自己又建起了小医院。

在我园大班,随着游戏情节的发展,又开设了小商店,娃娃家来客人需要去饭店请客,又开了娃娃餐厅,幼儿交往多了需要钱,在孩子的提议下又开设了小银行。这些角色区的建立,幼儿的需要,符合意愿,他们游戏起来更投入,更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角色区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是动态变化的,随时调整的,所以我们根据幼儿的需要随时调整角色区。大班教师发现幼儿在娃娃家给娃娃理发做头型(邵静的妈妈是理发员),几个小朋友都在忙乎,一会儿洗发,一会儿吹风。教师问:“你们娃娃家还能理发呢?”“不,这是理发店。”“理发店怎么还有锅炕呢?”“我们饿了自己做饭吃,理发的人太多,我们不能回家吃饭。”于是教师启发孩子们将理发店代替了娃娃家。小班原来只有一个娃娃家,一个小商店,孩子们都想到娃娃家去。一天家长反映:“我们小雨没有到娃娃家玩很不高兴,回家就让我和她玩。”、幼儿和又共同动手开设了一个娃娃家,并分别取名为“苹苹的家”、“香香的家”。在大班的美工区,教师发现两个小朋友用玩具照相机照相玩,同时一名幼儿想要自己的照片,另一个小朋友说:“这是假的不出照片。”两个小朋友发生了争吵。这时,教师说:“你们平时都在哪里照相?”“有时在家,有时在照相馆”“那照片要到哪里去取呢?”“到照相馆。”“我们没有照相馆怎么办?”“我们一起建一个吧。”在的帮助下,孩子们建立了照相馆,

自己设计布景、灯光,自己制作照相机,自己画相片,玩得可投入了。

 

2.材料的投放和调整

游戏材料物化着活动的内容和目标。如一身白大褂,显示出穿戴者是医生,就必须行一名医生的职责,相应的装扮医生的幼儿,就要通过扮演学习和模仿医生的行为,懂得一些基本常识,从而促使主动获得相关的经验。

 

(1)我们应投放什么样的材料呢?

 

a充分挖掘农村资源,丰富游戏材料

在游戏中,废旧材料利用得虽然很充分,但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自然材料,启发幼儿将河里的鹅卵石和河边的毛毛草、小野花运用于游戏。孩子们在娃娃家插出漂亮的瓶花,在餐馆用小石子当米饭、当肉馅,夏天用泥来做包子、饺子,还捏出形象逼真、生动的各种小动物摆在娃娃家、小商店,捏出手机、电话。田间的秸杆、玉米皮更是幼儿绝好的游戏材料,在幼儿和的手中秸杆变成了一座座小房屋,成了幼儿半封闭的游戏空间。还被做成小桌子、小凳子、小床投放到娃娃家。孩子们还向爷爷奶奶学习用秸杆制成了可口的大虾、大螃蟹投放到小餐厅。还用玉米皮编小辫子投放到理发店等。现在,在游戏中发现缺了什么材料,转天自己就能收集来,我们活动区的游戏材料也因此而源源不断。

 

b材料要具有操作性和开放性。

 

回顾我们开始投放角色区游戏材料时,教师们认为材料投放越多、越真实、越漂亮,孩子们越喜欢。如餐厅里的食品全是精心缝制的非常逼真的包子、饺子,又购买了逼真、形象的水果、蔬菜,医院里的听诊器、注射器等物品也都是仿真塑料制品。如当孩子们需要时,就去那琳琅满目的材料中去找,餐厅里没有包子,从材料中找来就去装盘,厨师就没事干。这些材料虽能吸引幼儿注意,短时间内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但时间一长,由于以物代物活动少,幼儿创造性体现不足,的游戏兴趣便很难维持。辛辛苦苦准备的材料,孩子们欣赏几天就不再理它了。我发现这一问题及时召开教研会,教研会上

大家进行了研讨,发现材料太多并非是好事,劳民伤财。于是尝试减少游戏材料,然而材料一下子从多到少又不能满足幼儿需求。一会儿找老师问“没有肉怎么吃肉片”、“没有饺子客人想吃”、一会儿又问“银行里没有支票怎么办”等,几个区的孩子都找。感到很累又不知怎么处理。正在这时,市教研室组织如何投放游戏材料的研讨会,使我们得到了启发,走出了材料投放的误区,明确了材料投放的方法。

半成品和废旧材料更有利于幼儿在游戏中以物代物。半成品材料会使幼儿玩时任意组合、加工和变形,自己变出多种玩法。这样幼儿就会在摆弄中积极思考,充分想象,创造性地开展游戏。如,将成品的食物改为泥,孩子自己擀皮包包子、包饺子,又引导幼儿自己做了各种馅儿,厨师按客人口味的做,既体现了操作性、开放性,又满足客人的需求。再如,张志纯扮演小医院的医生,他给病人照b超,就用纸盒做电脑,用木块做鼠标。餐厅的小厨师夏天用野菜做菜,冬天用红绿纸代替菜等等,通过以物代物,既丰富了幼儿游戏材料,又发展了幼儿想象力,同时能调动游戏的兴趣性和积极性。

(2)材料的调整。

大家都知道材料太多幼儿不知玩什么好,材料太少又不能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便注意在游戏中观察游戏的情况,按需要随时增减材料,引导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如餐厅中设立菜单的事例:扮成顾客去餐厅用餐,服务员问:“您需要点什么?”“你们都有什么?多少钱?”服务员找厨师:“咱们都做成什么了?”孩子们都围着老师报饭菜名称,老师启发说:“大家都说我听不清,再说厨师也来招待客人,饭糊了怎么办,还是请服务员来说吧!”“我不知道怎么说呢?”刘丹小朋友说:“我去过饭店,他们那有一张纸上面写的都是饭和菜,想吃什么可以照着说。”“我知道那叫菜单。”“老师,也给我们写一个菜单吧。”于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做菜单,孩子说老师写,做完了小朋友不认识菜名,只认识价格,菜单还是没有发挥作用。孩子们拿着菜单说:“老师还是教我们认一认吧!”在的帮助下,不一会儿,服务员学会了读菜单。但新的服务员来了还是不认识,想做服务员的小朋友找别人去问感到很麻烦,怎么办呢?刘丹小朋友想到在菜名的后面画上了实物,这样既直观又方便,便于

>幼儿使用。于是,菜单就在游戏中使用起来。

但是教师有时不知道孩子在游戏中会出现什么问题、需要什么,不能及时增加材料,为了及时地找到所需要的材料,和小朋友共同协商,决定在活动室的一角设立了百宝箱。例:中班娃娃家来了客人要吃肉饺子,商店没有卖的,娃娃家爸爸让经理给进点肉来,不一会儿小经理从百宝箱找来了大红纸撕成肉的形状卖给了娃娃家。客人吃到了肉饺子。大班一个小朋友来商店买花要送给客人,小经理说:“我店没有,请您稍等,我可以给您进货。”他到百宝箱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