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19 > > 详细内容

提高智残儿童山XX动作感知能力的个案研究_幼儿园特殊教育

一、山xx的基本情况和原因分析。

1、基本资料:

姓名:  山x x       性别:        出生年月: 1997.8.23

住址:

邮编:  201612                        电话:  57772464  

园:    

父亲:  职业:   文化: 初中

母亲:  职业:   文化: 初中

家庭经济情况:    差      是否独生子女:  是 

由谁抚养长大:   父母    家中同住者: 爷爷、奶奶、父母亲

曾做测验名称:   韦氏     地点:       

日期:  2002.9.1           智商、结果:      智力低下     

出生情况(其母亲口述): 体重偏轻,由于未满六斤,医院给孩子接种,导致发热、惊厥,最终造成视力缺陷,智力低下。

生长发育史:有视力缺陷(已做过晶状体摘除术),顽皮、好动坐不住,手指无力、不灵活,走路时总会带着跳跃。

2、主要的问题:

(1)           生活自理能力比较低,生活习惯比较差;

(2)           在行动表现上或多动不安静,或与小朋友经常争吵,又由于视功能低下,故手眼协调能力差,走起路来也是跌跌撞撞的;

(3)           观察力及注意力较差,他只会被那些显眼的但并非本质的特性所吸引,且保持注意的时间短,易疲劳,易分散,注意范围比

一般人窄;

(4)           缺乏逻辑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感知的范围窄,眼界不开阔,以致思维活动缺乏目的性与灵活性;

(5)           不善于全面地、积极地投入活动,缺乏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差,做事动机不足。

3、原因分析:

(1)           长期以来,的过分宠爱和事事包办,使他产生了依赖思想,以致于不会主动地去学习,导致了生活自理能力有一定的困难;

(2)           由于视力的低下,导致了他观察上的缺陷,从而影响了他感知觉能力方面较差及行动上的不便;

(3)           工作的繁忙,使孩子长期不参加社会活动,没有接触社会的机会,导致感知的范围窄,眼界不开阔,从而使思维活动缺乏目的性与灵活性。

 

二、训练目的:

促进山xx生活自理能力、运动和感知能力的提高。

 

三、训练过程:

1.      个别化教学实施表(见附表)

2.      案例精选:

案例(1)摘果子:

摘果子这个游戏主要是训练孩子的粗大动作——双脚向上跳跃,但是又必须做到手眼协调地去触摸头顶上方的物品。刚开始时,我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先练习基本动作双脚向上跳跃,然后利用活动室的环境布置各种高低不同的悬挂玩具,让孩子在较宽松的生活环境中自己主动练习跳跃,从而也过渡到手眼协调的训练,同时及时给予指导、帮助,最后,为了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我又利用集体游戏“摘果子”,让其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比赛,同时与家长统一训练内容,并指导在家也为其创设练习跳跃的环境,与其一起比赛,就这样循序渐进,山xx终于学会了双脚协调地向上跳跃,并手眼协调地摘到果子。

案例(2)给娃娃吃糖:

给娃娃吃糖这个游戏主要是训练孩子的精细动作——手指的协调性与灵活性。刚开始训练时,我让孩子撕一些韧性较差的纸品,如:白纸、皱纸等,利用游戏“给娃娃做面条”激发其学习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又加入一些较有韧性的纸品在娃娃家,如:塑料纸包装的糖果、炒货小吃等,让孩子在游戏“给娃娃吃糖果”中能主动地反复练习,平时,只要孩子有了丁点儿的进步,我都会拿

一些好吃的东西给他作为奖励,但是奖励也要为孩子学习、训练提供机会,于是,我就专门挑一些塑料纸包装的糖果奖励给他,让他自己动手撕了糖纸才能享用。虽说山xx到现在还不能靠自己撕开韧性十足的糖纸,但在撕开小口的情况下,他能自己接着撕,直至全部撕开,吃到糖为止。而韧性较差的纸品,他能很快地撕开,可见,他的手指的协调性与灵活性因为不断的练习而得到了发展。

案例(3)拧瓶盖:

这个活动中,我收集了好多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瓶子,先是让山xx按大小、颜色等来配瓶盖,然后提供盖上瓶盖的瓶子,让其拧开瓶盖,最后练习为空瓶配瓶盖及拧上瓶盖。经过大约三、四周不断地练习,山xx能较为熟练地拧瓶盖了。为了巩固技能,我又提供了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塑料螺丝与螺帽,让其在动手操作中,学会分类、配对,从而提高动手能力及感知觉的能力。

 

四、训练方法:

1、生活教育法:即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无时不含有的意义。在相应的环境中,就生活活,通过适应生活,达到学会生存的目的。生活适应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注重操作能力的训练,要求使课堂成为智障儿童学习生活的地方,而不是学习课本的地方。

2、游戏法:游戏教学法是提高弱智儿童活动兴趣的有效方法。游戏对弱智儿童的感官和运动缺陷具有明显的矫治作用。孩子在游戏中处于不停的运动中,从而获得发展感知运动技能的充分机会。特别是动手操作,能使手指、手腕、手臂肌肉的力度和灵活性得到锻炼、手的控制力得到加强。在游戏中,视、听和触觉等感觉以及各个器官之间的协调活动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游戏活动要比单纯的感知训练活动效果好得多,是最有效的感知运动训练手段及途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