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18 > > 详细内容

科学处置“顶牛”现象_教育文集


处置顶牛现象


                               
 
 我在一本刊物上曾看到这样一个案例:
  较量
  上课时,孩子们正准备着朗读比赛,我的余光突然发现,坐在窗户边的黄某,手拿一本课外书,正津津有味地看着。于是,我走下讲台,来到他身边。黄某没有发现我的到来。把书给我好吗?他突然惊了一下,条件反射地把书扔进了自己的抽屉里,埋着头静静地坐在那里。我见他没有想拿书的意思,又轻声地重复着说:请把书拿出来。可我连说了几遍,他无动于衷。那就自己拿了?我有些生气了,欲伸手去拿,他忙用手轻轻挡在抽屉边,不让我靠近。此时,我感到自己的话语似乎缺乏力量。那我就请刘老师来拿吧。他依旧不动声色。顿时,我有些紧张了,没想到借助班主任的威力对他也产生不了效果。于是,我步步紧逼,威胁着说:好吧,我现在就打电话给你爸爸,请他来拿这本书。他还是默不作声。我真有些按捺不住了,倘若继续僵持下去他依旧不把书给我,我该如何收场,我的威信靠什么来支撑?更何况,我根本就不知道他爸爸的电话。不过,我还是本能地边想边慢慢从包里摸出手机,就在我快要按键的一瞬间,他迅速从抽屉里扔出一本书来。尽管他扔出的那本书不是我想要的,但我的眼前骤然间闪过一缕阳光,而这光则来自他父亲的威力。于是,我紧紧抓住这缕光,继续为赢得威严较量对不起,刚才你看的不是这本书。我冷静地说道,随后就开始假装拨打电话,我一个键一个键地按着号码,但脑子了却是一片忙乱,他会把书拿给我吗?这个疑问一直在纠缠着我。兴许是他看我动真格的了,终于败下阵来,流着泪很不情愿地拿出了刚才看的那本美国书——《奥兹国的巫师》。这时,我才在如释重负中松了口气。
  思考与对策
  这是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有人给它取了个形象的名字——“顶牛现象,即师生因与被教育的矛盾而处于尖锐对立的状态中。说它常见,是因为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这里是因为一本书,那里可能因为命令上办公室;或者因为变相体罚,叫学生站到教室的前()惩罚学生劳动;或者因为要求学生回答不恰当的问题等等都可能引发顶牛现象。从实践上看,这样的现象通常不会发生在优等生身上,因为他们做听话的好学生,向善的心理需求较强,老师的指令即使出格,一般也会照办。也不会出现在所谓的差生身上,因为他们对各种批评和要求已经见怪不怪了。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中等生、性格内向、平时默默无闻、老师较少关照的老实人身上。当他们认为的价值观受到侵犯时,他们往往会在沉默中爆发,他们的表现往往出人意料。
  顶牛现象的演变趋势,不外乎三种情形:一是为了维护所谓的权威,竭其所能,甚至动用武力让学生屈服;二是教师罢教,一走了之,让全体学生和问题学生一起陷入恐惧和不满之中;三是教师理性占了上风,科学点拨,巧妙化解。显然,第三种演变趋势是顶牛现象的正解。让我们一起来探寻科学处置之策:
  顶牛——多法提醒
  师生发生顶牛现象一般都是学生违纪或犯错在前,教师不恰当的处分在后。预防顶牛现象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提前针对学生的违纪倾向打预防针,对学生的违纪倾向或现象多法提醒,让学生警戒,从而调动学生向善的内驱力,认识到错误之所在,进而主动改正,把顶牛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本案例中,教师发现学生上课时看课外书籍,对学生提醒的办法是很多的。一方面,可以旁敲侧击,对该生周围的学生进行提问。也可以单刀直入,直接对该生进行提问,把该生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课堂中来。另一方面,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教学入手,增加一些兴奋点或注入一些互动环节。再不行,还可以趁全班同学合作或集体练习之机,走下讲台与该生耳语交流,私下点拨。如此事前提醒,顶牛现象就不会发生了。
  顶牛——多元化解
  倘若发生顶牛现象,教师也不要慌张,一定要理智。切不可为了维护所谓的自尊、权威,去恫吓学生,甚至体罚学生,撕裂师生关系。顶牛现象发生后,教师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反思学生顶牛的动因,多分析学生顶牛的心理,牢固树立维护学生的面子,保护学生的自尊永远是第一位的思想。多元化解矛盾,使师生关系不受损伤或少受损伤。面对本案例中的顶牛现象,可以因制宜,选以下方法加以化解:1.自我解嘲法。顶牛中的老师可以通过贬低自我,让步收场。这位同学不想把书给我,说明我上的课确实不怎么样,你没兴趣。这样,我们继续上课,假如你认为我上的课还没这本书精彩,你可以继续看书。不过课后,也让我分享一下这本书的精彩,好吗?”2.问策同学法。动用学生的力量,借助群体的压力,让顶牛现象迅速化解。案例中的老师可以设计两个话题让学生们发表意见,提高全体学生的认识。a.这位同学为什么不愿意把书给老师呢?(引发学生内心共鸣)b.你认为这本书应该交还是不应该交呢?根据学生们意见即可机智化解。3.理解退让法。理解学生这样做肯定有他的理由,暂且退让,事后再进行疏导。这本书一定非常精彩,不然像你这样听话的孩子不可能不借给老师看的。等你看好后再给老师看一看,行吗?记住,上课可不能再看了!
  顶牛———多层疏导
  不论顶牛现象以何种形式收场,当事教师都应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剖析顶牛的原因,改善并提升师生关系。倘若主要原因在学生,教师还应从学生层面、其他任课教师层面以及家长层面探寻顶牛成因,寻求疏导良策,整合教育力,帮助学生认识到错误之所在,匡正失衡的师生关系,让顶牛现象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