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斯威辛走出来的作家_世界文学论文
诺贝尔文学奖最大的“精彩”似乎就在于它的“出人意料”了。这一回,又是如此。2 0今年10月10日,当瑞典文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 伊姆雷时,世界各地,包括匈牙利,有多少人流露出了惊讶和意外之情。好在对此情形 人们多多少少已有某种心理准备,因此,惊讶和意外很快被一个平静的问题所取代:谁 是凯尔泰斯·伊姆雷?
谁是凯尔泰斯·伊姆雷?
谁是凯尔泰斯·伊姆雷?很多匈牙利人都坦陈没听说过这位同胞。就连许多大学文学教 授、评论家一时也难以回答这个问题。记得去年我们在北京采访匈牙利作家代表团时, 匈牙利作协主席波莫卡奇先生向我们列举了一批匈牙利当代重要作家的名单,里面没有 他的名字。他的作品我国恐怕一部都没介绍过。我国匈牙利文学专家在听到他获奖的消 息后,急忙翻找各类匈语词典,只在一本匈牙利作家词典中看到了短短几行介绍他的文 字。
电脑时代的优势这时显现出来了。人们立马转向网络。网络上有关凯尔泰斯·伊姆雷 的条目一夜之间增加了几千条,但传送的大多是些内容相同的。人们终于对这位作 家有了星星点点的了解。
凯尔泰斯·伊姆雷,1929年11月9日出生于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家庭。1944年,当他15 岁时,被纳粹投入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第二年又转到德国布痕瓦尔德集中营。1945年 5月获救。很多犹太人死于集中营。凯尔泰斯成为少数幸存者之一。19岁时,他开始在 布达佩斯一家报社当记者,1951年被解聘。从此,靠翻译和维持生计。在半个多世 纪漫长的岁月里,他在布达佩斯一套简陋的一居室里翻译了尼采、霍夫曼斯塔尔、弗洛 伊德、维特根斯坦等德语作家的著作并创作了《无法选择的命运》等多部小说和文论。 由于他的作品印数极小,而且不被官方认可,他实际上一直处于默默无闻的孤寂状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情形有所好转。他的一些作品被介绍到了德国、法国、瑞典等西 欧国家。但在世界范围内,他则长期属于名不见经传的作家。
可以这么说,倘若不是诺贝尔文学奖,凯尔泰斯·伊姆雷很可能会一直这样默默无闻 下去。又一位典型的由诺贝尔文学奖“发掘”出来的作家。
集中营的阴影变成文学创作的光亮
瑞典文学院在宣布伊凯尔泰斯·伊姆雷获奖理由时说,他的“支撑起了个体对抗 历史野蛮的独断专横的脆弱的经历”。文学院高度评价了他的处女作《无法选择的命运 》,认为对作者而言“奥斯威辛并不是一个例外事件,而是现代中有关人类堕落的 最后的真实”。
实际上,凯尔泰斯的所有作品都在经营一个主题:大屠杀。“每当我考虑写一部新的 小说时,我总会想起奥斯威辛。”他说。“每位作家都有一段决定性的成长经历。对我 来说,大屠杀就是这样的经历。”就这样,大屠杀的阴影变成了他文学创作的光亮。
1965年,他写出了三部曲的第一部《无法选择的命运》,但因种种原因直到1975年才 得以出版。小说的叙述者是个名叫捷尔吉·科韦斯的15岁的犹太少年。他在纳粹大搜捕 中稀里糊涂地被关进了集中营,完全不知什么样的命运在等着他。渐渐地,他发现并体 验到了种种恐怖。他却学会了生存,学会了适应,因为他忽然意识到“人们无法开始新 的生活,你只能继续现在的生活”。因此,他决心要“继续过那没法过的生活”,并且 把这种生活当作一种正常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中,除了残酷,除了恐怖,他居然还能时 不时地找到一些快乐。从这部小说的片段,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文字极为朴素、自然, 不加任何修饰,语调也十分平静,甚至平静到能和残酷的大屠杀形成一种不太协调的强 烈对照的程度。他的这种风格贯穿了他创作的始终。
三部曲的第二部《失败》1988年出版。小说中,成年后的科韦斯写出了一部有关奥斯 威辛集中营的小说并等着被出版社退回来。出乎他意料的是,小说竟然出版了。望着自 己刚刚出版的书,科韦斯没有丝毫喜悦和欢欣,反而感到巨大的空虚和失落:早已属于 自己生活一部分的隐私已经暴露无遗。
第三部《给一个不会出生的孩子的祈祷》1990年问世。在这部篇幅不大的小说中,叙 述者是位已成为翻译家和小说家的大屠杀幸存者。过去始终折磨着他。想到失败的婚姻 ,想到无望的事业,他不禁为无法在如此残酷的世界里养育一个孩子而感到哀伤。现实 中的凯尔泰斯曾经有过一次不成功的婚姻,也确实由于奥斯威辛的缘故一直不要孩子。
除了这几部小说外,凯尔泰斯·伊姆雷还有《作为文化的大屠杀》(1993)、《我,另 一个:一种变形史》(1997)、《行刑队重新上膛时静默的瞬间》(1998)以及《被流放的 语言》(2001)等散文作品。显然,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自传色彩,但他本人极力否认这 一点:“就拿托尔斯泰来说吧,他写出了《战争与和平》,但他本人并未参加过战争。 我经历过大屠杀,但我写的不是自传。”作者这么说很可能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承认是 自传会影响读者对他的创作能力以及作品的普遍意义的充分认识。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 样的结论:凯尔泰斯写的是有不少自传成分的小说。
世界文坛上,以大屠杀为主题写出不朽篇章的作家很多:普里莫·列维、保尔·策兰 、大卫·格鲁斯曼、辛西亚·奥奇克、伊凡·克里玛等等。波兰、捷克、以色列等国家 甚至有大屠杀文学的传统。为何偏偏匈牙利的凯尔泰斯·伊姆雷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 青睐呢?
还是再来听听瑞典文学院的说法吧。
瑞典文学院说凯尔泰斯·伊姆雷的作品探讨了“在一个人们受到社会严重压迫的时代 里继续作为个体生活和思考的可能性”。他的小说中“没有任何道德愤慨和形而上抗议 因素,可恰恰正是这一点使得他的描写获得了令人震惊的可性”。这段话实际上在肯定 凯尔泰斯·伊姆雷作为文学创作者的深度和高度以及艺术独特性的同时,已将他同其他 大屠杀文学创作者区别开来。言外之意就是他的大屠杀文学创作已摆脱了时空的羁绊而 到达了一种对人类具有永恒意义的角度。作者自己也表示:“我的作品是自己对记忆以 及对人类的一种承诺。”他还特别强调了他的特殊的犹太人境地:“我是个不信犹太教 的犹太人。可我却作为犹太人被关进了奥斯威辛死亡集中营,又作为犹太人生活在一个 不喜欢犹太人的社会里。我总有一种感觉,我是被逼无奈才成为犹太人的。”他的这种 境地对于他的创作来说,很可能意味着特点,意味着另类,意味着与众不同。也许正是 他的这种不同为他带来了好运。
当然,到目前为止,我们听到的只是瑞典文学院单方面的说法。这位匈牙利犹太作家 的文学成就和价值究竟有多大多高,我们一时还难以得出结论。再说,在巴以冲突日益 激烈、战争一触即发的当今世界里,瑞典文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一个写了一辈子大 屠杀的作家,或许别有一番意味。
他为祖国赢得了巨大的荣耀
有意思的是,凯尔泰斯·伊姆雷在德国柏林接到了斯德哥尔摩打来的电话。他目前正 利用一笔为期一年的奖学金在柏林他的长篇小说《清算》。这是一部以铁幕时期的 布达佩斯为背景的小说,一部“过去得到清算,传记改变模样的令人震惊的”作品。这 一次并不是写那些殉难者,而是写下一代人如何面对过去的包袱。
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说:“听到这一消息后,我的第一反应是巨大的欢乐。这对我意 味着很多很多。在匈牙利,人们对大屠杀没有意识。我希望这一认可能使他们更多地正 视大屠杀。”他还希望从现在起,更多的读者将会读到他的作品。一向过着比较艰苦的 生活的凯尔泰斯同时也十分清楚一百多万美金的奖金将给他的生活带来的变化:“从今 往后,我可以过上一种比较安心的日子了,至少在物质上。”
在他的祖国,许多人虽然还不太了解他,但都为自己的同胞获得了这一具有广泛影响 的奖项而感到骄傲。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匈牙利作家。
同中东欧其他国家相比,匈牙利当代作家中有世界性影响的几乎没有。长期以来,裴 多菲成了匈牙利文学的标志性作家。而这已有一些令人悲哀的味道了。首先,从今天看 来,裴多菲成为匈牙利文学的标志,有着某种艺术以外的因素。其次,十九世纪的裴多 菲毕竟不能代表匈牙利文学的现在。匈牙利文学所所长色雷尼的话耐人寻味:“过去, 我们的文学旗帜上写着裴多菲的名字。现在,什么人的名字也没有了。”
如此情形下,凯尔泰斯的获奖不仅为匈牙利文学,也为整个匈牙利赢得了巨大的荣耀 。全世界读者的目光也肯定会顺便关注一下“被忽视的匈牙利文学”。
匈牙利总理彼得·梅德捷西很快打来电话向他表示祝贺并衷心感谢他为祖国赢得了如 此的荣耀。接着,总统弗兰克·马德勒又给他送来了贺信,上面写道:“今天是所有匈 牙利人的节日。您的生活证明,灵魂始终有着我们称之为信念的储备。这使我们所有人 感到鼓舞。”
来自布达佩斯的消息说,凯尔泰斯获奖后,匈牙利的报刊电台电视每天都用大量篇幅 介绍凯尔泰斯·伊姆雷和他的作品。印刷厂加班加点赶印他的书。很快,几乎所有书店 、书摊、书市上都醒目地摆上了他的作品。
匈牙利民族向来有崇尚英雄的传统。作家过几个月写完手中的长篇回国时,肯定会受 到人们对民族英雄般的欢迎。
谁是凯尔泰斯·伊姆雷?
谁是凯尔泰斯·伊姆雷?很多匈牙利人都坦陈没听说过这位同胞。就连许多大学文学教 授、评论家一时也难以回答这个问题。记得去年我们在北京采访匈牙利作家代表团时, 匈牙利作协主席波莫卡奇先生向我们列举了一批匈牙利当代重要作家的名单,里面没有 他的名字。他的作品我国恐怕一部都没介绍过。我国匈牙利文学专家在听到他获奖的消 息后,急忙翻找各类匈语词典,只在一本匈牙利作家词典中看到了短短几行介绍他的文 字。
电脑时代的优势这时显现出来了。人们立马转向网络。网络上有关凯尔泰斯·伊姆雷 的条目一夜之间增加了几千条,但传送的大多是些内容相同的。人们终于对这位作 家有了星星点点的了解。
凯尔泰斯·伊姆雷,1929年11月9日出生于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家庭。1944年,当他15 岁时,被纳粹投入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第二年又转到德国布痕瓦尔德集中营。1945年 5月获救。很多犹太人死于集中营。凯尔泰斯成为少数幸存者之一。19岁时,他开始在 布达佩斯一家报社当记者,1951年被解聘。从此,靠翻译和维持生计。在半个多世 纪漫长的岁月里,他在布达佩斯一套简陋的一居室里翻译了尼采、霍夫曼斯塔尔、弗洛 伊德、维特根斯坦等德语作家的著作并创作了《无法选择的命运》等多部小说和文论。 由于他的作品印数极小,而且不被官方认可,他实际上一直处于默默无闻的孤寂状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情形有所好转。他的一些作品被介绍到了德国、法国、瑞典等西 欧国家。但在世界范围内,他则长期属于名不见经传的作家。
可以这么说,倘若不是诺贝尔文学奖,凯尔泰斯·伊姆雷很可能会一直这样默默无闻 下去。又一位典型的由诺贝尔文学奖“发掘”出来的作家。
集中营的阴影变成文学创作的光亮
瑞典文学院在宣布伊凯尔泰斯·伊姆雷获奖理由时说,他的“支撑起了个体对抗 历史野蛮的独断专横的脆弱的经历”。文学院高度评价了他的处女作《无法选择的命运 》,认为对作者而言“奥斯威辛并不是一个例外事件,而是现代中有关人类堕落的 最后的真实”。
实际上,凯尔泰斯的所有作品都在经营一个主题:大屠杀。“每当我考虑写一部新的 小说时,我总会想起奥斯威辛。”他说。“每位作家都有一段决定性的成长经历。对我 来说,大屠杀就是这样的经历。”就这样,大屠杀的阴影变成了他文学创作的光亮。
1965年,他写出了三部曲的第一部《无法选择的命运》,但因种种原因直到1975年才 得以出版。小说的叙述者是个名叫捷尔吉·科韦斯的15岁的犹太少年。他在纳粹大搜捕 中稀里糊涂地被关进了集中营,完全不知什么样的命运在等着他。渐渐地,他发现并体 验到了种种恐怖。他却学会了生存,学会了适应,因为他忽然意识到“人们无法开始新 的生活,你只能继续现在的生活”。因此,他决心要“继续过那没法过的生活”,并且 把这种生活当作一种正常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中,除了残酷,除了恐怖,他居然还能时 不时地找到一些快乐。从这部小说的片段,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文字极为朴素、自然, 不加任何修饰,语调也十分平静,甚至平静到能和残酷的大屠杀形成一种不太协调的强 烈对照的程度。他的这种风格贯穿了他创作的始终。
三部曲的第二部《失败》1988年出版。小说中,成年后的科韦斯写出了一部有关奥斯 威辛集中营的小说并等着被出版社退回来。出乎他意料的是,小说竟然出版了。望着自 己刚刚出版的书,科韦斯没有丝毫喜悦和欢欣,反而感到巨大的空虚和失落:早已属于 自己生活一部分的隐私已经暴露无遗。
第三部《给一个不会出生的孩子的祈祷》1990年问世。在这部篇幅不大的小说中,叙 述者是位已成为翻译家和小说家的大屠杀幸存者。过去始终折磨着他。想到失败的婚姻 ,想到无望的事业,他不禁为无法在如此残酷的世界里养育一个孩子而感到哀伤。现实 中的凯尔泰斯曾经有过一次不成功的婚姻,也确实由于奥斯威辛的缘故一直不要孩子。
除了这几部小说外,凯尔泰斯·伊姆雷还有《作为文化的大屠杀》(1993)、《我,另 一个:一种变形史》(1997)、《行刑队重新上膛时静默的瞬间》(1998)以及《被流放的 语言》(2001)等散文作品。显然,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自传色彩,但他本人极力否认这 一点:“就拿托尔斯泰来说吧,他写出了《战争与和平》,但他本人并未参加过战争。 我经历过大屠杀,但我写的不是自传。”作者这么说很可能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承认是 自传会影响读者对他的创作能力以及作品的普遍意义的充分认识。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 样的结论:凯尔泰斯写的是有不少自传成分的小说。
世界文坛上,以大屠杀为主题写出不朽篇章的作家很多:普里莫·列维、保尔·策兰 、大卫·格鲁斯曼、辛西亚·奥奇克、伊凡·克里玛等等。波兰、捷克、以色列等国家 甚至有大屠杀文学的传统。为何偏偏匈牙利的凯尔泰斯·伊姆雷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 青睐呢?
还是再来听听瑞典文学院的说法吧。
瑞典文学院说凯尔泰斯·伊姆雷的作品探讨了“在一个人们受到社会严重压迫的时代 里继续作为个体生活和思考的可能性”。他的小说中“没有任何道德愤慨和形而上抗议 因素,可恰恰正是这一点使得他的描写获得了令人震惊的可性”。这段话实际上在肯定 凯尔泰斯·伊姆雷作为文学创作者的深度和高度以及艺术独特性的同时,已将他同其他 大屠杀文学创作者区别开来。言外之意就是他的大屠杀文学创作已摆脱了时空的羁绊而 到达了一种对人类具有永恒意义的角度。作者自己也表示:“我的作品是自己对记忆以 及对人类的一种承诺。”他还特别强调了他的特殊的犹太人境地:“我是个不信犹太教 的犹太人。可我却作为犹太人被关进了奥斯威辛死亡集中营,又作为犹太人生活在一个 不喜欢犹太人的社会里。我总有一种感觉,我是被逼无奈才成为犹太人的。”他的这种 境地对于他的创作来说,很可能意味着特点,意味着另类,意味着与众不同。也许正是 他的这种不同为他带来了好运。
当然,到目前为止,我们听到的只是瑞典文学院单方面的说法。这位匈牙利犹太作家 的文学成就和价值究竟有多大多高,我们一时还难以得出结论。再说,在巴以冲突日益 激烈、战争一触即发的当今世界里,瑞典文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一个写了一辈子大 屠杀的作家,或许别有一番意味。
他为祖国赢得了巨大的荣耀
有意思的是,凯尔泰斯·伊姆雷在德国柏林接到了斯德哥尔摩打来的电话。他目前正 利用一笔为期一年的奖学金在柏林他的长篇小说《清算》。这是一部以铁幕时期的 布达佩斯为背景的小说,一部“过去得到清算,传记改变模样的令人震惊的”作品。这 一次并不是写那些殉难者,而是写下一代人如何面对过去的包袱。
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说:“听到这一消息后,我的第一反应是巨大的欢乐。这对我意 味着很多很多。在匈牙利,人们对大屠杀没有意识。我希望这一认可能使他们更多地正 视大屠杀。”他还希望从现在起,更多的读者将会读到他的作品。一向过着比较艰苦的 生活的凯尔泰斯同时也十分清楚一百多万美金的奖金将给他的生活带来的变化:“从今 往后,我可以过上一种比较安心的日子了,至少在物质上。”
在他的祖国,许多人虽然还不太了解他,但都为自己的同胞获得了这一具有广泛影响 的奖项而感到骄傲。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匈牙利作家。
同中东欧其他国家相比,匈牙利当代作家中有世界性影响的几乎没有。长期以来,裴 多菲成了匈牙利文学的标志性作家。而这已有一些令人悲哀的味道了。首先,从今天看 来,裴多菲成为匈牙利文学的标志,有着某种艺术以外的因素。其次,十九世纪的裴多 菲毕竟不能代表匈牙利文学的现在。匈牙利文学所所长色雷尼的话耐人寻味:“过去, 我们的文学旗帜上写着裴多菲的名字。现在,什么人的名字也没有了。”
如此情形下,凯尔泰斯的获奖不仅为匈牙利文学,也为整个匈牙利赢得了巨大的荣耀 。全世界读者的目光也肯定会顺便关注一下“被忽视的匈牙利文学”。
匈牙利总理彼得·梅德捷西很快打来电话向他表示祝贺并衷心感谢他为祖国赢得了如 此的荣耀。接着,总统弗兰克·马德勒又给他送来了贺信,上面写道:“今天是所有匈 牙利人的节日。您的生活证明,灵魂始终有着我们称之为信念的储备。这使我们所有人 感到鼓舞。”
来自布达佩斯的消息说,凯尔泰斯获奖后,匈牙利的报刊电台电视每天都用大量篇幅 介绍凯尔泰斯·伊姆雷和他的作品。印刷厂加班加点赶印他的书。很快,几乎所有书店 、书摊、书市上都醒目地摆上了他的作品。
匈牙利民族向来有崇尚英雄的传统。作家过几个月写完手中的长篇回国时,肯定会受 到人们对民族英雄般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