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活动课的本质_活动课程
为促进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全面实现育人目标,我国新的课程改变了原来单一的学科课程结 构,将“活动”纳入课程体系。近年来,对这一新型课程的本质,理论界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并取得了一定成 果。但具体到“语文活动课”,研究尚不深入。如“活动课”的本质问题,迄今尚未见到全面的、有说服 力的论述。
理论研究的滞后,必然带来实践的偏差。当前许多语文活动课名实不符,或失去“语文”特性,或失去“ 活动课”的特性,难以发挥其功能作用。提高语文活动课的教学质量,以对其本质的正确认识为前提。仅凭对 活动课程“类”的认识来开展工作,实践证明远远不够。本文拟就活动课的本质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活动课中的“活动”
“活动”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且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何谓“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活动是人认识与 改造客观世界以满足主体需要的过程,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方式。其基本形式是实际的感性的活动,即变 革自然、改造社会的外部实践活动,然后是其他形式的活动,如内部意识的、思想的活动等。主动与能动是活 动的特征。活动既指具体的行为,又指抽象的行为;既指外部的人与物、人与人的互动过程,也指人的内部的 心理过程。具体到教学领域,活动指在情境中认识世界与发展自身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吸 收间接经验的活动,二是取得直接经验的活动。活动课中的“活动”指的是后者。
活动课程最初是作为学科课程的替代物提出来的。其创立者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他认为传统的分科教学忽 视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割裂了知识间的联系,也割裂了儿童生活与认识世界的过程,因此提出了“学校即社会 ”、“教育即生活”的口号,主张“从做中学”,并进行实验,试图用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课程取代学科 课程。在课程发展史上,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由于矫枉过正,犯了“有我无你”的错误,改革没 有成功。但其理论对各国课程编制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人们发现,活动课程与学 科课程并非冰炭难容。学科课程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人类积累的大量知识,活动课程能发展学生的个性, 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培养的生活实践能力。实现两类课程的优势互补,是我国新的课程设计的基 本思路。
经过近年来的研究,关于活动课的基本特征,人们已取得较为一致的认识,这就是“四性”。
趣味性:活动设计以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为主要依据,活动本身能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综合性:活动课涉及多种知识技能,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实践性:注重与生活的联系,通过知识技能的运用,在做中学,学中做,不断丰富的实践经验。
自主性:活动目标、内容及形式的确定,符合学生的意愿,活动过程主要由组织,教师扮演顾问和协 助者的角色。
很明显,活动课是一种与传统学科课程相对的新型课程。其基本特征的抽象与概括,是以学科课程为参照 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活动课中的“活动”有着特定的含义(“活动”的狭义):它不是指以文字、符号 、图片为主要媒介的接受性、传承性活动,而是指变革现实的操作性活动。
按照这一认识来考察当前的活动课,我们会发现其中许多不具备“活动”的特点。下面是几则摘自报 刊的起示范作用的实例。
修改病句。发给有病句的,当“医生”修改病句,对了给予奖励。
唱读结合。教完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师生齐唱《西沙,我可爱的家乡》。
温故学新。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指导回顾《周总理的睡衣》、《温暖》和《一个降落伞包》。
填字游戏。设计一些纵横交错的方格,填上一些字,留一些空格,让填字组词。
……
这里仅从“实践性”角度作一简析。乍一看,上面这些“活动课”均具备“实践性”,但其实践方式并未 超出语文学科课程教学的范围。换句话说,这些“活动课”算不上真正的语文活动课。“实践”是与“认识” 相对的一个概念,指人们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感性活动。对数、理、化等学科来说,学科课程 的教学主要是认识过程,即通过接受方式,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而语文学科课程的教学虽然也要学习间接经 验,但主要是培养言语实践能力。听、说、读、写是一种技能,“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才能练就”(叶圣 陶语)。故“实践性”是语文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的共性。二者在实践方式上有区别:
第一,二者对象不同。学科课程中的“实践”围绕教材进行。活动课中的“实践”要解决的是课本以外的 听、说、读、写问题。
第二,二者难度不同。学科课程中的实践过程是间断的,任务是单一的,且有教师指导;而活动课中的实 践过程是连续的,任务是综合的,实践中的问题基本上由独立解决。
为发挥语文活动课的特有功能,设计活动课时应体现这种“区别”。
二、语文活动课中的“”
在“活动课”前面加上“语文”一词来限定,旨在将语文活动课和其他科的活动课区别开来。但在教学实 践中,不少语文活动课中的“语文”特色不够鲜明。这与传统学科课程教学长期找不准自己的立足点颇为 相似。
究其原因,语文本身的综合性和基础工具性给语文活动课的内容与形式的选择带来了困难。语文的外延与 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科和其他学科本来就不在同一层次上。不管哪一个科目的学习,都离不开听、说、读、 写;但并非有听、说、读、写活动的课都是语文课。除语文外,所有科目只是借助听、说、读、写活动来完成 自身的任务,并不以学习语言为目标。语文单独设科时便给它规定了特有任务:这就是培养的语文兴趣、 能力及习惯。作为语文学科课程的搭档,活动课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这一任务。
与上文所说的语文活动课的“学科化”相反,当前语文活动课的“非化”现象也较突出。虽然符合“ 活动”的特征,但活动设计主观上或客观上偏离了目标。
例一,带学生参观烈士事迹展览,回校让写感想。
例二,指导用彩纸拼图案,然后说说图案是什么意思。
例三,组织学生进行种、养活动,然后让说说种养经过和收获。
上面的活动课都有说或写的活动,但如果从到实施缺乏训练意识,很可能上成思品课、课和 自然课。这种情况时有所见。
那么,在语文活动课中怎样突出“语文”特性呢?这就需要抓住“言语交际性”这一重点。学科课程教学 主要根据教材来指导学生练习言语交际;语文活动课应提高要求,引导通过言语交际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使言语活动产生社会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言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言语习惯。这样定位,既体 现了与最初的活动课的渊源关系,又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
三、活动课的本质
经过上面对“活动”及“语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揭示语文活动课的本质:活动课是一种凭借言 语交际手段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以培养言语兴趣、能力和习惯的活动课。
这一定义有三个要点:
第一,指明活动课是“活动课”的一种,“活动课”是其上位概念。它具备活动课的全部特征。
第二,揭示了语文活动课与其对应的学科课程的差别,前者以言语交际手段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同 后者偏重于“练习性”相比,与生活实际联系更紧密,因而更有“实践性”。
第三,指出了语文活动课教学的目的,即“培养言语兴趣、能力及习惯”。凸现了活动课的个性 ,使之与其他科的活动课区别开来。
根据这一界定,活动课内容与形式的选择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吸收性言语活动。以听、读为主要形式,为解决现实问题和未来学习需要搜集,积累知识。如听 收音机、看电视(录像、电影)、阅读书报等。还可指导从人民群众口中学习“活的语言”。
二是输出性言语活动。运用现有的说、写能力来完成有关实际工作。如:
1.研究周围有关语言文字的问题。如对照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要求,调查、记录校内、外文字使用情况 ;又如调查某一单位或区域40—50岁的居民能听和会说普通话的人口各占多大比例。通过口头或书面向有关方 面反映情况,并参与问题的解决。
2.模仿有关职业活动。如模仿编剧、演员编演小话剧(课本剧),模仿记者采访校内外新闻,模仿编辑编 书(集),办报(手抄报),模仿教师、节目主持人、导游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
3.借助言语交际活动解决其他实际问题。如通过写倡议书、口头动员为“希望工程”捐款;通过办墙报等 方式宣传好人好事,批评坏人坏事;通过讨论、辨论的方式来集思广益,研究某一问题解决方案。
这样,通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运用已有的言语能力去解决生活中的诸多问题,使在实践中 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感受语文的重要作用,激发他们更好地学习语文,并运用工具为社会服务的兴趣。
正确认识语文活动课的本质,教学中许多纠缠不清的问题会变得清晰和简单起来,操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会逐步消失。我们相信,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语文活动课在培养及其他多种素质方面将会发挥更 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