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18 > > 详细内容

新课程理念下的好课是什么_理论探讨

"究竟什么样的课才算一堂好课?"尽管对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在学习和培训上从"教学过程"、"六大目标"及其"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做了较全面系统的阐释,但在实际操作方面,具体落实在课堂教学上,不少教师仍然感到迷惘,甚至是无所适从。我在教学实践探索中,觉得新课程下的一堂好课,应该明确地凸现在课堂教学主体--学生的身上,主要考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

牐犚弧⑹茄生的参与状态。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算不上"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3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从这一点上讲,表现上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多少认知冲突的课不是好课。

牐牰、是学生的交流状态。课堂上,教师是否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他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他讲错,没有关系;他提出问题,有人关注;他不认同教师,不会受批评;他对教材有异议,也没有人指责。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才有可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当他学习困难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当他取得成功时,会得到诚挚的祝福;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放飞心灵的天空。这样的课就是好课。

牐犎、是学生的达成状态。一堂好课,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一堂课必须守住的底线。检验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果。在课堂上,主要考察学生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还要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的跟进、共鸣、投入,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的同时,是否能使"优等生""吃得饱",让"慢生"、"后进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各得其所。

牐犉兰垡惶煤每斡Ω檬"取得了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新课程下的一堂好课,不是对原有课堂教学评价的否定,而是发展与超越,它更多地是以关注的学习状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