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 教案(二)_高一化学教案
教学重点及难点:
1.co性质实验的组合设计和实施。
2.使用co时的防毒意识和处理手段。
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回忆、对比、观察、阅读,初步认识co的主要性质。
[讲解] co和co2都是碳家族的氧化物,co2在前面刚刚学过,利用对比和观察法来初步认识co。
[展示] co、co2样品(co的贮气瓶内有水)
[引导]观察实物、快速阅读教材、讨论发言、填表记录。
:回忆已有的co2知识、观察实物、阅读教材、师生对话、填表、对比co2认识co。
co2
co
色味态
无色无味气体
无色无味气体
溶解性
可溶
难溶
可燃性
不燃烧
不支持燃烧
可燃
氧化性还原性
弱氧化性
还原性
与碱液反应
可反应
不反应
特性
有毒
展开:
提出探究问题:如何用实验验证co的性质?
(明确co的性质:可燃性、还原性、不与石灰水等碱液反应。)
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设计、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协助解决疑难问题、了解设计思路。
分组讨论、可用三个独立实验来验证,也可用一个实验全解决。
l 三个实验分别考虑时,可参考h2、co2的性质实验,但要考虑co的毒性改造装置,通过改造形成初步设计。
可燃性:改h2燃烧装置,倒扣烧杯内壁涂石灰水
还原性:改h2还原cuo的装置
1.普通试管改成双通试管
2.加尾气中co2的检验、除去装置(石灰水洗气瓶)
3.加尾气中co的处理装置(酒精灯点燃)
不与石灰水反应:改co2与石灰水反应的装置:在盛石灰水的试管口加双孔塞,加一尖嘴导管点燃co。
l 设计一个实验装置时,实验顺序为:先检验不与石灰水反应装置、干燥co装置、还原cuo装置、检验co2的生成并除尾气中的co2装置、最后点燃co并检验co2的生成装置。
组织交流:强调co的毒性,讨论防毒的几种办法,强化环保意识。特别是检验还原性、与碱液反应情况时要考虑co的吸收和处理。
l 每个小组选代表展示本组实验设计、说明设计意图。
l 其他同学质疑。
l 充分讨论后组内再修改方案。
co尾气处理的主要方法:
1.点燃(无co2)
2.回收
实施方案:
l 首先组织同学讨论实验步骤(一个实验组),再次强化防毒意识,确保实验成功;
l 然后协助代表组实验;
l 提醒其他组记录实验现象。
l 选出一组代表(设计一个实验的小组代表)
l 讨论实验步骤
1.连接仪器(连)
2.检查气密性(查)
3.装药品(装)
4.通co气体(通),立即点燃尾气(点)
5.加热氧化铜(点)
6.先停止加热(灭)、再停止通气,停止点燃尾气(停)
l 在教师监控下、在毒气柜内实验。
l 其他小组同学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
l 引导在实验基础上形成知识,明确物质的化学性质源于实验。
l 同时第三次强
调在实验室使用co时自我保护、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方法。
小组讨论、自愿发言
l co的性质:
1.可燃性
2.还原性
3.不与石灰水等碱液反应
l 毒性
在实验室使用CO时注意通风、尾气吸收或处理、操作要得当,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注意环境保护。
结束:讨论co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产生、应用、尾气处理等问题
引导讨论思考题,了解实际生活生产中co的产生、防毒与中毒处理、用途,形成对co全面、辩证的认识。
思考、讨论、发言、答题
l 讨论课上思考题
1.冬天用煤火取暖,使用不当会发生煤气中毒,为了防止中毒,在炉子上放一盆水,管用吗?
2.冬天,在已发动但未行驶的小轿车中取暖,引起汽车尾气中毒,如何处理?。
3.钢铁厂利用大量的煤不完全燃烧产生的co还原氧化铁炼铁,会给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吗?
l 形成认识:
1.co有毒。利用其性质考虑处理co,防止环境污染、防止中毒的正确方法。
2.合理使用co,不会引起中毒。
3.co有用。可用作气体燃料、冶炼金属。
引导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访谈等方法,了解身边的,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l 记录课后思考题:调查你身边产生co较多的地方,了解或设想处理方法。课后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全班展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