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17 > > 详细内容

略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_九年级历史教案

 

略谈初中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江苏省徐州市夹河矿校   李伦勇

长期教学实践证明,我们的教学活动,仅仅依靠学生的智力因素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持续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绩效,我们的教学还必须依赖于学生高度的注意力、浓厚的兴趣、正确的动机、昂扬的激情、克服学习障碍的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其实,学习成绩的差别主要不在于智力高低的差异,而在于在于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及兴趣、爱好、意志和毅力等的差异,即认知基础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重智力因素的同时,还更应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下面就如何在初中教学中培养的非智力因素略谈己见。

一、引导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有什么样的需要,就会有什么样的动机。学习动机是在学习目的和学习需要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为引导正确的学习动机,应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由于目前不少学生都是独身子女,由于社会的影响,他们不少对、对家庭、对社会、甚至对自己缺乏责任感,他们没有迫切发展自己的需要,因而学习动机就不强烈,所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和强力的学习动机,工作难度大,需要学校德育工作的密切配合,时刻关注的思想动态,抓注有利契机,因势利导,正面宣传,如此持之以恒,方可收到实效。
  2、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历史学的教学目的是面向二十一世纪,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使能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质,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在学习过程中,每一章、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也要明确,这样才能使学习有的放矢。
    3、学习动机的引导还必须唤醒、强化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主要表现为,一是尊重的需要。学生企盼学好一门学科是为了得到同学的尊重、的表扬、父母的赞赏、亲朋好友的肯定,教师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这种正常情感,满足学生的自尊需求。二是知识需要。当认识到历史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时,就会产生了解和掌握历史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历史学问题的愿望。因此,教师要以认真负责的精神传授知识,并通过历史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办历史讲座、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等活动,不断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三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时,就会对自己的能力有新的认识和评价,产生一种体现自身价值的心理。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通过组织历史知识竞赛、历史辩论、小撰写等活动,激发的成就感。

二、培养持续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最好的,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动机。因此,培养持续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可采取的方法有:
  1、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倡教育形式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育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一堂课要有引人入胜的导入、丰富多彩的内容、留有韵味的回味。教学时要史论结合,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丰富学习和成长的体验,如利用精彩的、电影、谜语、典故……;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趣闻轶事、哲理等,激发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还要锤炼教学语言,做到性与知识性相统一,趣味性与幽默性相并存,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的问题具体化,从而不断地激发学习的兴趣。

2、加强学法指导。陶行知先生说:“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因此学习方法得当,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并使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愉快的情感,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反之则产生内疚、痛苦、厌学等消极的情感,随即降低或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指导,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内涵,潜移默化地对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如历史知识的记忆方法;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经验和教训的与吸取,教科书的阅读、解题答题的方法等,都应进行的指导。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它一般与人的社会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积极的师生情感能创造出愉快的教学氛围,它既能感染、鼓励,强习需要,又能激发的教学热情,使师生双方配合默契,最大限度地提高教与学的效率。那么,如何密切师生情感呢?
  1、要有献身历史教学事业的精神。由于历史教师肩负着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历史人才,迎接二十一世纪挑战的重任,所以应热爱自己的专业,牢固树立从事教学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兢兢业业,乐于奉献,用自己的敬业精神感生,从而赢得的敬佩和爱戴,密切师生情感。
  2、要有热爱的高尚品德。“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俄国家托尔斯泰也曾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对学生,要以爱为本,多一点尊重和信任;要注重个性,多一点欣赏的眼光,只有把自己的一片丹心无私地奉献给学生,才能使在感动与信赖中不断密切与的情感。
  3、注意工作方法,培养师生情感。调查发现,积极的师生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密切师生情感,促进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师生情感转化为学习动力。为此,要做到言语亲切,温暖;目光和善,可亲可敬;表情自然,可信可赖;教学耐心,感生;人格平等,尊重信任。这样师生间心理相容关系和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合成一股力,教与学的效率能不提高吗?
  四、锻炼坚韧的学习意志
  意志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自觉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坚强的意志既是行动的强大推动力,又是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学生在学习中总会遇到一些内部的障碍(如学习基础差、自信心不足)和外部的困难(如学习条件差、知识难度大)。因此,教师要挖掘一切能锻炼学生学习意志的因素,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培养的学习恒心和毅力,主要方法有:
  1、通过介绍历史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借鉴和推动作用,使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2、通过介绍司马迁、司马光、郭沫若等历史工作者以顽强的毅力战胜艰难困苦, 攻克难关,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曲折历程,鼓励学生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坚强的学习意志。
  3、要有意识地,适时适量地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鼓励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五、激发愉悦的学习情感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渴望肯定。大凡学生都希望在教师的悦纳中尽情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愉悦的学习,但是筛选式的教育却更易于制造学生学习的失败,挫伤学生学习的情感,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越来越缺乏热情。因而我们必须转变我们的教育,让我们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但让我们应更加相信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我们的教育应成为制造学生成功,一个接一个更大的成功的舞台;我们的教师要学关爱学生、宽容学生、尊重和悦纳学生;我们的评价要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学习上的前进、品德上的进步。惟其如此,我们才能营造一个乐学、亲学、要学、善学的环境,从而长久地激发愉悦的学习情感。

总之,非智力和智力因素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把智力因素培养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双管齐下,把培养成智商和情商俱高的人,让我们的能真正为的可持续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