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自我意识发展_青春教室
在中学时期,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个时期是依据自己本身的探求和反思发现自己的时期。这时期的自我意识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1、独立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
中身体在迅速长大,男孩子声音发生变化,有了精液;女孩子乳房增大,出现初潮。他们第二性征的表现,青春期的到来,使得自我意识发生急剧的变化。开始强烈地关心自己的身体和容貌特征,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青春期自我意识发展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自主性和独立性增强。
到了青春期,中学生开始割断与父母亲之间的心理联结,形成所谓的"心理断乳期"。由于这种心理上急于趋向独立和心理上的不成熟,还不能够凭借自己的认识水平完全自主,使中学生陷入一种矛盾状态。一方面,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心理上,都对父母有很大的依赖性,当他们不能解决问题或遇到困难时,又非常期待父母的帮助和支持;但在另一方面,由于与父母的价值倾向、生活环境不同所形成的"代沟",他们总觉得父母不能真正理解他们,因此又想摆脱父母的控制,倾向于在同龄人中寻找朋友,作为精神上的寄托。
2、自我意识的逻辑性和现实性增强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中对自己的思想和理想的认识,也逐步向逻辑性和可实现性发展,虽然中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还相当肤浅,但是,已开始初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对很多社会现象有了自己的认识,对自己的未来和职业也已开始初步定位。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主观性还相当强,自我认识可能是相当抽象的、纯理论的。
3、自我意识开始趋向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从少年到青年初期,是自我意识发展趋于成熟的时期。随着身体的发育、性机能的成熟和知识经验的增长,中学生日益能够自觉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内心体验或内部世界,从而能够独立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活动和行为,这是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从个性行为的体验发展到对个性品质的体验。小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对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具体的、外部的行为以及和具体行为相联系的某些抽象品质;而中学生对人的内部世界、内部品质发生了兴趣,开始要求了解自己的个性品质、自己的体验,并试图对自己作出初步的评价。他们先学会评价别人的个性品质,以后才以别人作为"镜子"来对照自己。到中学高年级的时候,他们已能在概括的个性品质上来分析自己。
第二、对自己和别人的个性品质的评价逐步完善。最初,他们不善于对一个人的个性品质作出全面的评价;后来,他们能够列举出自己和别人的一些优缺点,但往往不能从中找出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直到中学高年级才逐步学会比较全面地分析一个人全部的个性品质,并分出主要的或稳定的品质和次要的或偶然的品质。
4、自我意识发展是不平衡的
自我意识的发展在高中阶段已接近成熟,但仍不完善,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而且较高级的自我意识发展还很不平衡。例如自我批评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多数青少年自我批评的精神正在发展,但是还不稳定,对自己的缺点缺乏坚决改正的决心,有言行脱节的现象。
5、自我评价能力提高
青春期是自我评价能力迅速发展并逐渐成熟的时期。少年期学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以及在家庭和学校地位的改变,使其产生一种"成人感",同时,少年反省思维能力(即对自己的心理过程和内心活动加以分析、评定的能力)也获得发展。因此,初中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迅速提高,他们自我评价不仅受暗示性和片面性减少,而且自我评价的范围也比小学时扩大。从自己的外貌、体态和外显行为,到行为背后的动机和自己的个性品质,他们都开始自觉地进行分析、评价。进入青年初期,高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加强。随着年龄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关心自己将来的发展,因此认识自我的需要加强,加之知识积累增加,智力发展成熟,世界观也初步确立,因此,其自我评价的能力无论在主动性和全面性上,还是在深刻性上,都逐渐向成人靠拢。据研究,高中学生一般都能够按一定的目标的准则,从个性品质的高度来认识自己,尤其是从思想品质上来分析自己。这表明他们自我分析的深度已接近成人水平。同时,高中学生分析和评价自己不再是因为有外力的推动,而是为了弄清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点,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完全是独立和自主的。此外,高中学生自我评价的辩证性有了较高水平的发展,他们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不会因一点点小的成就而得意忘形。
根据道德评价能力的研究,可以看出青少年自我评价能力发展的趋势:
第一,开始透过现象揭露道德行为的本质。
第二,开始全面地、地对事物进行评价。
第三,逐步分清主次,对行为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
第四,开始学会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自我概念变得清晰准确
随着年龄的增加,自我知觉越来越精细,而其整体的自我形象(自我概念)则变得更加概括、稳定、具有内在一致性。与此同时,那些有助于保持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稳定一致的关于自己的意见,容易得到更加细心的关注和搜集。
中学生开始变得关心自己,对"自我的评价和认识"特别敏感,经常考虑自己的性格是什么样的,别人是否喜欢和接受,别人眼中的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自己的兴趣和志向是否正确和有发展,将来自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
初中生明朗、快活、有活力,思想丰富,有幸福感,但有孩子气,不太稳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变得谨慎、宽容和富有忍耐性。在生活和方面更有独立性和性,自我概念也越来越明确和清晰。
自我概念中最为纯朴的一面是对自我或身体的知觉。自我概念早期发展的这一重要内容一直持续整个人生,一个人身体在多大程度上对他人具有吸引力,直接影响自我概念的内容和自尊水平。青春期身体各部分发生迅速变化,伴随着社会作用的迅速变化,可以在自我概念的不稳定性,即所谓的"青春期人格危机"中反映出来。随着人的逐渐衰老,身体不再像从前那样具有吸引力,也难以应付有关的活动,因此自我概念和自尊水平也随之发生变化。同样,身体遭受疾病、伤残的人,在自我概念和自尊方面也会表现出相应的缺陷。
自我概念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是相对的,并且因人而异。一般说来,自我概念随着年龄增长趋于稳定,但其发展过程并非始终如一。这里,认知活动对自我概念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一个人是否运用新经验来修正自我概念和自尊,往往通过接受和防御这两种态度表现出来。有些人既能接受与现存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新,也能接受与现存自我概念不一致的新信息,借以检验和修正自我概念和自尊,有些人很快接受与现存自我概念相一致的信息,但不善于接受与自我概念不一致的新信息,从而作出防御措施来对付这种变化。自我概念的这一情形,可用固定性和可塑性加以描述。过分的固定性,表面看来是追求自我概念的稳定性,实际上是一种"低自我力量"或"弱自我结构"的表现,因为他不愿或不敢面对现实,来调整对自己的看法;同理,过分的可塑性,表面看来是遵循自我概念的可变规律,实际上也是一种"低自我力量"或"弱自我结构"的表现,因为他不愿或不敢面对自己、相信自己。
自我概念的不适应的发展,可能与个体心理调节机制的障碍有关。不能发展既稳定又可变的自我概念,这可能导致混乱的自我概念。无论是过分的固定性,还是过分的可塑性,其"低自我力量"或"弱自我结构"都是一种"低自尊"。低自尊是一种具有抑郁性人格障碍的特征,它往往使个体制定低目标,从而导致缺乏成就动机,不能正确、全面地看待自己,甚至会使个体作出社会性退缩行为,把自己孤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