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16 > > 详细内容

寻找自闭症患儿神秘世界的大门_专家观点

 

  有这样一群孩子生活在我们中间:虽然和你近在咫尺,却让人觉得就像星星一样遥远。他对你视而不见,一天到晚拿着玩具车的轮子转啊转,对别的都不感兴趣;他可能踮着脚尖走路,就像没有适应地球的重力,又怕发出响声把自己惊醒;他对周遭一切都毫无反应,有时会莫名其妙地发笑,或者反复问一个简单的问题:“今天星期几?”答案必须是他认定的“星期三”,否则就听不见。他们像中了咒语,被封闭在一个我们无法知道的梦魇里。

   1943年奥地利裔美国医生leokanner最早描述这种症状,称之为“情感接触孤独障碍”。这些具有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反应奇特等特征的孩子被归为自闭症(autism,一种精神疾病)的患者。他们的内心世界外人难以理解,因而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这些孩子的大脑并不迟钝,20%的人智商与正常人相当或更高,不少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格外突出。

   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每250名儿童中就有1例自闭症患儿,多见于男孩,初发年龄一般在30个月以内。中国自1982年首次在南京报道了4例儿童自闭症以来,目前大约1000名儿童中就有2名患者,总数约达50万左右,上海占到六七千名。

   病因至今仍是一个谜

   尽管全世界的家和医生从遗传、神经学和社会心理因素作了大量研究,但迄今仍未能阐明儿童自闭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最普遍的一种说法是:这是环境污染造成的。

   另一个更明确的控诉则针对用于疫苗的汞防腐剂(thimerosal)。由于汞具有保鲜作用,一直被广泛用于各种疫苗中。今年,美国数千名联名上书,希望政府禁止疫苗制造机构在儿童防疫针中添加汞成分,但美国疾病控制中心、食品及药物管理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都否认汞和儿童自闭症之间存在必然关系。

   找不出确切成因,治疗也就无从下手。美、英、加等国家都设立了自闭症学会,中国则只有南京市脑科医院和原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现已并入北大)两处对儿童孤独症进行专门研究,绝大多数心理卫生医疗单位无计可施。

   早年生活环境中冷淡和过分理智化的抚育方法致病的看法已被否定,但专家仍只能主张“解铃还需系铃人,用心理调适治疗”。患儿本身也不太愿意向外界积极求助,这些家庭也成了封闭的小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