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15 > > 详细内容

对幼儿数学教育的几点思考_幼儿的数学思维

 

对的几点思考

 

肖晴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它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强的特点。数学知识属于皮亚杰所说的数理逻辑知识,它所反映的是一种超出物质现实之外的建立在人脑中的一种关系。皮亚杰认为:3---6岁的幼儿属于前运算时期,其思维具有自我中心、直观形象的特点,抽象思维刚刚萌芽,因此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要通过反复的操作、多次亲身体验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内化,获得数的经验。也就是说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不是来自被操作的对象,而是来自在操作过程中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和活动,以此来发现与建构数学关系。所以幼儿园教育应该注重启蒙性、生活化,要创设与相适宜的环境、提供有意义的学习数学的机会、提供丰富的学习数学的材料、将的内容贯穿融入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鼓励幼儿去发现与交流,丰富幼儿的数经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一,要创设与相适宜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物质环境中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数学操作材料,在活动区设立角。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投放一些能激发幼儿兴趣的、有意义的操作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活动的材料,自己来确定活动的内容和方法。也可充分利用废旧物品如瓶盖、糖纸等,贴近幼儿生活,激发去摆弄的欲望。还应注意墙面材料的利用价值,

>幼儿通过观察、摆弄操作材料,用自己的感官来感知与发现事物之间的数的关系 。在投放过程中要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反思所投放的材料是否是有意义的、是否促进了幼儿的学习,做到真正体现激发探索的要求。另外,角的材料可根据不同时期的目标与幼儿的经验定期更换,同时同一类型的材料应该多种多样,体现出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这样能让不同程度的都有操作的机会,都能获得发展。

    精神环境强调情景创设与幼儿的语言交流。情景创设是强调在数经验和目标基础上创设各种问题情景,为幼儿提供丰富获得而有意义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激发的好奇心与主动活动的热情。

    第二,应该融入的生活。

    建构主义认为幼儿的发展是由于儿童在不断地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认知冲突是儿童自我建构数概念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生活当中,儿童的认知冲突会更加突出。儿童头脑中的数概念不应该完全依靠的讲解,而应该是儿童对现实生活进行逻辑推理的思维。在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都可以将教育的内容融入进去,当然其中也不乏的机会。例如:我们可以在给幼儿点名之后带领他们练习点数,以10个幼儿为单位数,并说出总数;可以在数过之后请幼儿说说自己是第几个,学习序数;可以在幼儿排队时请他们一个男生一个女生的排,练习排序;还可以在幼儿用餐时请他们一一对应摆放碗筷或数数自己吃几碗饭、几块面包,再吃一碗(一块)是多少……任何时候都可以是学习的机会。这样的学习方式也是

学习生活化、情景化的一种最好的表现。

因此,把教育内容,特别是过程融入到生活情景中,让幼儿在与其自身接近的生活情景中学习,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通过这种学习帮助幼儿成为数学问题的解决者,学会用推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色应该是幼儿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者、聆听者与记录者,不干涉幼儿自己的创造活动,让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建构抽象的数概念,经历建构---尝试---再建构的动态过程,逐步形成清晰的数概念。

第三,家园配合对的意义。

数学知识是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幼儿在学习中会有一定的困难。幼儿园虽然有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但是为幼儿提供的学习数学的机会还是太少,而在日常生活中充满着数、量、形、时间、空间的有关知识和内容。孩子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占大多数,可以充分地利用家长的优势对幼儿开展教育,例如:可以在带孩子外出游玩的时候引导孩子观察大自然中的现象,让幼儿说说车轮是圆的、窗户是正方形的、动物园有几只大象、自己的体重是多少……体现出家园配合的重要作用。利用日常生活对进行可以使幼儿在既轻松又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简单的知识,可以以这样的学习方式为幼儿积累学习的经验,培养的思维能力。

皮亚杰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的各方面智能的强度是不同的,因此应该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不同的教学手段,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有目的性地引导幼儿自由、开放地表达自己,让在自己的不断实践与学习中建构自己的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