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15 > > 详细内容

保护•培养•创新_幼儿绘画教育

保护·培养·创新

摘要:

绘画,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使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儿童创造能力和高尚情操的重要手段。孩子们乐于用画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内心意愿,在创作中发挥潜能,建立自信,享受成功。

“学习和掌握简单的美术活动知识、技能,培养幼儿初步的表现力,使幼儿萌发审美情趣”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基本目标。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技能是从事美术活动的必要前提。但由于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借助美术这一载体,促使幼儿的认知、情感、能力、个性诸方面的有效发展,因此美术知识、技能只是一种促使幼儿发展的手段或工具。只有把作为表现自我,表现自己对客观世界看法的有效工具,才有可能通过促进的发展。

在教育中,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幼儿顺利地把自己的想法、情感借助于美术这一载体有效地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能力、兴趣,在美术的技法、想像、思维等方面更进一步的要求。教育的目标关乎孩子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从发展的高度全面审视美术教育的目标,并在日常的中有效地加以贯彻落实。

 

爱美是童真,当孩子第一次握笔或拿起一根枝杈儿,在纸上或地上涂画出最简单的符号,那就是孩子主动地对周围世界的最原始的反映。这时,作为(或家长)应及时地给予保护和鼓励。虽然这种保护与鼓励决非注定每个孩子今后都能在方面有所作为。但是在我们周围,确有许多孩子,对绘画活动有着执着的追求和兴趣,这是由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决非一件坏事。然而,许多往往不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去评判、理解孩子的画,随意地扼杀了许多好作品,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所以说,发现孩子的绘画天赋,并进行及时的鼓励、关怀和保护,是进行儿童绘画的前提。

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儿童(尤其)对美的“原始认识”,对于孩子们在方面表现出的朦胧认识和浓厚兴趣,应予以及时的保护。

在教学中如果不加思索地向孩子灌输一些绘画上规律性的知识或强加一些成人认可的观点,这样一来就束缚了儿童的想象与创造,抑制了他们的个性发展,使儿童的画变成成人的“矫形”和“影子”而缺乏童趣。所以应根据儿童的特性和特点,去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对观察能力、造型能力、想象能力培养。

观察能力、造型能力、想象能力的提高,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并非单培独育,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构成儿童绘画的主体。

培养是进行儿童绘画教育的“主体工程”,是在保护基础上进一步的继续和深入。多年来,儿童美术教育的师资多源于“专业”,而缺乏的专业培训者,自然深受原来熟悉和习惯的思维方式的影响。

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是园教育的目标,在活动中的组织和指导是达到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让我们关注每个孩子的感受,真正把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让每个孩子脸上都绽放自信的笑容吧!

在培养的基础上,必然不能缺乏创新。据有关专家论述,创新精神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因此,创新精神等同于创造性、创造力。笔者认为,

幼儿创新精神是指幼儿对生活、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敢想、敢说、敢做的一种内在心理品质。因此,它同样包含创新意识(敢说)、创新思维(敢想)和创新行为(敢做)几个层面。具体地讲,创新精神应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1、启蒙性。幼儿的创新是浅显的,是成人创新的基础。我们不要对的创新要求太高。

2、普遍性。幼儿创新的启蒙性使的创新存在普遍性的特点。用家陶行知的话来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属于每一个幼儿,而不是少数幼儿的专利。我们应给每一个以创新的机会。

3、经验性。幼儿创造的源泉是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创造的产品反映的内容也是幼儿的生活。我们应丰富自身的生活经验。

4、过程性。

幼儿创造的过程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重在过程的价值,在过程中让幼儿充满兴趣,积极、主动发展,而不在于幼儿创造的结果。二是指幼儿创造精神的培养要有一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好的。我们应当抓住一切机会对进行创造精神的培养,而不能搞短期培训。

5、个别性。指幼儿的创造相对自身的生活经验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独特性。我们不应该随便否定的创新表现。

由此可见,绘画在健康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合理组织活动,辅导幼儿绘画就尤显重要。然而,目前许多并未意识到这点,在组织绘画活动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里不妨与大家共同探讨。

范例一:

活动时,看着他们的作品总不如我想象的那么好,我就忍不住拿过画笔,边说边画:“这里应该这样!”“颜色要涂匀,不能留白!”正当我为自己改过的作品而自豪时,一个怯怯的声音:“,别帮我,我能行!”在离园活动时,总不免要让自己的孩子带他们看看绘画作业,或者在一些作品展览时,他们总说:“哪幅是你画的啊?”这时孩子会指着自己的作品说:“这是我的,这里是帮我画的。”

这些小小片段,相信不只是我有过如此的经历吧?也老师们会理解为孩子已经在我们的指导中明白了,领悟了。可细细想来,这似乎又提醒老师,“这是我的作品,这是我的想法,你为什么要破坏我的作品呢?”当我们为孩子的作品添上那自认为精彩的一笔时,孩子就觉得,那已经不是他独立完成的作品,不完全属于他了。这种现象在幼儿园活动中屡见不鲜,为了让幼儿的作品更趋完美,总在不经意间,从自己的审美出发,为孩子的作品添一点,改一点。目的也是让展示的作品更好,但从幼儿的发展目标来看,结果却是大相径庭。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在艺术活动中,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支持、鼓励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所以,我们在此类活动中这些行为是不可取的,我们的这一细小的动作,也许会改变一个孩子在艺术活动中的表现和兴趣。从新《纲要》中可以看出,对于组织活动的要求是为他们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并用鼓励表扬等方法来激发他们的情感和想象,还要肯定他们,接纳他们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表现方式。这些看似简单,做起来就有一定难度,所以要求我们的首先要管住自己的手,多用指导性的语言,让他们在理解、领会的基础上去创造和想象。
    孩子对老师的这些行为也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孩子就是前面我发现的,他不希望接受你的帮助,胆小者不敢言语,大胆者就会说出自己的想法。也有的孩子他希望得到老师的相助,这是他以往的经验告诉他,他不会老师会来帮忙的,这就渐渐地滋长了他的依赖性,他的这种惰性抹杀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对于这些孩子,该给予怎样的帮助呢?我觉得应该是更多的鼓励,对他的细微进步都予以肯定,让他的自信多于自卑,让他在成功的体验克服对成人的依赖。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如果长期受压制易使大脑过度疲劳,产生逆反心理;相反,处在自由宽松情境下,则心情舒

   


畅。期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给

幼儿一个自由的天地,对促进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要是感兴趣的,幼儿的求知欲就很强。现在不少课堂教学,只一味地灌输知识,忽视了幼儿兴趣和求知欲的培养。幼儿需要自由,希望在绘画中能自由地边想边画,所以,应该给幼儿一个自由的天地,让学得无忧无虑。
    范例二:

忽视幼儿的“心灵感悟”,绘画时采用固定模式,给自由表现设置了障碍。长久以来,我们已习惯了让欣赏范画作画,当这种方式终被摒弃时,孩子们仍是大多坐在教室里,手握画笔,并不大胆地在纸上涂涂画画。没有了范画,但也没有够多的目识心记的东西让他们展开联想,怎能自如地表现?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绘画活动就是将眼睛所见,引起内心冲动而通过手的动作描绘出一个“无中生有”的世界的活动。美国专家认为,孩子们的涂涂画画实际上包含着积极的视觉形象思维。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景、美物、美的心灵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关键是我们如何引导走进自然,感受生活,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报道:春天,万物复苏,有两组幼儿同时到郊外写生。刚到目的地,孩子们还来不及喘口气,更没有来得及顾暇周围宜人的环境,只听一组说:“开始作画吧,你们看到什么就画什么。”我观察着的反应,有的目光散乱无焦点,有的“埋头苦作”偏不看......十分钟过去,一组

幼儿的作品大多成形。我又来到二组,场面可热闹啦!孩子们三三两两,有在柳树下观察抚摸,叽叽喳喳的,有弯着腰嗅花香的,有正在争论那些树的造型是人工还是自然生成的,蹲在孩子们中间也兴奋得涨红了脸。又是十分钟过去,当一组已结束了绘画活动时,二组才开始作画,不是在的要求下,而是迫不急待地想用画画来表现自己此时的心情。

结果可想而知,二组幼儿的作品充满了灵气,想象力丰富。当然,我们不能说一组的“看到什么画什么”的方式就是错的,为什么收效甚微呢?是她并不了解幼儿作画是画其所知而不是画其所见,强调观察,而忽视了引导幼儿观察与体会。让通过对话----同伴对话、师生对话互相交流,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对所观察到的事物加深印象,有利于绘画过程的实施。

范例三:

着重于作品的完成,而忽略了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绘画是儿童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美的体验强调,做事情是为获得真正的乐趣。我们教幼儿绘画,不是为了培养小画家,而是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通过画画使幼儿的认知、情感等得到健康发展。每一次绘画活动,都应给幼儿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使孩子自始至终沐浴着温暖快乐的气氛,重视他们在创作中的情感体验与态度倾向,方能促进心理健康,达到活动的目的。
    在开展绘画教学

活动时,有几类常见现象。

现象一:活动多以上课形式进行,过程规范,观察——讲解——作画——评价,似无纰漏。幼儿是否全身心的投入无人理会,只要看到孩子们在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作画,教师的欣慰感、成就感溢于言表。殊不知幼儿作画的动机就是出于游戏的愿望,他们看重于画的过程,并从中得到愉悦。只有充分运用游戏的手段,安排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不断变换形式,才能给的创作活动带来乐趣。

现象二:组织活动时目的性太强,不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如引导幼儿画一种小动物,不应只着重于其外部形态特征、线条的勾画等,更多的要考虑幼儿的情感倾向。1、是否喜欢这种小动物。2、为什么喜欢?3、愿意画它吗?4、你想怎样画。在这个过程中,实施以下情感教育:1、人类和动物是好朋友。2、爱护小动物。3、绘画的兴趣和信心。这是一个绘画过程,也是一个体验过程,如果我们只要求画好“它”,而不顾及其内心感受,不抓住此类契机,往往事倍功半。

现象三:正在专心作画,按照,选几幅幼儿完成的作品开始讲评,另一部分,只好在的强令下停笔,可又有谁在看在听呢?有的烦燥不已,有的意犹未尽......

在对少部分作品评价并给予表扬的同时,严重地打击了大部分孩子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绘画的热情降低,对自己的作品丧失信心。我认为这种做法在绘画指导中应杜绝,否则,艺术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范例四:

不能读懂幼儿的画,作品评价大而化之,影响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究其主要原因,是没有用一颗童心去感悟的作品。一幅儿童画,就是一个小心灵的探索。现实生活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灵里留下许多美好的印象,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使他们获得了大人们所体验不到的生活情趣,他们的画也因此而透露出一股天真浪漫的稚气。

最近,大班有一个小男孩,当他看到别的小朋友有时画大张的画时,非常眼馋,对老师说他也想画张大的,老师知道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只不过平时不太遵守纪律,同班的对他想画大画投以嘲笑的目光,但是,既然他有这样的愿望,作为老师要给予他充分的信任。该老师就说:“你想画一幅什么画呢?”他说:“画张游泳的吧。”只见他拿到了那张大纸,非常兴奋的走回了自己桌子前,拿出了画笔直接往纸上画了起来。一边画,一边比划着游泳的动作,自由泳、蛙泳、跳水,好象在进行游泳比赛。我看着他全身的动作,可以看出,他真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画中去了。我想:不管他最后画的怎么样,实际已经达到了我们的教育效果。为了不打扰他的情绪,我一直没有到他身边,最后,当他用很短的时间把这张画完成,高兴地交给老师时,上衣已经被汗水浸湿了。他的作品表现的是他参加游泳班时的情景,沿着纸的四周画了一条黑线,代表着游泳池的四壁。中间横七竖八都是各种游泳的人。他说那个最大的就是他。只是在颜色上给他提出了一些建议,这幅画就这么定稿了。通过画这幅画提高了他的信心,使他对课一直表现出很高的兴趣。所以我想我们应该大胆的让用画笔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并给予恰当的辅导,我们的艺术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然而在教学中,作为常常感到,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太难,但要使的学习兴趣长久保持下去却很困难;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人也做了一些探索,做了一些了解,也有了一些体会,现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我认为,儿童画不同于成人画,它满含着儿童对周围环境事物天真而又充满热情的感受,反映了他们幼稚而又大胆的想法。为了和更好的沟通,

要把握好指导和幼儿创造表现之间的关系,学会站在的视点看世界,做到四个 “多”。

1、多和讨论。提出一些问题和幼儿一起讨论,听听她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以便更好地与沟通。

2、多观察的表现。当孩子的绘画作品与的作画要求不相雷同时,要细心观察,及时给予鼓励,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增强了孩子继续创作的自信心。

3、多向学习。我发现当幼儿解释事物时总是紧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而且非常生动贴切。因此,借此机会可以了解孩子认识和解释某些事物的特点,积累这些能被接受的有趣的语言,并及时运用到教学之中。

4、多反思。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思考、讨论、创变出更丰富的绘画作品。
  在教学中,一件好的美术作品,一次成功的作品展览,一次精到的示范,一个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导入,一句鼓励的话,都可以引起学生对教学的短暂关注和学习激情,而要使的学习兴趣长久保持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有一个长久而系统的,认真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习惯和个性心理,采用能使学生快乐,符合认知

习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通过长久而不间断的鼓励、诱导,才有可能使产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并能长久的保持下去。在具体的教学中,我认为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选择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书本上的教学内容不一定是最感兴趣的知识,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选用更是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教学技巧的多寡;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更灵活、更实用的组织教学是现代发展的主流方向。同时,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只有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的东西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和认知。更多的了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第二、必须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动学生。如果美术教师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精神面貌与常人无异,何以证明美术对人内心感悟的作用,又怎能诱得学生渴望成为象你一样的人。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美术教师的言谈必须幽默睿智,举止必须大方得体,装束必须高雅和谐,面貌必须饱满热情,处事必须宽容豁达;时时处处体现的不同风采,尽显自己的人格魅力,关心和爱护学生,使自己成为学生乐于亲近、乐于仿效的,从而使亲近自己所教学科。

第三、要给学生以希望,让学生觉得学好并不太难;要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使学生觉得只要稍加努力就会获得成功,让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中变得更加努力。因为学生幼小的年龄决定了,他们不可能长时间的关注一件即使经过艰苦努力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的事情,任何太难完成的教学任务,太复杂的教学过程,都将导致学习兴趣的丧失。况且,在现在的学校中,学生也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一门人们还普遍不重视的学科;愉快和轻松是学科赢得喜爱的法宝。

第四、要学会宽容和等待。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全体进行审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而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作为要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方向,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承认对知识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有

弱;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努力创造一个愉快、宽松、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环境,以赢得的亲睐。

第五、必须有一个长久的影响,充分挖掘和利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有利因素,使受到长久而不间断的艺术熏陶,让他们感到学习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艺术元素无处不在,并逐渐学会自己去感受美、欣赏美,由此产生创造美的欲望,从而接受和亲睐教学。

当然,每个人对教学的认识各不相同,每个人的经验也不相同,以上仅为个人的肤浅认识,不足之处和值得认真推敲之处在所难免,希各位同行多多指教。

 

 

 

 

 

 

 

 

参考文献:

2000年7、8月  《幼儿教育》——关于园的思考

2000年7、8月  《》——

创新精神的特点

2000年9月  《》——活动中的创造力培养

今年10月  《》——给一个自由的天地

今年6月  《浙江幼儿教育研究文集》——主体性初探

今年9月  《》——让张开想象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