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验研究_幼儿园教育探索
3—6岁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
实验研究
摘要:本实验对3—6岁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进行纵向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实验能有效促进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进一步研究发现,3—6岁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存在年龄差异和个别差异,幼儿年龄越小,习惯养成的越差,个别差异越大;年龄越大,习惯养成的越好,个别差异也越小。研究还发现,小班和中班男女幼儿还存在性别差异,女孩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状况优于男孩。大班男女之间习惯养成水平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
一、问题的提出
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生活卫生习惯、语言习惯、健体习惯、审美习惯、社交习惯、学习习惯等,在众多习惯中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说是人成才的关键。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幼儿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来看,年龄越小,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越为重要。一方面学习习惯一经形成就变成了个体的一种需要,然后推动人的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学习习惯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强化以致成为一种动力定型的结果,当动力定型形成以后,要改变它是比较困难的。因此,从小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儿童身心的正常发展。然而,我们在对幼儿学习习惯现状调查中发现:大班有相当一部分幼儿存在坐姿、握笔姿势不正,学习兴趣淡薄,盲目服从别人、遇事不动脑筋等不良习惯,针对这些现象,我们结合新《纲要》精神和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开展了关于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验研究,整个实验根据年龄组分为三个阶段,历时三年,目的是想通过系统教学活动、日常生活活动、区域活动等,帮助幼儿理解良好学习习惯并逐渐学会掌握正确的学习行为,为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并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旨在从好问习惯、善思习惯、探究习惯、评价习惯四个方面进行评估,了解实验前后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状况;并通过对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幼儿习惯养成状况的分析,了解3—6岁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性别特点。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按随机取样的原则,在临沂市的公办、民办、企业办的幼儿园中选取10家幼儿园12个班级,共328名,其中男孩173名,占52、7%,女孩155名,占47、3%。
(二)、研究方法
1、实验法:本实验历时3年,入园进行实验前基础测试后开始实施实验,每学期末进行实验后测试,将幼儿的测定结果进行纵向比较,了解实验是否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调查法:结合每学年的目标,设计调查表,由和根据幼儿在家在园的表现给予评分,调查了解日常生活中学习习惯养成状况。
3、观察法:对三年的学习行为进行观察,并作观察记录。
(三)、研究内容
1、每学年好问习惯、善思习惯、探究习惯、评价习惯四种学习习惯养成的现状。
2、3—6岁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年龄特点和性别特点
3、不良学习习惯的纠正及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方法探索。
(四)、实验措施
1、园有目的、有的培养。
(1)、讨论法:通过观察、讨论,让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思考如何纠正不良行为。
(2)、讲解法:通过对良好行为的讲解,让了解其含义,真正掌握正确的良好行为。
(3)、游戏法:让在游戏的愉快情绪中,认识并学到正确的行为。
(4)、活动法: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渗透在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反复训练,巩固强化。
2、家园配合。通过各种家教活动,提高的育儿水平,争取家园同步共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五)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并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对整理后的全部数据进行单变量频数统计,单变量描述性统计,双变量推断性统计。
三、结果分析
(一)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现状
1、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总体水平的比较
结果表明:
(1)、实验前后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平均数增长迅速,由63.39增长至95.23,经t检验,p<0.001(p=.000)实验前后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水平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0.001意义层次上具有显著性意义,可以推断,实验对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经相关分析及t检验,小班与中班之间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年龄组间的差异达0.001显著性水平,中班与大班,小班与大班之间的联系呈正相关,但联系不密切。
(3)、就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水平来说,小班幼儿的个别差异较大,(差异系数是13.13),大班幼儿个别差异较小,(差异系数是7.03)。说明年龄越小,个别差异越大;年龄越大,个别差异越小。
2、四种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比较
结果表明:
(1)、实验前后四种学习习惯养成平均数均迅速提高,经t检验,善思习惯和评价习惯实验前后存在差异,(p<0.001),这种差异在0.001意义层次上具有显著性意义,好问习惯和探究习惯的养成在实验前后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p>0.05),可以说,实验促进了四种学习习惯的养成,但对善思习惯和评价习惯的养成效果更佳。
(2)、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每种学习习惯养成的越来越好,实验结束后四种学习习惯的养成水平是有差别的,由高到底为:好问习惯、善思习惯、评价习惯、探究习惯(平均数依次是:28.94 28.92 19.09 18.53),其中探究习惯的个别差异较大(差异系数是13.18),好问习惯的个别差异较小(差异系数是7.95)。
(二)、不同性别学习习惯养成比较
1、实验前不同性别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比较
结果表明:经t检验,实验前男女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总体水平p值大于0.05(p=.152),就四种具体学习习惯来说,男、女幼儿之间的习惯养成p值也均大于0.05,差异检验表明,实验前男女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水平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
2、实验后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比较
(1)、实验后小班不同性别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比较
(2)、实验后中班不同性别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比较
(3)、实验后大班不同性别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比较
经t检验,实验后小班与中班男女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总体水平存在差异,p<0.05(p值分别为0.030和0.043),就四种具体学习习惯说,p均大于0.05,男女幼儿的差别不具有显著性意义。而在大班阶段,男女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总体水平及四种具体学习习惯上说差别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均大于0.05,可以认为,小班与中班男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总体水平不及女孩,而大班男女之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
四、研究的结论
1、实验所采取的实验与教学内容对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就四种具体的学习习惯而言,实验对良好的善思习惯和评价习惯的养成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2、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状况存在个别差异和年龄差异,年龄越小,个别差异越大,习惯养成的越差;年龄越大,个别差异越小,习惯养成的越好;
3、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状况存在性别差异,小班与中班阶段,男孩不及女孩,但通过途径都促进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
五、讨论与建议
1、教师和家长对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表现在向幼儿指出应形成什么样的学习习惯,即具体的学习习惯。二是通过、的榜样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习习惯的形成。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许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的。和父母作为榜样被儿童所模仿,并以潜移默化地方式发生作用。通过观察学习或模仿,可以抽象出榜样的行为特征,形成规则,并通过对这些规则的重新组织,形成全新的行为。
2、和应在掌握学习习惯形成的过程与心理规律的基础上,作耐心细致的工作。
首先,必须向孩子讲明养成良好习惯对学习的重要性,指出要养成这些良好学习习惯,必须克服哪些坏习惯,让孩子心中有数,做起来能联系自己。
其次,要根据孩子实际情况,逐步提出要求。良好的学习习惯既不能一朝一夕养成,也不能在短时间内一下子统统形成。要区分主次、难易,从孩子的实际出发,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有地逐步扩展。
再次,要恰当的运用表扬和批评。当幼儿做出某种良好的学习行为时,应适时给予表扬,使幼儿产生一种光荣感和满足感,从而产生一种动力,促使幼儿的良好学习行为得到巩固和发扬。对幼儿所表现出的错误行为,通过严厉的批评让知道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以筑起防止违规行为的心理防线。但批评要适时、适度、适量。
另外,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要靠孩子多次反复实践,才能形成和巩固,成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要随时寻找机会,创造条件,有意识的鼓励幼儿进行正确行为的反复练习,适时给予帮助和指导、监督在实践中巩固好的行为,摒弃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