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14 > > 详细内容

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_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不带小括号或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2.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书写工整和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

 用竖式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两步式题.

 教学手段

 投影片、有条件的可采用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演示加连减的竖式计算(投影片演示,或用多媒体设备演示)

 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竖式的计算方法.下面就请大家来看两道题目的计算过程.[演示动画“连加”]

 (1)  演示54+26+15=的计算过程

 (2)  问(演示完54+26+15=的计算过程后):哪一种计算方法最简便,为什么?

 (3)  演示90-58-24=的计算过程

 (4)  问(演示完90-58-24=的计算过程后):在计算这道题时要注意点什么?

 [1.在用竖式计算90-58这一步时,要注意十位上有退位;2.计算第二步时,如果能够口算,就不用写竖式了.]

 2.复习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演示动画“加减混合”]

 (1)开始演示动画“加减混合”,准备进行观察对比.

 (2)复习各种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问:这几组题目各有什么特点?说一说每一组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3)演示动画“加减混合”,印证的回答.

 二、新授

 1.教学例3、例4

 (1)出示例3和例4两道例题

 (2)问:谁来说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3)问:说一说,这两道题与我们上节课已经学习的连加和连减的两步式题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区别:1.上节课学习的题目不是连加就是连减,题目中的运算符号都相同.2.上节课学习的题目都不带小括号.

 联系:1.今天学习的题目跟上节课学习的题目都要写竖式计算.2.我们能向上节课一样,想出不同的竖式的写法.]

 (4)学生独立试做例3和例4(教师行间巡视,随时请不同做法的到黑板上板演.)

(5)在学生们试做的两种方法中,对比,择优.引导选择省时省力的算法.

 (6)问:例4有没有简便写法?为什么?

 (7)师:谁来说一说,做像今天这样的题目时,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 1.抄数的时候要仔细,不要因为把数抄错出现计算错误;

 2.在竖式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看清运算符号;]

 3.在计算之前要先想一想,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运算顺序错了,题目就该算错了.]

 2.对比小结

 问:这节课学习例3和例4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点?[1.例3不带小括号,例4带小括号;2.从根本上来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不同]

 3.巩固练习

 56+24-30=      67-34+39=

 32+(55-46)=    76-(13+42)= 

 要求:做题速度比较快的学生可以按顺序将四道题目依次做完,做题速度比较慢的可以从每个做一做里任选一道题计算出结果.

 4.归纳质疑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百或是需要说明的问题吗?

 (3)除了同学们想出的方法以外,谁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解决今天学习的题目吗?

 (4)今天学习的题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三、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点评:

   本节课紧接上一课的内容,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加减混合运算。因此在教学开始时,便通过一个动画很好地复习了这部分内容。

  随后又通过一个动画,形象地演示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通过自主的选择,发现、掌握运算顺序。

探究活动

讨论会:迎新生

  活动目的

  增加对连加的认识.

  讨论题目

  下面是开学前一天,六一小学大队辅导员和大队干部们的对话:

  李:为了迎接新生入学,我们要给每一名新制作一朵小红花.还要布置好带新生进教室的人员.

  六年级的四个大队长齐声说:“放心吧,李,我们年级已经把这些事都包了!”

  六一班的大队长说:“我们班的同学们已经做好了57朵小红花了.”

  六二班的大队长说:“我们班的同学们也在做小红花,已经做好了49朵了.”

  六三班和六四班的大队长说:“李,我们两个班的同学们已经把126名新生明天要坐的椅子都摆好了.”

  六一班的大队长又说:“明天,我们班有23名同学负责迎接小同学,28名同学负责给小同学们戴小红花.”

  六二班的大队长说:“明天,我们班有25名同学负责迎接小同学,22名同学负责给小同学们戴小红花.”

  李说:“你们的工作可真主动,不愧是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你们在一起算一算,做的小红花够不够,给一年级小朋友戴花的人够不够,如果不够,从五年级补上.”

  “您就放心吧!没问题.”

  小读者们,请你从中找出有用的条件来算算,他们准备的小红花够吗?是不是每一个一年级的新生都有人负责给他(她)戴上小红花呢?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讨论题目,有条件的可由表演.

  2.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叙述本组结论.

  3.教师评判,给结论正确者戴上小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