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 》精品教案设计2_高一语文教案
阿q正传
[教学目标]
1.培养初步掌握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生活的环境,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2.正确理解阿q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3.培养阅读小说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阿q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1.《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作为中国的高中生应当阅读《阿q正传》的全文。可在上课前两三周安排在阅读课上阅读。不开设阅读课的学 校,可提早布置让学生在课外自学。即使这样,可能仍有一些未读全文,所以在上第一课时时,还需教师把选文前后几章的梗概作点间要复述。
2.现在的对产生阿q的那个时代比较陌生,鲁迅先生的文笔又比较迂回含蓄,为了更好地了解阿q这个独特的形象,在教学中介绍一点时代背景是必要的。
3.课文内容深邃,语言幽默,句式多变,还有不少新词典故,如果仅让学生自学,由重点分析几个问题,那就会失去许多精彩的地方。为此,我们安排四课时,采用串讲的形式,在师生边阅读(主要是朗读)、边欣赏、边训练、边等共同活动中,培养的分析能力和审美情趣,完成教学任务。
4.为了使讲课和的思路跟上文章的思路,我们理出作者在这两章中的文章思路,归纳成三条线索:①未庄在革命中的变化,②阿q“投降革命党”的过程,③假洋鬼子等投机革命的行径。而②和③又组成了一对矛盾,情节就在这矛盾斗争中开展。
[媒体设计]
1.上课前后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观看电影《阿q正传》。
2.参照话剧《阿q正传》,组织师生演出其中的片断。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
1.激发学习《阿q正传》的兴趣。
2.介绍《阿q正传》全文的梗概。
3.讲读课文开头至“穿着崇正皇帝的素”。
4.初步了解阿q所处的环境。
教学过程
一、启发性讲话。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成功地塑造出阿q这个世界画廊中的著名形象。当它于1921年在北京《晨报副刊》上连载不到一半的时候,茅盾先生就敏锐地指出,它“实是一部杰作”。郑振铎更预言它“将成为世界最熟识的中国现代的代表作”。当它一收笔,便被介绍到美、法、日、俄等十多个国家,至今已有四十种不同文字的译本。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
《阿q正传》从它诞生至今,已过去七十多个年头,“阿q”已成了常挂大中国人民口上的一个常用名词,“阿q精神”也成了我们自潮或讽刺他人的用语。但是,《阿q正传》这篇小说究竟有什么深远意义?阿q到底是怎样一个形象?阿q精神包括哪些内容?等等,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二、介绍《阿q正传》全文的梗概。
出示小黑板:
说明: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略介绍了阿q的身世、处境;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三章属于小说的交代部分,在情节结构上属序幕和开端。第四章“恋爱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是小说情节的发展,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即课文节选部分,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到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而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致使他对辛亥革命极度失望。这是小说情节的高潮。第九章“大团圆”描写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害的悲惨结局,也是小说情节的结局。在介绍每一章时可简要叙述该章的主要情节。
三、讲读课文。
1.教师朗读开头至“穿着崇正皇帝的素”。用叙述语气,平稳中稍有起伏。
释疑(每节读后由提出疑难的地方,教师择要解释,下同):宣统:清朝末代皇帝的年号。三更四点:旧时夜间用打更(敲竹筒、锣)计时,一夜分五更,一更分五点,三更四点正好午夜。埠(bù):停船的码头。魆(xū):暗。伊:五四前后的白话文没有“她”字,常用“伊”字代“她”;在绍兴土话中,也用“伊”代“他”。
提问:①这三段文字是什么描写?议论。教师小结 :(复习第三册第四单元知识)宣统三年、三更四点、黎明、未庄等——自然环境。乡下人睡得熟、举人老爷、赵秀才、“转折亲”等——社会环境。总起来为环境描写。
②“大不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向?回答。教师小结:举人老爷把衣箱寄放到未庄,跟赵家排了“转折亲”,未庄人心摇动,谣言旺盛等。
③“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能”,为什么他们还是排了“转折亲”?议论。教师小结:对革命恐惧心理,为保护各自的私利使他们联合起来,同时为下文城乡反动势力相互勾结、投机革命留下伏笔。
④未庄的人把革命说成是“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反映了什么?回答。教师小结:反映了群众对辛亥革命的认识非常模糊,以为是为明王朝报仇,也反映了辛亥革命未把革命道理传播到广大农村,严重脱离群众的现实。
:这部分文字生动地记叙了在杭州、绍兴光复的当天半夜,城里的举人老爷就把财物转到乡下藏匿,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对当时封建势力的猛烈冲击,他们那度惶诚恐的虚弱本质跃然纸上。可是由于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忽视唤起民众的觉悟,即使未庄的农民也人心摇动,想参加革命也不知如何革法。阿q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孤寂的环境中。
板书:未庄(环境):不安
四、布置作业。
1.预习朗读从“老q”至“说着自去了”这段课文。注意不同身分的不同语气。
2.阿q参加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
1.了解阿q参加革命的目的。
2.了解假洋鬼子之流从惊惧革命到投机革命的行径。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讲读课文。
1.教师朗读从“阿q的耳朵里”至“也要投降革命党了”。注意读出阿q从勉强到下决心参加革命的过程。阿q心理活动那段话要注意以下几点:“也”要读重音。两个“的”,前一个要紧跟“妈妈”,速度较快。“太可恶!太可恨!”出自阿q的内心呼喊,感情要真,语气要狠,但不一定要响。“投降”读重音,有迫不得已豁出去的意思。
释疑:“深恶而痛绝之”的“而”字,使语气婉转,显得不太严肃,对阿q的这一态度有点讽刺味道。鸟男女:鸟,念diǎo ,骂人的话,《水浒》中常用。
提问:阿q“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为什么又“要投降革命党”? 讨论、发言。教师小结:阿q是未庄一个贫穷落后的雇农,他赤贫如洗,光棍一条,一天不做工就要饿肚子,常年寄宿在土谷祠里。经济上受到地主豪绅的剥削,超时的做工,有时还拿不到工钱;政沾上受到侮辱,连姓什么都没有资格。他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有一种变革现实地位的潜意识。但是他长期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共产党宣言》)忠于皇帝便是阿q的正统思想。加上辛亥革命的倡导者没有唤醒这部分最具有革命积极性分子的觉悟,使他们对革命产生糊涂认识,“以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成了很自然的事了。
但是,当革命风暴来到未庄,看到“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会害怕起来,生平第一次看到使他受尽欺压和侮辱的“一群鸟男女”慌张的神色,他那受 剥削受压迫的阶级意识萌动了,感到从未有过的痛快,感到了革命的威力,于是对革命神往起来,“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板书 阿q对革命的态度:深恶而痛绝——神往——投降
2.请一朗读从“阿q近来用度窘”至“得得,……”。整节要读出阿q的“快意”。“造反了!造反了!”要放开嗓子神经质似地大叫。唱词部分要把阿q得意忘形的神态体现出来,锣鼓声和唱词 要用不同语调,唱词最好能用绍兴高调或其它地方戏唱念。
释疑:可怜的眼光,为什么用“可怜”?阿q要造反了,“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从他内心的体验来看,“惊惧”就是怕他要革他们的命,“嚓,”杀头。又顺着他的思路,未庄人一定会向他求饶,于是又可怜起他们来。说明阿q对革命的肤浅认识和狭隘的阶级局限。
提问:这一段文字怎样描写阿q投降革命后的得意心情?回答。教师小结:首先,写他的自我感觉,“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其次,写别人对自己的感觉,“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这两点是写阿q的心理活动。第三,写了他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得意地唱绍兴戏《龙虎斗》的行动。第四,进而写他的狂言乱语:“我手执钢鞭将你打”;“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这些心理、行为和语言描写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个性特征。那两句话还暗示了阿q对革命目的糊涂认识,为下面的革命狂想曲埋下了伏笔。
3.请五个分角色朗读从“老q”至“阿q说着自去了”。叙述者请女同学读。其他同学要求能体现出不同身分的人不同的态度和语气。
释疑:惴:念zhuì,恐惧、忧愁。口风:江浙方言,指消息。
提问:从对话和神态描写中,表现了赵太爷、赵秀才、赵白眼和阿q怎样的性格特征?议论。教师小结:赵太爷:把“阿”字改成“老”字,说明过去对阿q的蔑视,如今阿q要革命了,不得不对他表示敬重起来;“怯怯的”,反映他的惊恐不安;“低声”,说明他放不下太爷的架子;“现在……发财吗?”想探听阿q革命是否会革到他头上,惊恐中暗藏狡猾。赵秀才:直呼“阿q”,是因为阿q不理睬赵太爷的招呼,心急了;同时也说明他年轻气盛,在他父亲面前发一点余威。赵白眼:赵太爷的穷本家,在未庄狐假虎威,欺压比他更穷的人,现在见风使舵想跟阿q套近乎,同时也为他的主子探听革命风声。阿q:开始赵太爷叫他以为跟他无关,这是他奴性的自然流露;当赵太爷问他“发财吗”时,便把他那想当然的革命目的和盘托出;而对赵白眼问话时回答的那句“你总比我有钱”,倒真实地道出了他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经济地位,体现了阿q朦胧的阶级意识。
板书:赵太爷之流对革命的态度:惊恐
4.请两位朗读从“大家都怃然”至“却又倒头睡去了”。一个(可请女同学)读叙述部分,一个读阿q心理活动部分。读阿q部分的要顺着前面“快意”的心情,三段话可处理得稍有不同,第一段对未庄人嘲弄,对赵太爷等仇恨,对王胡为了报复。第二段体现阿q的贪心,口气命令式。第三段表现他的想入非非,声音渐轻,速度渐慢,口齿也逐渐含糊不清。
释疑:树烛台:树,当动词“插”讲,迸跳:迸,念bèng,迸发;跳,顺着前文的“闪闪的跳”而来,这里有不连贯、跳跃式活动的意思。小d为什么作为“第一个该死”的?因为第五章里讲到是小d“谋了他的饭碗”,抢了他的帮工生活。这是阿q的误解,人家不要他帮工,是由于“吴妈事件”的缘故。至于王胡也不留,仅因为王胡抓的虱子比阿q大!赵司晨:赵太爷的本家和帮凶。吓:多音词,这里念hè,其他如恫吓、恐吓,也念hè;又念xià,如吓唬、吓不倒。“脚太大”:封建社会用布把女子的脚裹成小脚,越小越美,这里反映了阿q还有严重的封建思想。
提问:阿q向往革命的目的是什么?议论、发言。教师小结:阿q长期过着受欺压蒙侮辱的生活,经济又赤贫如洗,一天不做工就要饿肚子,向吴妈求婚不仅被打了一顿,还丢了饭碗,因此,他对革命的希冀只能从最切身的、最实际的又反映他最狭隘心理的要求出发:①报复杀人,因为是他们使他处于被侮辱被压迫的地位;②抢夺财物,这是生存的本能要求;③挑选女人,这是传种接代的需要,万不可像小尼姑骂的那样“绝子绝孙”。这一切都是在他“喝了两碗空肚酒”醉醺醺、飘飘然中“迸跳”出来的想法,我们不妨称它为阿q革命狂想曲。
板书:
5.请三位分角色朗读从“第二天”至“没有回答了”。读老尼姑的对话要显出她的恐惧和厌烦的情绪,读阿q的要反映他先气壮后失意的神情。
提问:作者是如何描写阿q到静修庵去闹革命的?讨论、发言。教师小结:先写他“仍然肚饿”,暗示靠“狂想”解决不了生计问题,还得有“行动”,干什么呢?又“想不起什么来”,最后“有意无意的走到静修庵”。“有意”,是指阿q先前因肚饿曾去静修庵偷过萝卜;“无意”,说明他的革命思想是模糊与紊乱的,因而行动也是盲目的,迟疑的。这也可从他对老尼姑的回答很“含糊”中看出。当他得知赵秀才、假洋鬼子已抢先一步到静修庵“革过一回命”后,便“诧异”、“更其诧异”、“很出意外”,“失了锐气”。这一系列描写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像阿q这样的农民,虽然有自发的革命要求,但由于革命领导者未能对他们加以引导,致使他认识模糊,行动软弱无力。
6.教师朗读从“那还是上午的事”至本章完。主要用叙述语气,末一句要有自我安慰的口气。
提问:假洋鬼子、赵太爷抢先去静修庵革命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议论。教师小结:内容:殴打老尼姑,砸碎“龙牌”,还偷去一个宣德炉。目的:从事先“历来也不相能”,到相互“拜访”,“谈得很投机”,终于“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来看,作者这一补叙有力地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