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14 > > 详细内容

作文教学的回顾与展望_语文文集


是教学的一个重点。指导学会作文、写好作文,是作文教学的任务,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们的共同愿望,但是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而且作文能力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表现,有语文能力、思想修养、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文化素养、写作习惯等方面。作文教学涉及范围广,任务重、难度大。由老师们努力探索和认真实践,20多年来,中小学作文教学有很大进展,大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作文教学效率不高的状况有明显改观。总的看来,作文教学在编写教材、制定训练体系、改进教学方法、着手能力训练、智力开发、审美、课内外结合等诸多方面,获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这些成果,有的既有自己的经验,又注意对传统的继承和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借鉴,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有的从本校的成功经验出发,经过提炼、加工、推广,使个性的共性化、经验的理性化、零散的系统化,教学取得效果。这些成果起过很大的作用,也有深远的影响。20多年的作文教学,硕果累累。回顾一下,我们既看到成绩,也看到由于应试教育和不当的教学观念的影响,确实存在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
老师们在进行素质教育,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深深感到进行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观念,必须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如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的观念;对语文知识进行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练习的观念等。树立以人为本,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观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观念转变了,才能有效地指导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纠正存在的偏差。我们知道,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离不开指导学生课内外阅读。阅读,对作文关系重大。能读会写四个字表述了整个语文课的目的任务。是学习主体由外向内的一种吸收,从课本、书籍中汲取营养,以充实、丰富自己。是学习主体由内向外的一种输出,把自己业已吸收的精神营养,经过心灵的内化,熔铸成一种具有个性特色、生命体验的精神创造。读和写是密切联系的。关于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我们重视作文个性化,同时也倡导个性化阅读。阅读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整体感知为基础,全面的理解、吸收,领悟文章精萃。教学不要去孤立地分析词语和语法、修辞,把阅读搞得支离破碎。不应以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在读中有所感悟,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因此,我们必须要放弃教师繁琐的讲解和分析,琐碎的提问和练习,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阅读课,阅读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关于作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作文教学的阶段目标共28条,它体现了作文教学的一些新理念。顾振彪先生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撰文,对这些理念归纳出四个要点,指出其中最重要的是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刚刚公布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前的过渡阶段使用),写作部分有9条,其中一条是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作文有个性,就不会人云亦云,就不是公式化、模式化,就不去抄袭、套作,它是学生个性心理的独特反映,这种独特性常常闪烁着创新的火花。过去,传统的写作指导,存在一个误区,把注意力集中在怎么写上,着重讲写作知识、表现技巧,着眼于导流,而忽视开源,以为作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写作方法,重复不停地讲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记叙、说明、议论。一句话,只重文章形式的训练,把它看成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唯一途径。当然,这些都是要教的,但是写什么是起决定作用的,怎么写是顺应写什么而来的。忽略了开源,就会造成内容与形式的割裂,学生只好硬着头皮去做无米之炊了,也就会出现凑、抄、套假、大、空的情况。学生有自己经历的生活和感受,是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也就不至于无病呻吟了。
当前,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状况,已经引起大家密切关注。如作文模式化;内容假、大、空;语言大人腔,缺乏青少年特有的生动活泼的气息等。这些状况应该迅速改变了,作文个性化就是和这些状况不相容的,它引导学生写作从自己出发,强调写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展现自己良好的素质。
探究学生作文模式化的原因,应该说应试教育难辞其咎。多年来,高中教育瞄准,初中教育跟高中接轨,小学教育跟初中接轨,都忙着应付考试。应试策略、模拟试卷铺天盖地,以《考试说明》和试卷为准,用单一的目标来衡量具有千差万别的学生。简单的评卷标准抑制了多向度的思考和个性化的体验、理解与表达。例如,为应对高考的给材料作文,就出现了引、提、联、结的作文套路。作文时,先引出材料,接着根据材料提出看法,再联系实际,指出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最后做出结论。这本来也是一种写作路子,但为了考试得分,就用这个模子复制作文,不管什么题目,不管谁写,都按这个模式套,平常作文也就依此训练。学生成了应试的机器,作文也就搞成应试八股,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枯燥无味。学生在应试作文的模式中机械造作,疲于奔命,再也领略不到作文创造的乐趣。大而化之的作文,只讲社会化,不要个性化,学生就范于刻板的教条,让原本充满着青春亮丽的文采,荡然无存。
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生的作文大都变成了与个性、心灵毫不相干的东西,至于创意更是谈不上。有的学生为了得分,在考试前背上几篇文章,考试时改头换面甚至原封不动地搬上去。有的高考考场发现好些考生竟然都是抄袭同一份杂志上刊登的同一篇文章。这种功利化思想对其个性的健康发展是极其有害的。
有的作文指导书也促使学生写一些公式化、概念化的东西。我们常看到一些辅导书在布置题目后,让学生按图索骥,必须照规定的路子写,否则就是跑题或偏题了,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很窄的羊肠小道上,致使写出的作文都一律化,千人一面,千人一腔,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请看湖南省株州冶炼厂中学初二学生何雯写的《我对写作文的一点看法》中的话:明明天气热得让人心烦,也应该写今天,天气晴朗,万里碧空飘着朵朵白云。明明很讨厌那只懒花猫,但在《我喜欢的小花猫》中要写小花猫真可爱,活蹦乱跳……’。作文使我们原本纯洁、真挚的童心变得虚伪、做作。学生的这些发自内心的话,不由得不令人深思。
由于不良学风、文风的影响,假、大、空在学生的作文中,已不是少见的了。有些人说假话、大话、空话、套话,好像已经成了习惯。常听见一些学生说,作文就是编的。以为作文不编就平淡,就没有意思,认为作文是一套,实际又是另一套1998年高考作文,有的考生为了表明自己品格坚韧战胜脆弱,编造自己失去双手,练得用脚写字。后经调查,所有考场没有发现一个用脚写字的。某省有不少考生竟然都说自己父母双亡,因而经得起考验,编造自己战胜脆弱的假话,引起社会的震惊。一些老师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作文打假的口号。求真、求诚是作文之本,健康的个性应是说真话、抒真情,崇尚真善美,摈弃假恶丑,远离虚情假意的。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话说得多么深刻。
有人认为学生生活单调,没有充分材料,写不出突出的事,只好去抄、去编,这是一种片面认识。其实,生活人人都有,写作的材料人人都有,不要视而不见,见而不用,至宝就在身边。学生有学生的生活,学生有学生的世界,学生有学生的喜怒哀乐,学生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对国家大事、世界大事都有自己的认识,对社会的实际生活都有自己的感受,这些都是他们作文的材料,不是无话可说的。不把学生的真实生活当作生活,而把那些概念化的生活融入写作之中。这样,学生写作的路子就会越来越窄,写作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淡,作文也就失去个性化的创造了。
想象是一种虚构,也有些学生把它和说假话混同起来。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当展开想象时,记忆中的表象由模糊变为清晰,由单薄变为厚重,新形象随着旧表象的改造而不断生成。合理的想象是建立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的,它和说假话有实质的区别。如以“2008年的奥运会为题写想象作文,写的当然不是现在的事实,但它是由对现实奥运会的了解,对北京市奥运行动规划的了解以及对科技、人文、环保等实际情况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合理想象,表达对美好景象的憧憬,这不是说假话。
也要把写作时用的一些艺术手法和说假话区别开来。例如夸张,是突出描写对象某些特点的手法,如他的嗓子像铜钟的声音一样,十里地都能听见。读者都不会认为这是真的,作者也不是把它当作真事来写,只不过是打个比方,强调而己,为的是给人一个深刻的印象。当然,这也不是属于说假话之列。
作文中也会出现一些不健康的所谓真话,要关注学生作文个性的取向。去年某县初一学生作文统考,题目是“20年后的我,近两千人中大多生选择当县长、市长以及经理、老板,为的是自己拥有高档小轿车、住高级别墅,把父母接到城里好好享受,把兄弟姐妹的工作安排好……”这些话过去是人们羞于启齿的,现在他们堂而皇之地说出来了,这是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原本不是孩子们自身固有的,学生说这样的话,我们可以理解,但确实要正确引导,作文育人本是不能分开的。
还有一个语言表述问题。青少年应有青少年的话语,不应不论说什么都是成人腔,现在连小学生也受到影响。有的老师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有的老师在申报子课题的中都提到同样的情况,下面引述一段:在小学生的作文中,也往往多见冠冕堂皇的话,满篇大人腔。一些话虽然四平八稳,甚至无懈可击,但说的不是孩子的话。这些作文常常使人觉得孩子还没长大就已经老了。学生作文或为应试而写,或为表明某种思想观念而套,或为体现某种章法、技巧而编,在忙于应试或为作文而作文的过程中,失去了对作文而言最本质的东西,即真话、真情、真体验和真感受。孩子们要写的应当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认识,而不是写报纸上登的、大人们说的而自己并不真正了解的话。孩子们正在成长之中,是非标准、语言规范,都可以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逐步认识,而童心童真却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也无法重复的。话语作为情感的载体,是童心童真的直接体现,我们怎能不激励小天使们用自己个性化的话语完成自己的作文呢?
学生作文还它原本的面貌,把作文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已经提到教学的日程上来了。以前,如果我们重视得不够,做得不够,现在正是我们努力的时候了。当前,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作文教学实质上也是育人,把作文教学纳入素质教育的构建中去,正是我们的本职,这是大有可为的。现在,教育部已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高中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将在年底出台),这是新世纪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件大事,它是语文教学的指导纲领,是语文教学的航标,将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未来发展。中央教科所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课题以及展示课题实验成果的《个性化发展研究联合体通讯》、《作文个性化平台》就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把作文和做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个体的素质,抓住根本,探讨作文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师大教授、著名写作理论家刘锡庆先生在谈作文时说:写作是借助文字以宣事明理、表情达意的一种文章制作行为,其本质是一种全新的、独特的精神创造。所谓精神创造,就是说它生产的是一种精神产品,而这种产品理应是独有的、个性化的、不可重复的。写作的这种独创性特征是十分突出的,它既不能踩着别人的脚印走,也不能踩着自己的脚印走。写作主体应做到每一次写作、每一篇文章都是独有的和全新的。从这一点说,写作和作文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抄袭乃至编造等都是不可取的。而独创或出新才是写作的生命。
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就是要指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引导学生的自得之见;抒的自然之情;用的自由之笔,显的自在之趣。因为,有了,才会有个性,才会有真情。而无个我、无真情,恰恰是造成文章假、大、空的根源。
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要重视学生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意。过去,在教学中比较注意记实,练习记叙、描写、说明,当然这是重要的,不是说已经够了,这些能力还要不断提高。但是忽视了写虚,即作者的主观情意,抒情、议论和想象。它体现着作者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情意是文章真正震撼人的地方,没有情意的作品,就像是泥胎、木偶、纸花,是没有生命力的。

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就要激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大胆质疑,大胆发现,大胆表现自己虽然带着稚气童真却充满想象、充满灵气的心声。
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就要给学生写作的广阔的空间,不要约束,不囿成规,让学生自由自在地想,自由自在地写。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作文要,放开心灵,放开思想,放开抒情,放开笔墨。过去在作文上有两大积弊:一是束缚多,放不开,弄得小小年纪却未老先衰,看不出文章个性,缺乏活气、灵气和蓬勃生机;一是发豪言,说假话,弄得作文里没有主体人格的袒露,套话连篇。现在,高考作文也作了改革,采用开放式的话题作文形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让考生作文时自由驰骋,尽情发挥。这就是给考生作文松绑,突破应试作文的模式,激发学生积极思维。1999年高考作文我们记忆犹新,题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写时可以大胆想象,内容只要与话题有关就符合要求,具体的角度和写法也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编述故事,发表见解,展望前景等等。刚看到考题时,大家很惊奇,没有想到出这样的题目,以前也没有见到过有这样的考题。后来,不断地体悟到这是解放作文的一个创举,有深远的影响,因而受到普遍称赞。考试作文都要开放,平常作文为什么不让学生的心灵腾飞起来呢?从高考和教学中实行开放式作文以来,我们看到学生作文出现了以前少有的生动活泼的景象,这是作文教学的一大突破。
展望作文教学的前景,令人兴奋鼓舞,让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开创新局面,为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为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