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均衡教育 让学生均衡发展_教育文集
实施均衡 让均衡发展
均衡发展是当前教育方面提出的一个崭新的教学理念,这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同样的道理,在班级里实施均衡发展教学理念则是促进全班学生共同成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本文主要是在实践中开展均衡教育的一些经验,与大家共商,希望得到指教。
一、面向全体,是教学均衡发展的基本内涵
实施均衡教育,让学生均衡发展,对小学而言,就是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所面对的是全体儿童,要为他们在思想品德、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等方面全面发展打好基础,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乃至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是极为重要的。面对全体儿童,就是面对全民族,就是着眼于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面向全体不应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应有丰富的内涵:面向全体,就是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把每一位学生摆在同样的位置,不管是“天份”、智力、身体、生理等方面存在差异,或是家庭环境、经济条件等方面有差距,都要同等对待、一同施教,促进共同发展、共同进步;面向全体,就是要在教育教学中处理好统一要求与适应差异的关系,要在落实教育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同时,注意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适应每一位同学的不同需要,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面向全体的要求。例如,学生在每次知识考核过程中,分数都会是不一样的,但我们不能以“分数取人”,以“分数论英雄”,认为分数少就是差生,而应另一方面去认识学生,去寻找他们的优点,存在的闪光点,并有意识去激发它、利用它,从而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为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国家需要各个岗位、不同层次的人才,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为了使全体学生共同成长,这就决定必须均衡施教,使学生们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最大限度的提高。
二、了解学生,是实现均衡发展的重要保证
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教育、都得到发展,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因此,必须要全面了解全班同学,熟识每一个学生,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对每个学生负责,做好对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要通过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根据学生不同资质、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征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当前,由于社会的、的、家庭的、生理的种种原因,每一位学生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在对他们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有基本的统一要求,也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只有这样,才能使面对的全体学生,共同前进。在实践中,我通过进行家访、举行“家长学校”、“家校座谈会”、问卷调查、学习反馈等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联系、沟通而去更好地了解学生;通过与学生交朋友、开展队日活动、举办举兴趣小组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和相互信任,从而对学生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因此也就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各自的最佳发展。古代教育家曾对因材施教进行过精辟论述,如孔子曾说:“中人以上,可人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朱熹在《孟子集注》中也说:“圣贤施教,各因才,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人弃也。”可见,全面了解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在今天仍然显示出它的强大生命力,指导着我们教育事业的实践。
三、因材施教,是实现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
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良好发展,途径是要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都得到最大的发挥,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因材施教,要熟悉教育对象。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既要了解学生的一般特点(知识基础、学习态度等),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特长等),还要分析研究造成差异的家庭、社会、历史的各种原因。学生的全面情况犹如毛坯,这就是学生的材,它是雕琢的基储施教的对象。
因材施教,要研究教学内容。它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学的深度、进度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二是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要根据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认真研究教材的内容,把书本知识赋予实际生活的内涵,生动化、具体化、形象化,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面对低年级学生,就要把简单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高年级学生,则要兼以说理,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因材施教,要注重教学方法。要按照新课程标准,正确制订教学目标、要求,实施分层次教学。教师要加强对教学大纲、教材和教育对象的研究,把教学目标分解为基础目标、较高目标和发展目标三个层次,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达到不同的目的。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进行个别辅导,使基础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如,重视对“学困生”的教育,对“学困生”要“开小灶”,通过耐心细致的教育,激发他们的潜能,努力使“学困生”不再“困学”,能够主动地向优秀生学生看齐,努力追赶。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包括进行不同的心理教育,从而促进学生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得到健康发展。
从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儿童接受基础教育,就是为接受较高层次的教育和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打好基础。为此,作为教师,就是要充分发掘每一位学生的潜力,培养其个人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多方面的人才,培养出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样一代新人辈出之日,即是中华民族腾飞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