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13 > > 详细内容

幼儿园到小学,需要准备啥_学前教育

    no.1了解孩子哪里不适应?
    作息时间变了
    入学后,孩子们玩的时间少了,睡觉的时间少了;坐着不能动的时间长了……
    成为集体一分子了
    孩子不再是被照看的娃娃,他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为学校和班级争取荣誉。
    从依附变得独立了
    儿童每天都要离开在学校独立生活,一举一动更多地需要自己去判断……
    上学和园有什么不一样
    年龄满6周岁进入正规小学学习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一个崭新人生阶段的开始。这时,必须要清楚孩子在这个时期可能会面临的种种情况,以积极态度和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度过这个“非常时期”。那么,处于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呢:
    ①有着亲密关系的人的变化。上学后,孩子必须要离开跟他相处多年的“第二个母亲”──老师,而去面对多个新的小学老师,要去接受这些新的严格要求,而这个变化会使孩子感到不同程度的精神压力和负担。
    ②学习方式和内容的不同。园强调在游戏中学习,以玩为主,孩子学习的自由度比较高,强调生活能力的学习,没有严格的学习进度和考试。而学校是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有严格的学习进度和各种考核形式,孩子的学习自由度很小,被支配得多了,不强调自理能力的学习。面对这些不同,必须要给孩子适当的时间,和给与正确及时的引导才能顺利过渡。
    ③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的断层。通常在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就不再被重视了。孩子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要尝试融入一个新的集体,被他人接受和认同,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理性、纪律和规则在很大程度上会替代自由、随意和自我。
    ④期望水平的断层。虽然自园时期,大部分家长就会对孩子有着实际的期望和要求,但总体上还比较温和和没有强制性。但上学前后,和都会对他们给予新的、明确的期望和学习压力,这是可能引发孩子产生不适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no.2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从早上起床时间到路上交通时间,再到上课时间、休息时间、活动时间、作业时间、上床睡觉时间……小学的作息时间就是这样环环相扣!
    时间是最基本的概念,不论孩子几岁,都是需要做好时间教养,让孩子拥有规律、稳定的生活,如此才能让孩子有满满的安全感,对人格及心智发展才是有益的唷!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
    ”,但不是每个人的时间都能成为黄金,因为这取决于怎么利用时间。时间可能变成黄金,也可能什么都不是。大家也要试着有效地利用每一天的时间,开掘无意间流失的黄金时间哦!
    小雨天生是个慢性子,做什么事从不着急。为了她这慢性子,妈妈可着急了,总跟她讲要抓紧时间,浪费时间等于浪费生命等道理,可每次小雨总是说:“时间有的是,为什么要抓紧?”
    妈妈真是无可奈何,怎样才能让小雨明白时间的重要性呢?
    专家诊断
    时间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东西,让孩子从小有时间观念,无疑对孩子的成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时间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幼儿掌握时间概念也比较困难。4~5岁的幼儿还不具备时间性概念,幼儿真正掌握时间概念要在7岁以后。因此,对于0~6岁进行珍惜时间的,首先应让他们感知时间、认识不同的时间段,如早上、中午、晚上。
    √ 往往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领会时间的内涵,对时间的感知来自于对日历、钟表等具体事物表面特征的变化,如日历上的字变红了表示周末到了等等。
    您的孩子是否这样
    √ 分不清今天、明天、后天。
    √ 认为时间就是日历、手表和挂钟。
    √ 不知道合理分配和利用时间。
    √ 作息时间不规律,缺乏时间意识。
    支您一招
    1比帽Ρθ鲜妒奔
    由于此年龄段宝宝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他们的头脑中,很难正确认识时间,可借助自然现象(如日出日落),时间单位(昨天、今天、明天、过去、现在)以及钟表的滴答声,让宝宝感知时间的存在。
    同时,还可借助宝宝的成长及通过比较不同阶段人的外貌特征,让宝宝体会时间的流逝在人身上留下的烙印。
    2蔽宝宝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
    应根据宝宝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为宝宝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并帮助宝宝按时间表上的内容有条不紊地完成,使宝宝养成作息规律的习惯。
    在与宝宝做游戏时,不妨增加按规定时间完成任务的游戏内容,让宝宝在玩中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如与宝宝比赛,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把玩具摆放得又快又准,这些均有利于养成宝宝在规定时间内,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的好习惯。
    3辈灰迁就和溺爱宝宝
    宝宝做事磨蹭拖拉、不珍惜时间,往往和对他们的娇惯和溺爱有很大的关系。如父母不忍心打断宝宝的睡眠,容易导致赖床宝宝的产生。
    对缺乏时间观念的宝宝,家
    长不妨采取后果自负的方法,如有的宝宝由于不按时起床而错过了吃饭时间、上园迟到或者被批评。一旦宝宝尝到耽误时间的后果,下次自然会从中吸取教训,这样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许多。
    no.3适应学校生活需要培养哪些品质?
    入学需要具备良好个性品质
    学龄前儿童对于即将开始的学校生活通常感到既兴奋又紧张。的确,一旦走进校园,他们面对的是不同于家庭或园的陌生环境。
    大多数的孩子入学时还没有良好的与人交往的能力或较稳定的情绪,形成这一切需要时间和训练。他们需要相关的个性品质,来适应学校生活。其中包括:
    自信——孩子自我感觉良好,相信自己能够成功。自信的孩子通常更愿意尝试新事物,并且在第一次尝试失败后再做努力。
    独立——孩子应该学会独立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有独立做事的强烈动机和基本能力。
    动力——要培养学习动力,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增强孩子的求知欲。
    好奇心——必须保持孩子天性中具有的好奇心,使他们能够从所有的学习机会中获得乐趣,鼓励孩子主动发问,切忌类似“怎么那么多问题” 的反感情绪的语言。
    毅力——让孩子学会做事善始善终,懂得凡是教师要求做的事情都应努力完成 。如:知道每天值日生所要做的事情;教师布置的作业必须完成;明确在每项活动中要求自己做的事情,并学会做完,不半途而废。
    合作——孩子一定要能够与他人相处,学会与人分享快乐和遵守公共秩序,主动帮助他人。
    no.4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势在必行
    让孩子富有意志力和自控力
    字习知识的过程并不都是生动有趣的,有许多“枯燥”而又必须掌握的知识。学校的活动也都有纪律约束,刚刚升入小学的孩子就会出现不适应,出现“缺乏自控”的行为,比如,上课做小动作、跟同桌“说话”、随意离开座位等。那么,怎么提高孩子的专注力、自控能力,让孩子富有意志力呢?
    每位都知道,小学从一年级开始,每节课的时间是40分钟。也就是说,孩子的注意力要在40分钟内作有意的、合理的分配。这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3岁孩子对有目的的活动的注意可持续3—5分钟,4岁孩子可持续10分钟,五六岁孩子可持续15-20分钟左右,其间,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正逐步发展起来。而学校又有许多
    时间,像自习、课间休息、课外活动等都要由孩子自己支配、安排。这就要求孩子要有很好的独立性、纪律性和时间观念,能调节驾驭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上课注意听讲、努力记住讲课内容并能回忆出来,不做小动作,按要求完成规定的任务等。因此,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根据学校的要求,培养他们的意志力和自控、专心的能力。
    首先,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一些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活动,如下棋、画画等,让孩子经过努力完成任务,锻炼他们注意的集中性和持久性,而不是强迫孩子。
    其次,家长要培养孩子从小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别人的交谈、门外的声响、做事过程中的障碍与困难等等,都会使孩子中断正在进行的事情。应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和障碍,排除外界干扰,并督促孩子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某项活动,使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千万不能在孩子投入做某件事时,用其他事情去干扰他,打断他的活动,分散他的注意。
    再次,要做孩子的榜样。
    生活与工作认真、严谨、专心致志。要知道,一个做事总是丢三拉四的是培养不出一个认真严谨的孩子的。
    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的坏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要求不当造成的。而对于坏习惯,家长千万不能心急和灰心,更不能轻易把它看成是多动症。应根据孩子注意力发展的特点施以得当的,给予更多的关心。有的孩子确实特别爱动,小动作不断,手眼协调能力特别差,严重影响学习和作业完成。对于这些孩子,应带他们到儿童心理 卫生部门作一些测查和咨询,听一听专家的意见。
    培养准小自我服务能力
    适龄儿童在进入小学以后,会感到与园的生活相比有着方方面面的不同。比如一个很明显的不同就是:在小学里,许多事情都要孩子自己照顾自己,比如:自己去厕所,口渴了自己去喝水,自觉做到饭前便后洗手,鞋带开了要自己系,下雨了要自己打伞,自己背书包,按课程表自己整理书包,天气热了知道脱衣服,天气冷了知道自己加衣服等等,这些事情小学是很少过问的,也不会去教孩子,都需要孩子在入学前就具有一定的自我服务的能力。
    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目标,一般指:培养幼儿会正确的穿衣、裤、鞋,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会保管自己的学习用品等等。在幼儿园里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游戏活动来强化的自理能力,比如整理小书包比赛、穿脱衣服比赛、对错问答游戏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自理意识和
    能力。
    孩子上了小学必须能自己管理自己,比如管理自己的学习用品,整理书包, 自己安排课间的时间 ( 喝水、入厕、游戏等 )。在培养这类自我管理的能力时,应注意及时配合园在家里进行培养和加强。比如,在家中为孩子创设一个可以供孩子自己管理的学习与生活的小天地,进行自我管理能力的训练,要多提供让孩子动手自我服务的机会,凡是孩子应该自己去做的事都让他自己去做,减少孩子对于家长的依赖,这时家长千万不要因溺爱而包办代替,我们还是常常看到挺大的孩子了,上学时从不自己背书包、书本都是家长给收拾、鞋带开了要坚持到家里让家长系,这些既反映了孩子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的缺乏,同时更反映出家长认识上的欠妥和偏差,应引起家长的重视。同时应记住,在培养孩子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的过程中要坚持使用正面引导和鼓励的方法,切忌用批评、挖苦和简单比较的方法。
    一年级的千万别陪读
    很多在孩子升入小学之后,都沦为“陪读”、“侍读”,而且对这种状况感到无可奈何,“孩子小,记不住作业”;“不看着她,她就不业!”
    孩子初上学在家做功课时,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帮助是必要的。但有的家长在孩子做作业时总是陪在旁边,一切准备工作由家长给做,有了困难家长马上予以解决,做作业时家长盯着,做完作业由检查、改错。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一种依赖心理 ,不陪就不读。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
    怎样从“陪读”的角色中解放出来,让孩子获得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呢?
    首先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孩子上学后,家庭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家庭学习环境的准备是一项重要内容。您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给孩子准备独立的学习小空间,可以是房间的一个角落或单独一个房间,有一张小书桌,一个小书柜即可,重在安静、整洁。
    为孩子选择好台灯:一般用光线柔和的白炽灯;15—25瓦 ,左侧取光,灯臂可调整,灯罩将灯泡全部遮蔽以免眩目,开关安全、方便。
    学具的准备:书包、文具盒 、直 尺、三角尺、削好的hb铅笔几支、圆头小剪刀一把、橡皮数块(没有图案的)。所有的文具只要实用就行,切忌玩具化、高档化。当然,以上几点只是物质上的准备,仅有这些还不够。孩子做作业时忌在家中看电视、打麻将或频繁地问
    这问那,而应该让孩子独立地完成作业。也应有意在一旁看书、看报,给孩子以潜移默化地影响。
    不要 “陪读”并不是说不要去关心、帮助孩子,家长的帮应首先体现在帮助孩子学会学习。例如,低年级的孩子学习粗心,往往不会检查作业。为了培养孩子学会检查,可根据孩子的学习内容出些题目自己做,让孩子当来改爸爸妈妈的错。这种做法不仅会引起孩子的兴趣,而且在批改卷子的过程中就自然培养起仔细检查作业的能力。
    另外,据有经验的说,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在小学低年级。所以,孩子入学后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拉;专心做作业,不磨蹭;作业本保持整洁,不乱涂、乱撕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大有益处。孩子入学后,作为还应多与联系,及时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给予有效帮助。
    巩固的生活自理行为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还要注意以后的巩固练习。要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使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
    1、在一日活动中训练的自理能力。
    (1)在生活活动中训练幼儿的自理行为。入厕、盥洗、加点无处不体现着幼儿生活自理的水平,我们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机,指导、监督的自理行为,使其形成习惯。如入厕后自觉整理好衣裤的习惯,餐前便后自觉正确洗手的习惯,点后正确漱口的习惯……
    (2)在区角活动中练习生活自理的技巧。活动区集娱乐、操作于一体,给提供了充分动手动脑的机会,我们要结合目标,的计划地投放材料,让在区角活动中掌握技巧、练习技巧、熟悉技巧。如在操作区有的投放系鞋带的方法;投放各种豆豆,让练习使用筷子的方法……
    (3)另外,早操、午睡、户外活动等都可以渗透生活自理的内容。
    2、激发幼儿的好胜心,竞争之中促自理。孩子活泼好动,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就可以激起他的好胜心,跃跃欲试。我们可以抓住幼儿这一特点,设计一些有趣的比赛活动,以竞争促发展,促进自理能力的提高。如举行“穿衣比赛”、“夹豆比赛”等。
    3、让幼儿由自我服务发展到为集体服务。如每天安排值日生,给幼儿摆餐具、发餐巾等,让幼儿不仅能生活自理,还会为集体服务、为他人服务,在培养自理能力的同时也塑造了优良的品质。
    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生活自理的内容存在
    于家庭之中,而有些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再干也不迟、什么事都包办代替,以至吃饭、大小便都有大人帮忙,甚至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自己能做的事情,回到家里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了“依赖”心理。这就需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家园同心,对进行一致性,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向家长宣传育儿方面的知识,转变家长的错误观念,让懂得在家里不要剥夺自己动手的权利。
    2、幼儿园要与加强联系,达成一致目标,共同要求幼儿,及时肯定的进步,并逐步提出新的要求。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结合家园同心,只有这样,培养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