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12 > > 详细内容

农村幼儿园开展科技教育的实验研究_乡村幼儿园教育

 

          撰稿人:程芳

                单  位:淅川县教体局园

           职  称:小教一级

                  2005.2.10

 

 

 

 

山区园开展科技的实验研究

摘 要:

由于受、资源的制约,在山区开展科技教育困难重重。为了克服困难,我们尝试利用山区随处可见、随手可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利用真实天然的环境,使科技教育化、明确化、系统化、生活化、自然化,带动山区素质全面发展,推动山区和经济的发展,已初步取得成效。

关键词:

 山区;科技

引 言:

科技教育是一门综合很强的教育应用学科,与人类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是培养求知、探索、思考、想象、操作、创新等意识能力的关键学科,对素质教育目的和主旨的落实有极强的奠基作用。但是淅川县地处山区,是国家级贫困县,教育发展极其不易,实施素质更是难上加难。

我们淅川县教体局幼儿园通过对教育现状的分析,决定以实施科技教育为突破口,克服一切困难和制约因素,利用山区随处可见、随手可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利用真实天然的环境,使科技教育化、明确化、系统化、生活化、自然化,带动山区素质全面发展,推动山区和经济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实验已经告一段落。在这段试验期间,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克服了重重困难,冲破了重重阻力,使得试验成效比较显著甚至比预期的效果要好得多。通过试验,不光、、等多方受益,并且明显对全县幼教事业起着带动作用。

主要内容:

 在实验中,我们利用周边自然环境,带幼儿参观桔子园,体验小麦播种,参观育苗,参观“天惠牛奶厂”工作情况,让幼儿亲身体验种植、收获等活动。在与自然界接触的过程中,我们着重训练孩子的各种感官,发展创造力、想象力,培养孩子的美感,养成活泼向上的精神。在活动中,体现以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通过活动,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在探索中求发现、求发展,继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促进

整体素质的提高。现已初步取得成效,具体表现在:

1、科技促进了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促使个性全面发展,人格更加完善。

科技教育内容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科技教育的过程更是幼儿良好道德情感、个性人格形成的主要推进器。在我们的科技活动中,每名幼儿从自己的发展水平出发,选择和决定方法,使每名幼儿都有所发现、获得成功。这既锻炼幼儿的独立自主性,又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在饲养小动物的过程中,幼儿养成了认真、负责、友好合作、团结互助等良好习惯;让幼儿参加喂养、清扫、物质准备等活动,使幼儿体会到了抚养、付出的艰辛;让幼儿观察蚕宝宝吐丝的情景,使幼儿在感受劳动成果的同时,学习了蚕宝宝无私奉献的精神;喂养小动物时,有时忘记添加食物小动物饿得大叫,有时由于喂养不当死了,使在内疚的同时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贵,萌发了热爱生命、关心生命的情感。通过一个来的科技,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激发了爱祖国、爱劳动、爱的情感,形成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良好的道德观念。

2、促进了智育的发展

(1)利用山区资源的科技实施后,我园幼儿一改以前的思维不敏捷、兴趣不高、爱好不多、求知欲不强、动手能力弱等现象,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在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发现有些活动是由于幼儿的兴趣产生的,如:一个雨后的早晨,孩子们花盆的夹缝里发现的蜗牛引起了孩子们的惊叹和兴趣,他们三五成群地观察、交流,急于了解更多的有关蜗牛的知识,于是就产生了有关蜗牛的一系列活动。现在,我园幼儿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对事物的关注时间长、注意力集中,90%由过去的不爱发问、得到答案

不追问转变为“打破砂锅问到底”,不满足“可能是这样的”回答,要求得到确切的回答,遇到疑难问题能自由争论、积极思考、主动求证,并乐于把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感受、体验用语言、绘画、塑造等手段表达出来,充分体现了思维的积极性。

(2)由于在活动中我们做到了“放手不放心、放心不放眼”,运用了游戏法、观察法、操作法、发现法、实验法等方法,激励幼儿积极动脑、动口、动手,所以目前,我园初步掌握了用事物客观存在的特点进行比较、分类、概括的技能;发展了口语表达和用其他方式表达(如绘画、表演等)的能力;观察、思考、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会了测量、实验、制作等简单操作;形成了用解决问题的习惯。如我园大班的一次活动中,拿来二根被染成蓝色的鸡毛问幼儿:“这两根是鸭毛吗?”一幼儿说:“我一看就知道不是鸭毛。”老师问为什么,幼儿说鸭毛长,这两根毛短。接着老师又拿来两根短的鸭毛,幼儿发现自己的理由不能说明问题,就又沉思起来。另一幼儿说:“这是鸡毛,因为鸭毛有油脂,它没有。”问:“你怎么知道鸭毛有油脂?”一建议打盆水,把它放到水里试验一下。于是,孩子们将蓝色的鸡毛放入水中,浸了一会儿拿出来,兴奋地说:“它变成一条线了,不是鸭毛是鸡毛。”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运用已有的经验,通过实践操作验证了自己的想法,运用科技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解决了问题。

(3)培养了的创新精神

社会要向前发展,需要的是有开拓精神、勇于创新的人才,这就需要幼儿园和从传授知识转变到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我园的科技活动是以游戏为主要方式,尽量以趣味性、生动性、可操作性吸引幼儿,给充分的自由猜测、独立验证的空间,对待

幼儿的提问不敷衍、不推辞,尽可能予以解答,不能回答的带领幼儿进行验证或查阅相关资料,时刻注意保护和培养幼儿的兴趣、求知欲和探索欲,引导和鼓励幼儿求异思维。目前,65%的由无主见、随声附和别人意见转变为能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取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创新的欲望得到初步开发和发展。

3、促进身体健康成长

自然界中的阳光、空气和水是促进幼儿身体健康的自然因素,山区环境更有许多锻炼身体的有利条件。例如:泥土、水、石块是我园幼儿常玩的“玩具”,能锻炼幼儿手的和臂部肌肉能力;随时都会遇到的爬山坡、走小道活动锻炼了幼儿的腿步肌力,发展了动作的协调性;冬季的打雪仗、滑雪是幼儿最喜爱的体育运动;每次户外参观、旅游和实地劳动体验后,饭量增加、午睡更香,身体健康茁壮成长。

4、培养了的审美能力

山区自然环境风景优美、景色天然,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最佳资源。我们的教育结果显示:利用这些资源对进行审美,可以使在活动中不仅学到知识、掌握技能,还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使他们真正领略美、感爱美、理解美,产生向往美、保护美、美的意识,审美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在短短的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果,与我们做的大量工作是分不开的。

首先,我们对教师、家长、幼儿分别做了座谈或问卷调查。在家访、座谈和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60%以上的认为科技教育就是让幼儿掌握与有关的知识:60%-70%的认为,孩子送到园,是

园的事,与家长无关;90%以上的认为,教育就应该在学校进行,教育内容就书本上,对大自然丰富生动的资源熟视无睹,对孩子的需要、渴求视而不见。因此,我们从更新观念,打破传统模式上入手。

1、更新观

为更新教师的教育观,提高教师的教育行为能力,我们采取了以下方法:一是定期开展培训学习,每周组织一次教研活动,结合过程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人人谈体会写心得,提高分析处理、调整教育行为的能力,逐步更新教师的教育理论;二是提倡“教学反思”和“反思教学”,要求教师既要学理论和方法,又要及时记录自己的教育行为和幼儿的学习态度,对自己的“教”的幼儿的“学”不断反思,使教学相长。通过反思,对的兴趣、需要、思维方式、学习状态、个性特点等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对将采取的下步教育行为更有把握。通过反思,也加强了的自我教育,逐步端正了教育态度,提高了教学水平,为实现科技“既是发展又是发展自身”的理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在实施科技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家长和教师更新观念。如:我们聘请本地的农、副公司、开发公司的经理、工农业技术人员作为我园的科技顾问,为家长和教师介绍什么是科技教育及几年来无县运用科技种植、科技饲养等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体验到科技教育的重要性;组织、参观本县的自然风光、耕地菜地、工业园区、大棚科技、高效农业示范园、中药种植基地、养殖厂、垃圾场等,使他们支持和参与科技的积极性。一年来,在我们的努力下,我园和的科技观念、思想认识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3、更新

、家长对幼儿的看法。长期以来,农村幼教一直重复“我说你听,我教你学,我讲你做,我扶你走”的老路,主客体位置总是有意无意被颠倒。在我园半年来的科技教育实践中,我们采取种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教师扭转更新观念,使他们逐步认识到了幼儿不是教育的奴隶。在科技教育活动中,已初步做到了“六大解放”,形成了“为主,教师为辅”、“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活动在前,讨论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的科技活动新局面,的角色转变为教育的指导者、推动者、合作者、传递者,“师生互动”的双向教育关系转变为“师与生、生与生、生与生互动”的全方位立体式关系, 


幼儿学习的过程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

另外,以前由于认识不到幼儿的主体地位,再加上教育的盲目性,幼儿在束缚、管制之下变得行为萎缩、思想僵化、求知欲不强、呆板沉闷、创造力、想象力不丰富。如今,我园科技教育开放性的动态教学,使幼儿从传统教育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幼儿逐步做到了放任自己的思想、张扬自己的个性,自由地选择活动的内容、方法和伙伴;做到了充分展示自我,自由想象、自由操作、自由创造;做到了自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尝试探索、研究;真正成为主导过程的独立、自主、自由的人。

其次,良好的环境能激发幼儿内在的创造冲动和活动欲望,促使幼儿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得到发展。因此,在科技活动中,必须为

创设良好的科技活动环境。环境的创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环境是农村园实施科技的优势所在

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园’这一名词的意思是一个花园,让孩子在里面自由活动,随意游玩,吸收新鲜空气,享受天然美景,不是让孩子聚集在一间教室里。到了野外的地方,可以随意施教,看见什么就教什么,像这样的户外的教学比起教室内的生活来,不知要强多少倍。”自然是最吸引幼儿的神秘乐园,是幼儿最乐于亲近、玩耍的地方。在山区,大自然无所不在、触手可及,幼儿的新奇感能得到充分满足和调动,自由感能得到尽情释放,种种有趣、新鲜的事物最能使幼儿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最佳场所。因此,科技教育这一与人生活、劳动结合紧密的教育学科,更应该充分利用自然进行。

2、心理环境是进行启蒙的重要前提

进行探索活动时,只有为幼儿提供一个使他们感到无压力、安全的、可信任的、自由的环境,才能无拘束地提出问题,大胆表达自己的需要和观点,大胆尝试,这就说明了心理环境的重要性。在过程中,教师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精神风貌、言谈举止、衣着打扮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要热爱幼儿、尊重幼儿,把他作为一个有需要、有尊严、有思想、独立自主的、不断变化发展的人来看待。对幼儿要和蔼可亲,以保护和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为主要目标,要解放他们的头、脑、口、手、脚,不要提出过高打求或太多的禁令。同时,应注意给充分操作探索的时间,不要随意打扰、中断他们的思维,不要急于直接告诉答案,要把握好帮助的时机、方法和程度,适时给予提示、引导。如:在我园的一次外出

活动中,看到路边的红薯叶,幼儿不知是什么就问,教师知道答案却不回答,让幼儿自己判断,幼儿上部分说是豆角叶,一部分说是红薯顺争论起来,最后从旁边找来豆角叶,让幼儿比较、观察,最终幼儿确认是红薯叶。这种“先放手再引导”的方法,为幼儿创设了自由的心理环境,充分调动了的学习积极性。

3、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和幼儿园的环境。家庭中的电灯、玩具以及电视、电话都能对幼儿产生影响,利用电视、音像、图书等科技传媒对进行科技,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在我园,在活动室内设立了“动物角”、“科学角”、“自然角”、“实验角”。在动物角饲养了兔子、金鱼、小乌龟等动物,让幼儿经常观察,从而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知道了金鱼睡觉为什么不闭上眼睛,乌龟冬天不吃东西为什么不会饿死等知识。在角,备有放大镜、铁片、磁铁、塑料棒、木棒等用具,供幼儿随时观察和摆弄,利于他们随意进行小制作、小实验。自然角里,我们根据不同的季节,结合山区的自然环境,确定主题、准备材料,让幼儿在自然角了解自然。如春季举行了花展、插柳枝,饲养春蚕、小蝌蚪;夏季开展了小果品尝会;秋季开展了“小落叶找妈妈”、“有趣的落叶”等活动。在实验角里,让孩子们玩“会变的颜色”、“奇怪的光”等游戏。在大一班的墙上有一个“小小气象站”,在这里用文字、图画和数字记录着每日的天气情况。他们不仅学会了从手机上、报纸上、广播里了解天气情况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还在观察中发现了各种有趣的问题。如:“风从哪里来?”“天上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有的时候天气冷有的时候天气热?”等。到了月末,看着自己的记录,孩子们又有了新的发现:“看,这个月晴天有14天,阴天有16天。”

的身上蕴藏着无穷的潜能和力量,他们具有丰富的想像力、表现力和分析、观察等能力。若

注重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环境,并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来刺激幼儿主动学习时,环境就能成为一把开启幼儿潜能的金钥匙,使的才能行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最后,为保证科技之轮畅通无阻,必须找到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以此来做导航。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实践、验证、再实践、再验证的反复的过程,遵循以下原则,组织了不同形式的参观、劳动、游玩、种植、栽培、饲养、防治、游戏、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对进行了初步的启蒙。

1、生活化原则

幼儿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的认识是与具体状况结为一体的,这种认知特点,决定了对幼儿实施科技教育必须坚持生活化原则,即通过一些幼儿看得见、摸得着、能直接感知的材料进行教育。那么,教育者如何去挖掘这方面的教育资源呢?关键是要做有心人。不能奉行“拿来主义”,照搬照抄现成教材教参,或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选材,不考虑内容是否符合幼儿的实际生活体验,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我们认为,凡是幼儿能见到,可触摸、易理解的东西,都可作为幼儿学习的内容。如天生喜欢动物,无论是飞鸟、游鱼,还是地上爬的动物,都是他们感兴趣的。者应利用幼儿的这一兴趣特征,向讲解科技方面的知识,让他们初步体会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环境对的重要性,掌握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

2、自然化原则

幼儿有天生的亲近自然、乐于在自然中玩耍的欲望,因此,在科技教育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自然进行教育,利用“新鲜的空气”、“青青的竹林”、“宝贵的土壤”、“珍贵的淡水”、“蚯蚓”、“蜗牛”等自然环境中的内容,让

直接到自然界中去观察、探索、寻找答案;带领幼儿参与成人的种植、收获等活动,如春天组织幼儿参观农民播种、育苗,夏天让幼儿参与除草,秋天让幼儿和成人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在自然环境中对进行,是锻炼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创造力、想象力最好的方法。

3、本土化原则

本地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利用身边的、幼儿熟悉的事物作为幼儿学习的内容更易于幼儿接受。例如,随处可见的小石子,石块是幼儿最好的玩具,可以作为幼儿的教具,更可以成为幼儿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导火索;四季分明的季节特征为幼儿提供了了解季节变化的真实环境。我且的工业园区、高效农业示范园、特色农业种植基地、渔业养殖、中草药种植加工等县域特色产业,随处可见的耕地菜地、农田水利、山水奇石等都是进行幼儿科技教育的活教材,总之,只要用心发现、合理利用,科技素材无处不在。

4、实践性原则

直接咸知在幼儿的认知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幼儿直接看到,触摸到的实物和亲身体验的活动,记忆最牢固、最清楚,理解更全面。根据的这一心理年龄特片,在科技活动中,我们改变过去“教师讲幼儿听,做看”的教学方法,让

幼儿亲身参与科技劳动,自己动手进行科技实验和制作,获得真空的科技感受和劳动体验,直接获得科技知识。如:在我园开展的《小麦播种》活动中,幼儿在小麦地里,观看了牛犁地法和农业机械化翻地法,并在当地农民指导下,自己参与挑选麦种、丢籽等活动,兴趣高涨,掌握了播种的方法和相关农业知识,对农业机械化原理深刻、记忆牢固,关产生了发明其它农业机械帮助人们生产生活的愿望。

5、随机性原则

在我无的科技活动中,我们结合本地四季分明的季节特点,结合各季节不同的农业、种植业、中药村、动物、植物等对幼儿进行教育,让幼儿了解自然作物在每个季节的生长特点、生活习性等。同时,我们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及进抓住教育机会,随时随地对幼儿进行科技启蒙和引导。如中五班在园子里活动时,幼儿看到一条蚯蚓,争先恐后的叫着“蛇、蛇”并用脚踩着,教师看见后问“这么小,是蛇吗?”,幼儿也意识到这一点都不说话了,便抓住这一教育机会,教幼儿认识了蛇和蚯蚓的特征、生活习性、作用,并对进行了不应该踩蚯蚓的思想,这一节生动的常识课幼儿记忆深刻,后来再遇到其他有益的动物,都能予以帮助,倍加爱护。

6、家园结合原则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但对于科技教育来说,社会、家庭、自然才是最重要的场所,特别是家庭教育以其“生活中教”的鲜明特点,在幼儿科技教育中具有极大的优势。因此,我们高度重视与家长的沟通,通过家长座谈会、家长培训班、家园联系册、家教园地、家园联欢、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向家长汇报展示我园科技教育的阶段性成果,使从幼儿的变化中体验到园实施科技教育的作用。同时,我们发动为科技收集、

提供各种材料,和幼儿一起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各种各样有趣的玩具和装饰品;提倡家长多带孩子在大自然中玩耍;要求陪孩子一起看“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电视科教片。实践证明,家园优势互补,协同教育,是科技教育的最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