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12 > > 详细内容

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交响曲》和李德伦_奥尔夫

 中国当代著名指挥家李德伦(1917-),早年曾赴前苏联深造。当时,中国与前苏联的关系还十分密切。

 1953年,前苏联著名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去世了,就在同一年,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也与世长辞。李德伦就在这一年来到前苏联,并有幸欣赏到了另一位前苏联著名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在这一年的新作《第十交响曲》(op.93)。 过后,有一位前苏联教师曾向李德伦询问欣赏这部作品后的感受,李德伦当时疑惑地说:“怎么如此沉重呢?”那位只以苦笑作答。

 青年时代的李德伦,正沉浸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喜悦之中。他显然跟那个时代的所有中国人一样,认为苏联“老大哥”是中国的榜样,世界上不会再有哪个国家比苏联更先进、更发达、更富足、更自由。在这种心境之下,他是根本无法理解肖斯塔科维奇的那种“沉重”的。

 直到1976年,风云变幻的中国经历了“三巨头”逝世、“四人帮”垮台以及唐山大地震的冲击。李德伦此时再度欣赏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交响曲》,似乎一下子明白了许多。

 音乐的确是没有国界的。两个国家处于不同的时代,使李德伦暂时无法听懂肖斯塔科维奇那略显晦涩的音乐语言;而两个国家相似的命运,又最终使这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家有了心灵上的沟通。

 1992年,已经七十五岁高龄的指挥家李德伦依然矍铄。他来到清华大学,义务普及古典欣赏知识,其间向们讲述了这一典故,并亲自指挥演出了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