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活动《拇指贝贝》_幼儿园托班教案
主题活动《拇指贝贝》
(2005、11)
一、主题的产生:
在前一个阶段中,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了《两只小手》的主题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对他们两只小手上的十个手指发生了兴趣,尤其是大拇指,因此我们决定顺应孩子的兴趣,进行《拇指贝贝》的主题活动。
二、主题目标:
知道自己的名字,学着做手指谣的动作。
三、主要活动
表:
主题活动《拇指贝贝》
名称
活动内容
活动形式
重点领域
拇
指
贝
贝
活动一:
游戏《我叫┅┅》
游戏:全班
自由活动:分组指导
语言、艺术
角色、运动
活动二:
游戏《宝宝不见了》
游戏:全班
自由活动:分组指导
语言、艺术
角色、运动
活动三:
体育活动《宝宝不见了》
体育游戏:全班
自由活动:分组指导
语言、艺术
角色、运动
活动四:
儿歌《大拇指》
语言活动:全班
自由活动:分组指导
语言、艺术
角色、运动
活动五:
歌曲《大拇指,你在哪里?》
活动:全班
游戏:分组、个别
语言、艺术、运动
活动六:
儿歌《两个老老头》
语言活动:全班
自由活动:分组指导
语言、艺术
角色、运动
活动七:
游戏《小钩子》
体育游戏:全班
自由活动:分组指导
语言、艺术
角色、运动
四、活动记录:
活动前,我给自己的大拇指画上了有趣的脸谱 。
活动开始后,我竖起我的大拇指,一边让他做“弯腰”、“摇晃”的动作,一边对大家说:“咳,大家好!我是大拇指!小朋友好!”孩子们一见都非常开心,也纷纷效仿我的动作,竖起大拇指,“弯弯腰”、“点点头”的动起来了。
见此情景,我一边给孩子们的大拇指上画上脸谱,一边让孩子的大拇指和我的大拇指“碰碰头”,然后让他们和旁边的小朋友一起玩。大家玩得非常
高兴。
反思:
在手指上画脸谱是孩子们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所以他们见我大拇指上的脸谱非常开心,也模仿我的样子,做起了手指游戏,我也正是利用了孩子喜欢模仿的特点,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让孩子们体验着大家一起做游戏的乐趣。
延伸活动:《戴“帽子”》
这天,大班的给我们送来了一包“妙脆角”(一种膨化小零食)。我打开来准备给孩子们吃的时候,发现这种小零食做得像一顶顶三角形的“小帽子”,于是我灵机一动,拿出一个对大家说:“这个东西真有趣,像什么?三角形的小帽子。小帽子,小帽子,给我的指宝宝戴一戴。”
说完,我把“小帽子”套在大拇指上,一边套一边说:“哎呀呀,太小了,大大的脑袋套不下。”接着我又把“小帽子”套在食指上,一边套一边说:“哎呀呀,太小了,尖尖的脑袋套不下。”然后,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把“小帽子”套在中指和无名指上说:“哎呀呀,太小了,扁扁的脑袋套不下。”“哎呀呀,太小了,圆圆的脑袋套不下。”当套到小指时,“小帽子”一下子套上去了,于是我高兴得说:“套上了,套上了,这是我的小帽子。点点头,弯弯腰,小指小指戴帽子。”这时孩子们早已忍耐不住了,大声说:“我也要!我也要!”我说:“那好,伸出你的小手指,我来给它戴帽子。”
于是,我逐一给孩子们的小手指戴上“帽子”,一边套一边让孩子们跟着我说:“点点头,弯弯腰,小指小指戴帽子。”孩子们开心的向同伴动着自己戴着“帽子”的小手指。
反思:
本阶段我们的主题活动是《两只小手》,孩子们对于自己的手还有比较感性的认识,相反对手指的概念就差多了,但他们愿意模仿成人的动作,例如:竖竖大拇指、做做“
在随机的游戏中,我创设了一定的情节,将每个手指拟人化的变成一个人,然后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戴帽子”,来给五个手指“戴帽子”。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要求学说手指的名称,而是在游戏的过程中只强调了“小指”这个名字,或许孩子们不一定能正确说出“小指”的名字,但对“小指”已有了感性的认识,当我再提起“小指”时,他们一定不会伸错手指的。
宝宝,宝宝,我的大拇指是宝宝。
宝宝不见喽!
宝宝又出来喽!
我们一起玩吧!
反思:
我们都知道,“躲藏”一直是小年龄孩子非常喜欢的游戏活动,从身体的躲藏到物品的躲藏都是孩子们很热衷的。我利用孩子们这一特点,设计了躲藏大拇指的游戏——《“宝宝”不见了》,果真受到了他们的喜爱。他们一遍又一遍的玩着,尤其是当他们把躲藏起来的大拇指变出来的时候,他们每次都会开心得大笑起来,乐此不疲,让我也忍俊不禁。
活动六:儿歌《两个老老头》
情景一:
请宝宝用大拇子变戏法,宝宝很开心,他们用自己的大拇子变出了许多可爱的东西。乐乐的大拇子变成了可爱的小鸟;东东的大拇子变成了望远镜;………君君走到我跟前边做边说:“我的大拇子一个是爸爸,一个是妈妈在点点头”,“君君真聪明”我肯定了她的话并在全班的小朋友面前表扬了她,大家都伸出大拇子子点点头,(这时我在自己的大拇子上画上老爷爷,)我用惊奇地口吻说“是谁呀”,宝宝说:“这是老爷爷”,“是呀”我就学着宝宝的样子一边念儿歌一边做动作,宝宝特别感兴趣,于是,我给每个宝宝的大拇子上画上了老爷爷,他们边做动作边念儿歌,一会儿就把儿歌学会了。
情景二:
今天是复习儿歌“两个小老头”,事先我为每个宝宝准备了手指偶,手指偶上面画上老爷爷,宝宝带上手指偶很开心,也特别兴奋。我想这次活动一定很理想,可是宝宝带上指偶后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玩指偶的上面,(只有几个宝宝跟着一起复习儿歌)我很生气的收掉了他们手上的指偶,宝宝这时注意力才集中起来,才开始跟着我一起
复习儿歌。
反思:
两节活动很形象的给孩子创设了外界环境,可是效果就不同。这是因为孩子的年龄小,尤其是托班的孩子,他们的注意力是不随意的、短暂的,他们喜欢摆弄物品,常常被这些好玩的玩具所吸引。给他们准备的纸偶——老爷爷,很有趣,孩子特别的喜欢,所以他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玩纸偶上,通过两节活动,给我一个启示:教学活动除了给孩子提供有趣的环境和表达表现外,还应该考虑孩子的本身的年龄特点,这样孩子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主题后反思:
在《拇指贝贝》这个主题活动中,我们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手指变成“宝宝”、“老老头”,又用形象化的手法将手指变成了“小鸟”、“望远镜”、“小钩子”等,而这些东西又都是孩子能够接触到的,使得他们在游戏活动中更有兴趣也更愿意和一起玩手指游戏了。从中也让我们更了解了对于小年龄的孩子来说:形象、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孩子和你的距离会越来越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