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考化学复习建议_化学文集
一、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把握课程内容的目标要求。
《全日制义务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内容是每一个接受义务教育的都要学习的内容。《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化学学习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不仅是的依据,也是评价学生学习的依据,是考试命题的依据。为此,在复习时,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和体会《课程标准》关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及涵义,尤其是要把握“内容标准”中课程内容的学习目标要求,这是搞好复习的前提。做到这一点,可以避免复习的盲目性。
二、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关注热点。
“重视基础、关注探究、联系实际、促进发展”是新课程实施后初中毕业考试命题的基本思路。《今年锦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工作通知》中指出:命题“注重考查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在生产和生活等具体情景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继续学习的潜能”。根据这一要求,在依据《课程标准》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要把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方法和价值观,以及对化学、社会和技术相互关系的理解,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等作为重点。具体的重点内容是:身边的化学物质如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的组成和净化、溶液、饱和溶液和溶解度、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常见金属(或金属材料)的主要性质(性能)和用途、常见的酸、碱、盐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溶液的酸碱性和ph、常见有机物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等;物质构成的奥秘如物质的组成和分类、构成物质的微粒、化学元素、物质组成的表示及简单计算等。物质的化学变化如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金属活动性顺序、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等;化学与社会发展如燃料燃烧的条件与应用、常见化学燃料的主要成分及特点、使用燃料(能源)与环境的关系、能源和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常见化学合成材料及应用、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常见有损人体健康的物质、常见环境污染(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的污染源、危害及治理、化学物质的合理使用等;科学探究的复习应着重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收集、处理、运用的能力,分析化学现象、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等。要注意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注意联系生活、生产和社会实际。关注热点,既要关注考试的热点内容,如“物质微粒性”的观点、“物质多样性”的观点、“物质变化”的观点、“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的观点、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重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气体的制法等重点内容。又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能源、资源、环境、材料、健康等。
三、复习要注重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在毕业考试也是必须要体现的。具体表现是试题的灵活性和开放程度比以往增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注重从运用的角度考查,通过具体情景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而不仅仅是考查知识的简单记忆,把能力考查放到了重要的地位。因此,复习时不应背知识、背题,而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运用,通过运用培养能力。对初中学生的能力要求主要是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初步的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诸能力中,思维能力是基础,探究能力则是建立在其他诸能力综合的基础之上。观察能力的训练既包括对化学实验的观察,也包括对图、表等的观察,又包括从化学的角度对日常生活、生产和社会现象的观察。自学能力主要通过自学课程内容,归纳、、整理课程内容,读题、分析题意等培养。实验是化学的学科特点,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载体。对实验能力的要求,除了要掌握必要基本实验技能,要突出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训练,要会发现并提出问题,做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会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装置、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填写实验报告等。科学探究除了实验探究,还包括资料探究、调查探究等,这当然都离不开收集、处理、运用信息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要重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注意培养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概括、重组及形成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四、复习要密切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密切联系实际,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综合考查学生的素质,这是新课程下考试命题的基本策略。复习时要注意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密切联系生活、生产和社会实际,一方面要注意观察周围世界中哪些现象和事实与你所学的化学知识关系密切,哪些现象和问题可以用你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解决,再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分析、理解和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中。另一方面在具体内容的复习中,注意思考该内容与生活、生产和社会实际有什么联系,如何联系(有些内容本身就是生活或生产实际),要更多地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的情景中,从中体会和感悟化学知识的价值,提高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关于具体内容的复习要求。
依据《课程标准》和锦州市今年初中学业考试《理化考试说明·化学部分》,对有关内容的复习提出如下建议。(一)科学探究。1.知道常用化学实验仪器的主要用途、使用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2.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3.能根据某些简单实验的实验目的,选择药品和仪器,并能进行安全操作。4.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5.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6.初步学会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7.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并能根据制取气体的原理,选择实验装置或仪器,包括对常见的制气方法和实验装置能做出简单的评价等。8.能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结论。9.能在所设具体情景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想或假设。在猜想的基础上,制定,提出实施方案,推测可能出现的现象。具有控制实验条件意识。能顺利完成实验操作。能对所获事实与证据进行加工处理,得出正确结论。能比较明确地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10.具有对具体的实验过程进行评价的能力,并能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11.能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简单分类。12.初步学会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二)身边的化学物质。1.能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主要成分气体的体积分数,了解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2.知道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3.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4.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5.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纯水与天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了解用肥皂水区别硬水和软水的方法和现象,了解能使硬水转化为软水的常用方法。6.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7.认识溶解现象(包括溶质、溶剂、溶液概念,某些物质溶解过程的热现象,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等)。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知道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8.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的条件。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与溶液成分变化的关系。9.能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温度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比较溶解度大小、确定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方法等。10.了解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11.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12.了解结晶现象,并知道结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能根据溶解度曲线(或溶解度数据)判断哪些物质适合用蒸发的方法结晶,哪些物质适合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结晶。13.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1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15.了解金属的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6.知道常见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知道金属锈蚀的原理,了解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办法。17.知道一些常见金属(铁、铝等)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了解氢气、碳、一氧化碳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原理及相关的实验。18.了解常见金属的特征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19.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20.知道常见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及酸碱的腐蚀性(关于酸和碱的性质,在知道常见酸和碱的性质的基础上,要求了解酸的通性和碱的通性,并能运用酸的通性和碱的通性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和现象)。21.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碱溶液。22.知道溶液酸碱性与ph大小的关系。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23.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24.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关于盐的性质和用途,在重点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生活盐的性质和它们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基础上,还要了解碳酸盐都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特性,了解盐酸、盐酸盐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特性,了解稀硫酸、硫酸盐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的特性)。25.知道化肥的种类主要有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料,并能根据化肥的成分判断属于哪类化肥。知道一些常见化肥的名称。知道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会鉴别铵态氮肥。26.了解常见的酸、碱、盐的溶解性,会使用酸碱盐溶解性表。对几种常见盐和碱及其水溶液的颜色也应有所了解。27.了解甲烷、乙醇的可燃性及应用,了解乙酸的酸性。(三)物质构成的奥秘。1.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2.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3.认识物质的多样性。4.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5.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微粒结构示意图,指出是原子还是离子、是阳离子还是阴离子、电子数和质子数各是多少、是否稳定结构等。6.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7.知道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8.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9.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点。10.记住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11.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12.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四)物质的化学变化。1.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3.认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4.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观点。5.初步认识几种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并能解释和说明有关的化学问题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6.能用常见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内容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和说明有关的化学问题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7.了解人们如何利用化学反应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8.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9.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五)化学与社会发展。1.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2.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3.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形成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4.知道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了解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5.知道石油是由沸点不同的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了解石油液化气、汽油和煤油等都是石油加工的产物。6.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知道人类目前使用的一些能源,知道几种常见的新能源。7.知道常见的高分子材料,知道常见的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及其应用。能用简单的方法区别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8.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知道“白色污染”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9.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碘)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10.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糖、淀粉、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知道常见食物中所富含的主要营养素。11.知道某些物质(如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等)有损人体健康,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12.认识“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处理的必要性以及处理的一般原则。13.了解典型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14.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15.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