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材教”比“教教材”好_语文文集
湖北省竹山县大庙乡中心学校 陈尚新 陈文
[情境说明]
传统的阅读,往往只注重“教教材”。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教学理念已正在渐渐融入我们的教学之中,一味的“教教材”是该“下课了”。几年来,我在教教材的基础上,更多的注重 “用教材教”。例如,我在教《挑山工》(人教版小语第九册)一文时,课前,我放手让收集有关“泰山”的图片,查阅有关“泰山”的资料,或回忆看过的有关“泰山”的影视片,或请、家长介绍介绍泰山。课始,我先让学生交流自己所收集的资料。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指导学生学会梳理,并及时推荐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中心教学内容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案例]《挑山工》教学片断
师:上篇课文,我们一起领略了湖南张家界的迷人风光,品味了文中生动优美的绝句。文中说:“湖南的张家界,地貌奇特,有着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大家听说过泰山吗?说给大家听听:
生1:泰山在山东省东部,有“五岳之长”的美名。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1:我从《现代汉语词典》中查到的,《中国地图》上也看的出来!
师:谁能告诉大家,我国有哪“五岳”?
生(众):(面面相嘘,摇头)
师:会读书的学生一定会在课后查出来。好,我们接着交流。
生2:泰山很高,山路也很陡,至今未通公路。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2:我从课文中读出来的!
师:(微笑点头)真不错!
生3:泰山的景色很美,山青水秀,古代建筑物也很多。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3:我这儿有一张剪报,大家看!
(生3举起剪报,大家伸长脖子,边看边称赞。)
生3:在泰山上能看到很多景观!
师:告诉大家,能看到哪些景观?
生3:我爷爷告诉我,在泰山上能看到“旭日东升、晚霞夕照、云海玉盘、黄河玉带”这四道景观。
生4:泰山自古游客都很多,课外书上写道,晚唐大诗人杜甫也游过泰山,并留下了美丽的诗句。
师:(惊奇地)告诉大家!
生4:(大声背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伸出大姆指)了不起!
(教室内自发响起掌声)
……
师:刚才的交流,我知道了大家是怎么收集资料的;刚才的交流,我也看到了大家是怎么倾听别人发言的,我还发现了不少同学在做笔记呢!是的,泰山凭着它那优美的山势、凭着它寻山青水秀的风光、凭着它那奇特的古代建筑,时刻都在吸引着中外游客。是的,因为泰山山高路陡同,未能通公路,所以,建设泰山的一切材料和游客们的消费品,都要靠挑挑儿的人,一挑一挑的从泰山脚下往山上挑,这些步步踩实、勇往直前的挑挑儿的人,就叫挑山工(并板书)。
[反思]
如果一味的“教教材”,本课教学的导课,要么检查字词、检查朗读,要么看幻灯片、听录音,或教师提问等,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用教材教”。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体和主导的关系充分体现。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用教材教”的好处是:一、比较充分地开发了课程资源,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的能力。学生通过搜集、交流、整理、互补信息,获取了比较广泛的知识,这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理念。二、“用教材教”,在学生交流时,能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能力,克服了只吸收、不吸取的习惯,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会梳理的能力。三、“用教材教”既注重了工具性,又注重了人文性,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新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原则。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变一味的 “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点评]
“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本教例中,教师是综合性地学习课程资源的引导者,改变了“课堂为中心,课文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行为,引导学生对综合性学习资源进行了直接开发,并在交流信息中互补,在注意倾听中学会梳理,学生既获取了知识,以培养了能力,执教者变一味的 “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值得借鉴和学习。因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评析:朱兴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