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活动案例:吹泡泡_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
文学欣赏:吹泡泡
活动目标:
1、 欣赏诗歌,感受体验诗歌的意境美。
2、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来朗诵诗歌。
2、乐意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仿编诗歌。
活动准备:
1、表现诗歌意境的大幅图片、字卡、配乐散文录音和背景。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
引导语:你看到了什么?请你用好听的话来说一说。(引导观察图片)
实录:一:我看见了小朋友在吹泡泡。
二:我看见了星星、月亮、还有小音符。
三:甜甜的葡萄。
四:我看见了树、苹果、小草、还有露珠。
…………
评析:幼儿能讲出图中的各种事物,但描述性的词汇不多,这时我犯了一个常见的错误,急于进行下一环节的内容,应该适当地加以引导,让充分地进行讲述,使用更丰富的词汇。
(二)完整欣赏诗歌,感受体验诗歌的美。
引导语:这幅画中还藏着一首好听的诗歌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提问:1、你听到了什么泡泡?是谁吹出来的?(根据回答出示相应图文并茂的字卡如:星星、月亮、露珠、小草……)
2、我吹的泡泡是什么呢?
3、为什么星星是月亮吹出的泡泡?为什么露珠是小草吹出的泡泡?(帮助理解诗歌比喻、拟人的手法)
实录:一:月亮就好像是 一个小朋友,他在天上吹着泡泡,吹出了满天的星星。
二:露珠是下的雨,雨下在小草上。
三:露珠是圆圆的,向吹出的泡泡一样。
四:苹果是圆圆的,也像泡泡一样。
五:苹果是先开花后结果的。
六:苹果是春天开花的,花掉了以后哪个地方就长出苹果来了。
七:葡萄是圆圆的,像泡泡一样。
八:葡萄一串串的,像很多泡泡连在一起。
九:葡萄是结在藤上面的。
评析:星星、月亮、露珠、小草、苹果、花儿、葡萄、藤儿这些都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幼儿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对它们的特性也基本了解,因此在分析散文为什么要这样写这四句话时,的回答丰富而且到位,证明他们已经感受到文学作品的意境,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对作品的理解。
(三)学习诗歌,并帮助归纳自己的学习策略。
引导语:这么美的诗歌你们想来学学吗?
1、 看图示学习诗歌。
2、 讨论:这诗歌真美,我们用什么样的声音来读呢?
实录:一:用美的声音。
二:要读得轻轻的。
三:要用温柔的声音来念。
3、 跟着背景边朗诵诗歌边表演动作。
实录:在音乐的伴奏下,幼儿都投入地朗诵地诗歌,你看陈蕊绘声绘色,一双眼睛忽闪忽闪,好象看到了诗歌中的景色。再看陆皙丹边念边舞,完全投入到了诗歌中。再看平时对活动不够认真的李炜烨,此时小眼睛牢牢地盯着图片,也在认真地朗诵着。在声中,朗诵的声音轻柔又优美,有的轻轻摆动身体、有的做着动作、有的摇头晃脑,一幅美丽的画面。
4、 师:小朋友今天学的都很快,是什么帮助你这么快就记住了诗歌的内容呢?(帮助归纳出图示、字卡提示、动作提示等方法)
实录:一:我看了这幅图,就会读了。
二:旁边有字,看到字,就知道怎么念了。
三:刚才录音中也有人在念,我是跟着她念的。
师:刚才我还看到有的小朋友在做好看的动作,我把动作做出来,会怎样呢?
四:做了动作,我就想起是怎么念的。
师:看看我的嘴巴(示范口型),你们知道我在说什么吗?
齐:知道,星星是月亮吹出的泡泡。
五:看的嘴就知道怎么念诗歌了。
师:对,口型也可以提示我们。
(四)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仿编诗歌
引导语:你发现我们的身边什么也会吹泡泡,它吹出的泡泡又是什么?
1、讨论
2、边创编边用图示记录。
3、请个别到集体前讲述。
实录:幼儿一:雨滴是乌云吹出的泡泡。:我发现。
二:树叶是大树吹出的泡泡。我发现乒乓球是乒乓板吹出的泡泡。
三:是录音机吹出的泡泡。我发现。
四:衣服是抽屉吹出的泡泡。我发现
评析:幼儿的想象十分丰富,基本上能选择有相互关系的两个事物进行创编,很自然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编出的诗句很有童趣。但后来听课向我提议:在幼儿选择的两个事物中必须有一样是圆圆的,诗歌中的露珠、苹果、葡萄都是类似于泡泡的形状,连空中的星星远看也是这样的,这样才更加贴切,更符合诗歌的意境。我觉得有道理,就采纳了这个建议,在延伸活动中,创编出的诗句更好了:皮球是气筒吹出的泡泡。西瓜是藤儿吹出的泡泡。汽球是小朋友吹出的泡泡。地球是宇宙吹出的泡泡……
附诗歌及图片: 吹泡泡
星星是月亮吹出的泡泡,露珠是小草吹出的泡泡,
苹果是花儿吹出的泡泡,葡萄是滕儿吹出的泡泡,
吹呀吹,吹泡泡,我吹得泡泡是一首首歌谣,
吹呀吹,吹泡泡,我吹得泡泡是一串串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