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10 > > 详细内容

纲要比较及课程实施_园长经验

 课程实施

  黄琼

一、课程实施的关键价值:

(一)课程实施的过程,是一次园本课程构建的过程

(二)课程实施的过程,是一个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的过程(希望转变观念,提高的专业化水平,向专业化理念、水平转变)

(二)   课程实施的过程,是一个塑造21世纪一代新人的过程(课程改革最终目的是改善自身的生存方式。)

二、课程实施的比较:最大的一致性是以发展为本。

国家的《纲要》与上海的《纲要》、《指南》在“组织实施“部分的比较

国家《纲要》指向具体的东西,上海则把以上内容分别论述

在“组织实施”中共同强调的方面

表达方式

国家《纲要》

上海《纲要》《指南》

1、关注每一个儿童的发展。

要为每个,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要关注智能超常与发展障碍儿童的特殊要求,并与家庭密切配合,满足每一个不同的发展需要。

2、强调目标要切合发展的实际。

目标要以“规程”“纲要”所提出的各领域目标为指导,结合本班发展水平、经验、需要确定。

注重发挥目标导向作用,增强目标意识,要确立过程意识,针对发展变化、个体差异,有效实现目标。

3、强调内容要尊重的经验与发展需要。

内容选择既要适合,又要

有一定的挑战。

要贴近儿童的实际,要充分考虑到身心发展的特点。

4、强调组织形式和方法的多样性。

根据要求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运用。

合理用集体、小组、个别等形式,方法恰当,灵活多样。

5、重视环境在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资源,通过环境创设、利用有效促进发展。

实施中心环节是因地制宜,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积极、支持性的环境。

6、强调、合理安排一日活动。

时间安排相对稳定、灵活,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活动相结合,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消极等待、不必要的管理行为。

把各种活动有机结合,动静、室内外、组织与自主活动交替进行。

7、突出对的专业化素质的要求。

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尊重幼儿自主活动,支持幼儿发展,支持、鼓励探索与表达,关注个体差异。

8、提倡树立大观。

家庭是合作伙伴,充分利用环境、社区资源,拓展学习、生活空间。

与社区、家庭配合,学前机构与家庭、社区一体化。

9、重视衔接工作。

0—3岁保育、和小学的衔接。

注意与0—2岁婴保教工作及小学课程相互衔接。

上海课程方案特点:

(1)对象年龄下移,2岁起实施课程方案;

(2)强调园长、,有课程的选择权和生成权;

(3)重视现代化技术在园课程中的运用。

三、课程实施的主要策略:

(一)         从园长的角度讲

1.有优化课程的意识,园长是编制构建园本课程的责任主体,真正编制、建构出一套适合本园实际的优质课程。

   


建议:

①心悦诚服的接受新方案中的新东西,新方案中及有对原方案的不同冲击与挑战,在情感与认识上接受新方案。

②课程园本化过程是再创作的过程,要做到理念、精神不走样,具体操作上更符合实际,更要有特色个性,充分考虑本园实际,进行理念、精神不走样的再创作。

2.有平衡课程的意识:是现代课程观对我们的要求,是孩子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

①共同性课程与选择性课程的平衡;②生活、运动、游戏、学习的平衡;③预设课程与生成课程平衡;④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平衡。

做到“四个平衡“和关注,“一周

活动安排”及“一日活动的安排计划”,这二份是园长办园理念的具体化,也是园课程价值取向的物化,

园计划、及的不足:

    安排的过死、过细、过满、没有空间缺乏弹性。

    在内容和组织方式等方面的不平衡

如在作息安排上有“四多四少”现象:

①学习多游戏少。

②室内活动多户外活动少。

③预设的活动多生成的活动少。

④统一的集体活动多自由的个别活动少。

看以上两个表要做到:一日活动如何做到:“四个”平衡及“三看”

①看活动的性质平衡与否?

②看活动的地点,室内、室外活动如何平衡

③看活动的结构是否平衡?

一周活动安排做到:

①     共同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的平衡?

②     特色课程的时间配比是多少?

③     园内外活动是否平衡?

④     一周中同龄活动与混龄

活动的平衡?

3.要与教师共建课程:教师有课程的选择权,园长鼓励教师发挥自主性、创造性,并帮提升行为,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让教师共同参与课程的创建,使课程更好体现班级特征,凸现真正追随儿童发展的特点,给教师发展空间,鼓励生成课程。

 因人而异、分层放权,园长要加强监控:

①     要抓住两餐间的时间。

②     一天在室外活动总的活动量。

(二)对教师的要求: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具体操作者,是课程实施好坏的责任主体,课程实施是大障碍就是的惰性。

1、两个优先:

①     有利于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发展的、富有个性的活动优先。

②     当前喜欢的、即时反应的活动优先。

这“两个优先“是对传统的”“学科中心”的背叛。

建议:①要学会发现,要发现偶发事件的价值;

      ②要尊重幼儿,尊重的兴趣、需要、个性特点;

      ③要学会支持,支持的探索力、表达、表现创造力的发展。

2、两个关系:

①     预设课程与生成课程的关系;

②     个体建构与共同建构的关系;

预设和生成的理解;

建议:

①要理解二者间的不分好坏,对的发展同样有价值,要保证二者间在一日活动中的时间配比,以体现两者的价值。

③     两者不是对立的,在教育过程可以转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加强观察,学会分析幼儿的行为,随时根据需要对目标内容增删调整。

④     要提高对生成活动的回应机制和回应策略,生成活动中的倾听也是一种回应;接过孩子的球再把球抛给孩子也是回应;通过语言、材料、的教育,直接机制回应。

个体建构与共同建构;个体建构强调孩子独立构建经验;共同建构强调在同伴、年长者的合作学习中获得体验,在活动中要处理好以上两个关系,个体与是同建构。每天要有个别化的区角活动,集体游戏等也要有集体活动等

3、两个关注:

①关注的“寻常时刻”

②关注     


幼儿发展的“机会之窗”

“寻常时刻”:是在最不起眼最平常的时刻表现出的行为,要有一颗平常心及时关注。

机会窗:幼儿发展中对某种经验,某种行为起重要作用的关健时刻。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来说,即要关怀孩子平常时刻也要关注孩子关健时刻,两者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