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10 > > 详细内容

关于“青春饭”的辨证法_成长岁月

    眼下,最时髦的词莫过于“xx经济”了——从网络经济,知识经济,眼球经济,到新鲜的娱乐经济,体验经济,当然,还有正如日中天的“美女经济”。
    “美女”成为“经济”,其实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了,模特大赛,选美大赛,网络小姐大赛,甚至连世界杯这样属于男人的游戏都要评出个“足球宝贝”来,凡此种种大都可以归入“美女经济”的范畴。正如刚刚结束不久的北京国际车展,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香车”,同样被津津乐道的还有“香车”旁的“美女”们。不知从何时起,“美女配香车”成了车展的固定程式,而这一届北京国际车展更是将其演绎到了极致,于是“到车展去看美女”便成了人们花钱买门票的又一个理由。据说,本届北京国际车展光门票收入就超过千万,这其中想必有不少是“美女”们的功劳,所以即便有“美女”在车展上拿一天一万元的酬劳,我们也就不必眼红心跳了。 美女常在,而青春不常在。
    将“美女经济”再上升一个高度就是“青春经济”,因为“美女”们都是要吃“青春饭”的。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光有美丽和年轻,未必就能吃好“青春饭”,纵然告别了美丽和年轻,却依旧能够吃好“青春饭”。这其中的奥妙,只有能正确认识和把握“青春”的人才能破解。
    中国着名模特公司新丝路总裁——“美女经济”的开拓者李小白先生一语中的:吃“青春饭”不是“美女经济”,吃好“青春饭”才是“美女经济”。 那麽我们又该怎样做,才能真正吃好“青春饭”呢? ——题记 今年7月10日,由《青春一族》杂志发起并设立的“青春设计师热线”正式在北京开通,这是国内第一条专门指导年轻人如何走出“高消费”误区,树立正确的时尚消费观的公益热线。同时,《青春一族》杂志还组织了包括“青春设计师校园行”,“青春设计师商场秀”,“名人与你话青春”等一系列“青春设计师”巡回活动。
    此外,《青春一族》杂志还与新浪网就“如何吃好‘青春饭’”的话题展开网上调查和讨论。 《青春一族》杂志总策划人张岩女士在向记者谈及发起设立“青春设计师热线”的初衷时,不无幽默地回答:“我们就是想帮助年轻人吃好‘青春饭’——如果连青春饭都吃不好,恐怕别的饭也就吃不香了。” 张岩和她的《青春一族》 发起设立“青春设计师热线”,是为都市青春女性提供服务;与新浪网合作网上调查和讨论“如何吃好青春饭”,是接触新人类的思想风向标,这两件事之间看似并无太多关联,但在《青春一族》杂志总策划人张岩女士看来,却存在着“理论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紧密联系。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吃“青春饭”总是个带有贬义的话题,还会引起一些不够光彩的联想——不就是靠“脸蛋儿”、仗着年轻谋生?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观念的改变,吃“青春饭”的职业越来越多,吃“青春饭”的内涵也不知不觉发生着根本的变化。过去,我们更多强调“内在的青春”,而对“外表的青春”嗤之以鼻。殊不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春不仅需要精神上的充实升华,同样需要形象上的包装设计——如果你不能用外表传递足够强烈、有效的,别人又怎能很快感受到你的青春味道呢?
    今天,中国的青春一族们正面临着如何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吃好“青春饭”的问题。怎样才能让自己的青春光彩从内到外散发出来?首先就是不能一味哈韩哈日,学欧仿美,而要找到真正符合自己个性的状态。这才是吃好“青春饭”的关键所在。而“青春设计师热线”的开通,无疑为“雪中送炭”之举,恰好给了年轻人一个从内到外进行自我形象包装设计的途径。所谓“青春设计师”并不是简单地罗列流行时尚信息,介绍穿衣打扮,而是针对个人特点、需求,从内到外全方位提供“包装青春”的解决方案。
    关于青春的“外包装”问题,《青春一族》杂志总策划人张岩深有感触。她以前在一家国际着名的咨询公司担任咨询专家,每年参与招聘工作,每轮面试都不下百人,不乏才智过人、品学兼优的,但竞争太激烈,有些来面试的人因为衣着打扮不够得体而丢了印象分,最终与机会失之交臂,非常可惜。你有内秀,有出色的成绩单,很可能别人也有。怎样判断你们之间的高下?在匆匆一面的求职现场,往往视觉的印象在第一眼判断时起到重要作用。虽然不是以貌取人,面试负责人也会考虑:这个形象得体的求职者更容易融入公司的文化。所以光凭“内秀”在现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立足是远远不够的, 红花也需绿叶配。 怎么提高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分值呢?当然靠学习,靠观察,更多的靠了解自己和别人。
    现在耳熟能详的时尚类杂志有几十种,其中不乏像《时尚》、《瑞丽》等由国外引进的杂志。与美国知名青春时尚杂志《seventeen》进行版权合作的《青春一族》,作为投入期刊市场不久的全方位青春时尚杂志,在刚一“上市”时就发现:中国年青人在着装打扮、自我形象设计方面存在很多“误区”。并且目前市场上流行的一些青春时尚杂志,并不太适合中国现状,甚至对现代青年人的审美观、消费观起到误导的作用。因此张岩在策划《青春一族》的风格定位时,特别强调杂志的内容既要有国际最新的时尚流行趋势和实用的生活指南, 又要积极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时尚观,价值观,避免走入高消费误区,成为“都市新贫族”。据张岩透露,目前《青春一族》编辑部的平均年龄还不到25岁,同样也面临着如何吃好“青春饭”的问题。所以张岩常常和同事们开玩笑说:《青春一族》面对的读者都是17岁到25岁之间的年轻人,如果我们不能和他们一起吃好“青春饭”,我们吃“青春饭”的“饭碗”恐怕就该被砸了。
    大学毕业生也要吃“青春饭” 刚刚参加完毕业典礼的2002届大,面对新世纪,面对即将到来的2008奥运、wto……他们有着太多机会,却也被巨大的竞争包围着。机会虽多,但求职者更多——近两个月的招聘情况显示,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并不像大家预期的那样,因诸多“利好”而走强;相反,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处于调整阶段,整体就业形势相比去年明显下降。许多大学生感到,找工作越来越难,今年这个求职的冬天会依然寒冷。 茫然中的学子们各方面都开始努力,包括大做“面上”文章:花上两三千元,男生购买名牌西服,女生去参加美容化妆班,呼机手机一站购齐;求职名片和求职简历“精美”到连打印店老板都无法制作;某大学一寝室的八个女孩,有六个同时做了双眼皮、垫鼻等手术,一时间大家都不敢出门,可谓奇观……
    大学毕业生求职越来越“复杂”,与毕业形象设计相关的各种服务应运而生,几乎发展成了一项新的产业。 不要问有没有必要。对当前日趋紧张的就业形势有一番了解之后,你很快就会明白,她们在毕业形象设计上煞费苦心并非多此一举。为了毕业不至于失业,为了争取一个还算过得去的职位,学子必须付出很多心血,包括求职形象设计。现在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各项软件、硬件要求都越来越高,不光注重学历,还要看求职者是否符合本公司的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形象。有限的职位,激烈的竞争,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实在非常必要。 所以,我们不必大加指责莘莘学子们投入精力和财力去做表面文章,“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固然不好,而“败絮其外,金玉其中”亦不足取。
    看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已经过去,只凭“内秀”而缺乏“外秀”只会令竞争力大打折扣,一定要“内外兼修”才能吃好“青春饭”。帮助已经拥有内秀的学子,让他们在人生竞争的第一站更加顺利,少一点不必要的挫折,也许是媒体应该拥有的更加积极的态度。 《青春一族》感受到这急迫的需要,发起创立“青春设计师热线”,这对于莘莘学子来说,绝对是一个适逢其时的好消息。 “时尚消费”≠“高消费”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市新贫族”这个消费群体活跃在时尚视线里:这是一群非范思哲、夏奈尔等名牌不穿,手包必须是lv,仅一双袜子就价值上百元的“穷人”。他们支出无度。为什么?爱慕虚荣、互相攀比、追求名牌、盲目消费……归结为一句话:在他们心目中,美和昂贵是等义词。 青春一族都还年轻,不应该去盲目体验消费所带来的虚荣。更加根本的是,美并不等于贵,而是适合你自己,能体现你的个性,同时带给人们视觉上的愉快感受。 时尚的形象与个人消费能力如何和谐统一?这已经成为青春一族最关心,同时也是极需“科普” 的一个崭新的社会课题。
    社会舆论往往将“时尚消费”等同于“高消费”,这其实是一个极大的认识误区。由于担心青春一族因追求打扮、追求时尚而耽误学业、影响工作、养成浪费的习惯,于是忙着封杀年轻人对时尚的追求,甚至大加批判。结果呢?青春一族不会因此而放弃对时尚、对美的追求,只是不知道该怎样做,只好跟着自己的感觉美——没有人告诉她们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时尚,应该怎样包装自己,应该如何合理塑造自己的时尚形象,她们只好盲目地模仿,甚至无奈的相信,名牌就是时尚。
    现在越来越多的青春一族都明白了,追求时尚不纯粹是一种消费,而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时尚绝对不只是外表的花花绿绿、天价的名牌,更是内在的气质、个性和外表形象的结合,是怎样用外在的一切说话,让身边的人感受到你内心的青春和时尚。正象《青春一族》杂志的策划者所讲:在当今社会,“打扮”也成为一种在工作、生活中需要的基本技能,是需要有人来指导的。现在的青少年对“时尚消费”还似懂非懂,就象一个人站在叉路口,要么走上正道,要么误入歧途。与其让他们自己乱闯、走弯路,不如由我们来开辟这样一个“课堂”,引导年轻人进行合理消费,讲解“时尚”本质,指导如何包装。当在了解了“时尚”的真谛之后,你会发现,“时尚消费”≠“高消费”。
    “青春饭”好吃与吃好“青春饭” 如果说过去吃“青春饭”,意味着靠美丽的脸蛋儿谋生,连脑筋都不用动,那么如今所说的吃“青春饭”则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范畴,此“青春饭”非彼“青春饭”,不再是靠脸蛋儿就能吃饭的,更多是指年轻人凭青春的激情,加上知识才干,内外合一的气质,去人生的大舞台打拼。 过去,“青春饭”职业大多指服务和娱乐行业,而今天,由于新经济崛起,it技术人员、网络营销、经纪人、基金经理、卡通画家、设计师,时尚分析师……哪个职业不需要青春的敏感与触觉?哪个职业不需要青春的热血与创造力?崭新职业群体给“青春饭”的定义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更加具有时代特性。 这些吃着“青春饭”的人们除了真才实学之外,也同样需要时尚得体的外表,以达到心神兼备,表里如一: ——比如前段时间,原《足球报》名记李响以300万的高薪转投《体坛周报》门下,生活中的李响是健康的,工作中的李响是智慧的,年纪轻轻的她绝对名利双收。 ——比如出任申奥形象大使再度赢得满堂喝彩的香港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有限公司主席杨澜,以部分换股,部分现金方式拥有了新浪16%的股权,不动声色地成为新浪第一股东。在这个成功神话中,最经典的就是她身上无时无刻不散发着的“智慧与青春”的迷人风采。 吃青春饭不仅仅需要美丽的外表,更需要内在的智慧——有调查表明,目前青春一族的新职员们最希望公司的福利不是加薪,不是晋升,而是培训。现代女性明白,貌美是短暂的,职场竞争是激烈的,更是无情的,只靠天生丽质,只有放电

  

没有充电,最终一定会被淘汰。
    现在“不再青春”的定义不再是美貌的逝去,而是指因为知识、心态和能力等原因,心理、观念、感觉呈现老态。对于真正懂得怎样吃青春饭的现代都市女性来说,这才是最忌讳、最害怕的。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知识是有价的,美丽也是有价的。愚昧的美女如同浮在水面的一朵花,靠出卖自己的美丽,换得一碗廉价的“青春饭”,而聪明的人知道如何追求永恒的“青春”,外秀兼内秀才是真正的完美超强组合。
    青春的喝彩 今天的“青春饭”挥洒的是丽质、精力和智慧,年龄已经不构成威胁,即使公平的时间大神令青春不在,也能够从容改弦更张,反而做得更漂亮。 如何保持青春的心态?如何使职业生涯延长?这正是青春一族们最关注的问题。当我们懂得时刻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把握时尚,懂得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就不会担心月岁月的残酷压力——英国73岁的老夫人塞尔芬同样可以成为模特界的大红人,一系列新潮服饰邀请她担任形象代言人。这才是真正吃青春饭的高手!在现代社会,“青春”不仅仅是年龄的指标,“青春饭”也不再是只是年轻人的专利。
    有人认为青春仅仅意味着外表的美丽,其实,美丽只是青春的一部分,而不是青春的全部。美女不常在,而青春常在。 青春意味着朝阳,青春意味着希望,青春更意味着成功。青春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时间所带给她们是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而这恰恰是她们保持青春的资本。 这才是“青春一族“们生活的真缔。 过去,吃“青春饭”需要“透支青春”; 今天,吃“青春饭”需要“经营青春”。
    正如一首名叫《年轻的喝彩》的歌中所唱到那样—— 年轻的心,为将来的日子写下一句对白 年轻的你,为无尽的青春喊一声欢呼…… 摘自:江西日报 作者: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