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话读书 阿姐教他读和写_校园文学
何联合
现代妇作家茹志鹃,着有着名的短篇小说《百合花》。她比现代作家邓友梅大6岁,邓友梅最初是在她的帮助、带动下走上读书、写作道路的。邓友梅尊敬而亲切地称她是“阿姐志鹃”。
邓友梅只读过四年小学,没养成读书的习惯。他和茹志鹃都在新四军文工团工作,当时他只有十几岁。1946年,他编了个化装相声,演出效果不错,还在新四军内部刊物《歌与剧》上发表了。从此以后,他常写个快板、唱词什么的,供演出用。但他既没读书也没想写文章,只想当个好演员。不料十六岁时,他到了变声期,唱歌高不成低不就,再加上戏里面小孩子的角色本来也不多,所以他只能点点汽灯,打打锣,管管道具,心里很苦闷。这时候,他调到了茹志鹃的班里。
茹志鹃爱读书、写作。不论行军多累,她都要写完日记再睡觉。女战士们集中住,她点着灯写日记会影响别人休息。因为邓友梅一个人单独住,单独有盏灯,所以茹志鹃常常凑到他那儿写日记。她写日记时,总是找本书让邓友梅看。这样时间长了,邓友梅就慢慢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如果哪一天没书可读,他就会浑身不自在。
邓友梅每读完一本书,茹志鹃总会向他提些问题或者跟他讨论。邓友梅读完鲁迅先生的《野草》后,茹志鹃就问:“什么地方给你印象最深?”邓友梅就背书中的一段话:“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另外一株也是枣树……”“不错,背下来了,明白意思吗?”“没别的意思,就是有两株枣树。”“那为什么不说‘有两株枣树’,而要说‘一株是枣树,另外一株也是枣树’?”“这……”“这叫强调。‘有两株枣树’,给人印象不深。这样一强调,读者才会记住这两棵都是枣树。记着,这就叫强调……”这算是邓友梅平生上的第一堂文学课。
《红萝卜须》是一位法国着名作家的作品,写的是一个受人歧视的小孩的故事。邓友梅看过后,茹志鹃叫他说说感想。他说:“大人对小孩不公正,看来全世界都一样,这书把受歧视的孩子的心理写得很真实。”茹志鹃说:“可是有地方写过头了!红萝卜须为不被人爱而苦忙,这可以理解;可是他看喜欢脸色红润的孩子,就抓破自己的脸,把血抹一脸,对老师说‘我也有个红脸蛋’,这就过分了。写文章要讲求分寸……”她这样一讲,邓友梅懂了:读书不仅要靠直觉感受,还要作理性思考,作技术分析;写文章呢,不能只求生动,还要讲求分寸。
茹志鹃还教邓友梅记日记。她用缴获的白报纸缝了个小本子,对邓友梅说:“你拿去学着记。你编快板、写唱词蛮有灵气,以后可以往创作上发展。对什么感兴趣就记什么好了,就算练习写作。天天记,你就会注意去找材料了,不然有的事发生在我们眼前,不经心也看不出意义来。”在她的督促下,邓友梅终于养成了每天必记的习惯。他用日记体裁发表的《文工团员在淮海前线》一文,被编辑部认为“实在是一篇值得推荐的文章”。
就这样,在茹志鹃的帮助下,邓友梅终于走上了读写之路,并成长为着名的作家。
摘自《小阅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