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09 > > 详细内容

走进新课程的几点反思_课改与自主学习

走进新课程中的几点反思

本学期我们逐步走入了新课程。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强调,是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和孩子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幼儿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幼儿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幼儿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幼儿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还必须给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如“我想这样飞”活动中,我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自由讨论,然后交流,最后再让孩子作画。孩子们的想象非常丰富,能力强的孩子画出来别具一格,能力弱的孩子在别人的基础上稍加改动。自由讨论给孩子带来更多的灵感,也为能力弱的孩子带来了帮助。

2、

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如在“站住了,别倒下”的活动中,我提供了很多的材料,让孩子自己探索哪些倒下,哪些能站起来,倒下的东西可以想什么办法让它们站起来。当孩子们想出了一种办法后,我就引导他们再想其它的办法,看谁最聪明,想得办法最多。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由于大班的幼儿接受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对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作为应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探索机会的环境,引导他们去思考、发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愉快。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幼儿学习的参与者。参与幼儿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当获得点滴收获时,的倾听无疑传递着对他们的关注、重视与尊重。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幼儿的认知规律,从幼儿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例如对马路边的马兰感兴趣时,有的说是草,有的说是马兰。孩子们发生了争论。于是有一天我就带着孩子们去草地上挖马兰,让孩子们通过挖马兰、来区别野草和马兰。孩子们的兴趣特别高,观察得特别仔细,他们通过观察马兰的茎、叶子,闻味道

等对马兰的特征有了深入地了解。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很难创造性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幼儿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如在“我想飞”的主题活动中,我让孩子自己去寻找飞的资料,孩子们寻找到很多资料,其中大部分孩子们认为鸵鸟会飞,因为它也有翅膀。只有一两个幼儿说它不会飞,我没有告诉他们答案,让孩子们自己去查找。最后沈哲超在《动物世界》这本里终于看到鸵鸟是一种不会飞的鸟。孩子们最终自己获得了正确的答案,从而也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树立整合的观,努力打破学科界限,实现目标的整合。

在整合观的指导下,我们的活动都以主题的形式展开。在主题生成、开展、深入的过程中我努力做到:打破学科间界限,更多地关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和认知需求,加深搭班之间的配合与衔接,从而实现课程内容、形式的有机整合。

1)打破分科规律,实现人文关系的有效整合是关键

以往根深蒂固的学科教学体系,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课程的实施和展开,在一期课改中,我们已经在这方面作了适当的调整与改变。而现在我更是深切体会到了根除学科界限的必要性。因此,我和我的搭班沈正努力从思想上和行动方式上改变这种局面。现在,每天利用的午睡时间开个小碰头会,已成为了我们每日的必然议程。利用这段时间,我们两个对班级中的每个孩子进行全面细致地分析,在主题活动的预设方面,互通相关,共同商定、调整阶段目标,在内容安排上进行有效的衔接和统一。

2)将视野转向孩子,将孩子的发展需求作为研究、选择教材的依据,从而更全面地实现课程内容、形式的整合,促进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大自然的语言主题活动中,我和沈都发现班级中大部分孩子都特别爱玩水,盥洗活动时,许多孩子都会长时间滞留在水池前,玩玩弄弄不舍得离开,通过观察了解,我们发现孩子们对水——这种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的认识只停留它的作用上,而对水的性质等粗浅的认知,他们不会表达,也不知如何表达。在反复地考虑、商量、选择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天气的情况,预设了水的系列主题活动。同时,我们又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优化教与学的方式,鼓励自己寻找材料,玩一玩、试一试、看一看、想一想,变原先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体验

式的学习,帮助积累感性的直接经验。 我们富有个性的预设活动,使孩子在与环境材料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的体验和需求,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起的自发生成活动。

四、教学中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的评价每一个。

新课程评价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幼儿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地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以上几点是我在这一学期教学实践和学习时的心得。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作为一名青年,我们应该尽快成长起来,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