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09 > > 详细内容

关于“新教材”推广与实施中若干问题的思考_课改与自主学习

 

当前“二期课改”正进入一个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前教育而言,继《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上海市学前课程指南》颁布后,全套的“新教材”,即《参考用书》(分为《生活活动》、《游戏活动》、《运动》、《学习活动》4个分册)又相继问世,并进入全面推广的性阶段。

  “新教材”,带着追求创新与超越的教育理想,带着崭新的课程理念向我们走来。她强烈地冲击着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她也汹涌地撞击着我们原来固守的一些观念和行为。因此,“新教材”的全面实施,将在我们上海的学前教育领域引发一场深刻的变革。通过变革,在探索与实践、反思与重建中,必定会进一步提升的专业化水平,更好地推动学前事业的发展。

  一、  新教材承载的价值与特点

  以发展为本,是“新教材”所宣扬的理念。那么,它具体有哪些主要特点和价值取向呢:

  之一:回归生活。传统教材的弊端之一,就是把幼儿定格在完全由成人预设的“书本世界”或“学科知识世界”中,远离儿童的真实生活,脱离儿童的现实世界。“新教材”直面幼儿的成长需要,关注幼儿的生活情境和生活经验,使幼儿园的课程向幼儿的生活世界回归,努力实现“世界”与“生活世界”的交互融合。例如,《生活活动》教材,力图改变幼儿园生活教育“教学化”、“教条化”、“书本化”的现状,强调自然教育,强调融入日常生活的隐性影响,更强调要关注孩子每时每刻的生活质量,以及重视生活教育对孩子终身发展的影响。我们认为,教材、教育内容只有向的生活世界回归,才能体现意义的真谛。

  之二:关注过程。“新教材”力图改变以往教材标准化、重结果的倾向,通过充分体现园活动的选择性和生成性,通过淡化结果,注重活动过程来达到课程促进孩子发展的目的。关注过程,就是要关注在“课程的跑道”上“奔跑”时的经历、经验与过程——他们经历了什么事件和生成了什么需要?他们反映了哪些成长的经验和获得了哪些有意义的经验?他们在与环境、同伴和成人的互动中其过程是怎样的?等等。因而,我们体会,注重过程的课程,是真正体现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课程。

  之三:加强整合。“新教材”顺应了新的教育理念,强调课程的整合性。这种整合性,体现在课程目标的整合上——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目标的有机统一;体现在教材内容的整合上——《生活活动》、《游戏活动》、《运动》、《学习活动》四套教材内容的有效结合以及发展各领域内容的有机联系;还体现在教学方法、途径、手段和组织形式等各方面都应该是综合和整合的。课程的整合性,更有利于实现全面与和谐的发展。

  之四:注重选择。低结构、高开放、重选择,是“新教材”的又一鲜明特点。注重选择性,一方面赋予孩子以更广阔的学习与生活的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个性进行自主选择与活动。例如,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主题,可以选择不同的运动区域,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甚至是选择点心、午餐等,充分体现了课程注重差异、注重个性、注重发展的特点。另一方面,也给予了教师更多的课程选择权,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本园、本班孩子的特点灵活地运用教材,自主地设计活动,使能真正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课程的实施者以及课程的评价者。强调教材的选择性,是一种的进步。

  二、  新教材带来的困惑与挑战

  由于本次教材改革的力度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大,因此,在推广与实施“新教材”中,们在新课程的适应上出现了不少困难,在教材的使用中也遭遇了不少困惑与挑战,主要表现在:

>

    来自“综合课程”的挑战:长期以来的分科教学,使教师们对新教材中以综合主题的方式呈现课程,以整合的观念统领课程的做法不太适应。因此,常常有穿新鞋走老路的行为,驾驭教材、课程的能力受到了新的挑战。

    来自“生成活动”的挑战:已经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预设活动”了,对课程与教材中强调在活动中要给孩子“生成”的空间,并要会关注孩子“生成”的活动,会分析、解读孩子的行为,并积极、有效地回应孩子的“生成活动”等,这已成为把先进的观念转化为实践的又一难题。

    来自“开放问题”的挑战:这里的“开放”有两层含义,其一,指课程与教材在实施的时间、空间上要开放。因为,真正有意义、有效的学习,往往是打破单一性和封闭性的,在时间和空间上充分地开放,在内容与方式上充分地多元,使他们能尽兴地活动,享受过程,满足需要。其二,指课程与教材在实施的形式、途径上要开放。应向家庭、社区、社会开门教学,教师要会利用各种有效的课程资源,为教材实施服务,为孩子的发展服务。这些“开放问题”,对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又带来了新的命题。

  三、  新教材呼唤的专业意识与能力

  新一轮的课程教材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元素是的专业化水平问题。那么,在实施上海的新教材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哪些专业意识与专业能力呢?

  新教材需要的核心的专业意识主要有:

    课程意识长期以来,我们的园课程,包括课程的设置、结构、、教材,以及每门学科每周开几节,都有比较统一的规定。

园,包括教师,在课程问题上几乎没有、也无须有发言权,教师基本上只是教材的“奴隶”,一个“教书匠”。因此,教师只有“教学意识”,而无“课程意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我国的课程政策做了重大改变,强调要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权力分配的课程政策。这就需要我们要逐渐形成课程意识,成为真正的课程开发者(把国家和地方的课程、教材转化为适合本园、本班孩子实际的活动)、课程实施者、课程评价者。具体地对使用新教材来说,就是要在“课程意识”的引领下,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在实施新教材中,学会选择,学会应用,学会创造,使新教材真正实现本土化、乡土化、园本化,使教材使用的过程,成为师生有意义的对话过程,成为平衡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成为专业化水平提高的过程。

    整合意识上海“二期课改”的新课程、新教材,选择了走综合课程之路,因为综合课程顺应了当前国际、国内幼教改革的主流,亦更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尚未完全分化的特点。所以,我们需要软科的界限,打破学科林立、唯知识而重的状况,需要实施综合化、生活化、游戏化的课程,使我们的在活动中感受乐趣,体验成长,从而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课程的“整合意识”就尤显重要。在实施新教材中,既要学会对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等进行有机的整合,

  又要善于把各领域的要求和生活、运动、游戏、学习的经验浑然一体地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使在自然的,综合的,富有生态平衡意义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获得发展。因此,从分科到综合,从独立的学科意识到和谐的整合意识,我们的在实施新教材中将会获得一个性的进步。

    资源意识上海的新教材,是一套以“过程模式”为特征,以低结构、高开放、重选择为特点的活动参考用书。因而,在使用新教材中,我们强调要

有课程的“资源意识”。这里的“资源意识”内涵有个两方面:其一,是指条件性资源。条件性课程资源是实施课程、教材最基本的保证,如资料、工具、材料、场地、设备等,它包括园内资源和园外(家庭、社区、社会)资源。这种课程的条件性资源目前已逐渐引起们的重视,并得以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其二,是指素材性资源。这类课程资源是教学的素材或直接来源,又分为可预设和不可预设的。可预设的如教材,不可预设的就是在师生互动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以往,我们很不重视这一点。而现在,如果我们用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的视角来看教学过程,那教学过程就不再是一个照本宣科的过程,而是变成了不光是使用教材,同时也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在探索、学习中的问题、困惑,感受、体验等都不再是教学的“绊脚石”,而是教学的“生长点”了。总之,新课程、新教材需要教师拥有“资源意识”,这样,教师的教育视野才能更广阔,的活动才能变得更有意义。

  新教材需要的核心的专业能力主要有:

    选择与创造的能力上海的新教材的实施,给教师构造了一个很有作为的“平台”,要求教师更富有创意地进行设计和操作。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材观”——把教材看成是神圣的、不可质疑的、必须照章执行的,而是应该建构起新的“教材观”——把教材当作是一种材料、一份资源、一个师生交流的话题。要根据本园、本班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进行组合、改编,进行选择、创造,而非跟着教材后面跑。要具有这种选择和创造的能力,就需要学会观察、分析教育对象,学会预设适合孩子“最近发展区”的课程,学会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等等。因此,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过程中,既是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种挑战,也是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的一个机会。这几年来,我们上海一些课改园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让我们感受到课改的力量和创造的智慧。例如,积极利用和开发符合本地区特色的资源(如动植物、自然景观、山坡小河等),为实施“新教材”服务。又例如,根据农村孩子、的需要和条件,大胆替换和创编教学内容(如把教材中“网上购物”替换成“电话购物”;把托班教材中的感知“大饼油条”改变成认识“各种饼干”等),使之更适合本地、本班孩子的发展特点。我们相信,

教师们选择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将是专业化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  预设与生成的能力实施新教材,需要教师拥有预设与生成的能力。首先,要学会预设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活动。预设活动,犹如杜威所说,“每一位教师都是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的”。一个具有专业能力的教师,在走向课堂,走向孩子前,需要理解纲要,解读课程指南,钻研教材,更重要的是依据幼儿的实际来设计教育活动。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有意义的教育活动,既是教师教育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其间,蕴涵着教师的教育智慧。其次,要学会动态生成有价值的课程内容。预设,仅仅是一种“假设”,在实施预设的教材进程中,要随时关注、捕捉来自的需要、想法、疑问、创见等精彩瞬间,并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内容或程序,自然地动态生成符合对象“最近发展区”的课程。而在动态生成中,  


教师既要具有高屋建瓴,甄别优劣的能力,对幼儿的行为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同时,还要具有合理的回应能力:或及时应答,或鼓励探索,或转移视线,使在与有效互动中获得有意义的成长经验。预设与生成的能力,是实施新教材所必须的专业能力。

  反思与调整的能力 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并不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我们所缺少的是具体的对这些理念的操作、探索和运用。那么,执着地保持一种实践中的反思状态(一种清醒状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善于调整教育行为,这是提高实施新教材能力所必须的。我们知道,在实践新教材中,不管是多么充分的教学准备,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现场和教学细节中去,这是教学最基本的实践形式和生命载体。但是,何以做到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以一种反思的目光来对其加以审视?何以做到由教学现场所反映的细节、个别问题来引发对整体教学价值的思考?何以做到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最大限度地顺应孩子的发展

?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自觉地体验新课程的理念,主动地拓展专业视野,积极地探索和研究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我们相信,随着反思与调整能力的不断提高,实践新教材的水平会日臻成熟,专业化素养也必将更上一个台阶。

 

当前“二期课改”正进入一个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前教育而言,继《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上海市学前课程指南》颁布后,全套的“新教材”,即《参考用书》(分为《生活活动》、《游戏活动》、《运动》、《学习活动》4个分册)又相继问世,并进入全面推广的性阶段。

  “新教材”,带着追求创新与超越的教育理想,带着崭新的课程理念向我们走来。她强烈地冲击着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她也汹涌地撞击着我们原来固守的一些观念和行为。因此,“新教材”的全面实施,将在我们上海的学前教育领域引发一场深刻的变革。通过变革,在探索与实践、反思与重建中,必定会进一步提升的专业化水平,更好地推动学前事业的发展。

  一、  新教材承载的价值与特点

  以发展为本,是“新教材”所宣扬的理念。那么,它具体有哪些主要特点和价值取向呢:

  之一:回归生活。传统教材的弊端之一,就是把幼儿定格在完全由成人预设的“书本世界”或“学科知识世界”中,远离儿童的真实生活,脱离儿童的现实世界。“新教材”直面幼儿的成长需要,关注幼儿的生活情境和生活经验,使幼儿园的课程向幼儿的生活世界回归,努力实现“世界”与“生活世界”的交互融合。例如,《生活活动》教材,力图改变园生活教育“教学化”、“教条化”、“书本化”的现状,强调自然,强调融入日常生活的隐性影响,更强调要关注孩子每时每刻的生活

质量,以及重视生活教育对孩子终身发展的影响。我们认为,教材、教育内容只有向的生活世界回归,才能体现意义的真谛。

  之二:关注过程。“新教材”力图改变以往教材标准化、重结果的倾向,通过充分体现园活动的选择性和生成性,通过淡化结果,注重活动过程来达到课程促进孩子发展的目的。关注过程,就是要关注在“课程的跑道”上“奔跑”时的经历、经验与过程——他们经历了什么事件和生成了什么需要?他们反映了哪些成长的经验和获得了哪些有意义的经验?他们在与环境、同伴和成人的互动中其过程是怎样的?等等。因而,我们体会,注重过程的课程,是真正体现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课程。

  之三:加强整合。“新教材”顺应了新的教育理念,强调课程的整合性。这种整合性,体现在课程目标的整合上——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目标的有机统一;体现在教材内容的整合上——《生活活动》、《游戏活动》、《运动》、《学习活动》四套教材内容的有效结合以及发展各领域内容的有机联系;还体现在教学方法、途径、手段和组织形式等各方面都应该是综合和整合的。课程的整合性,更有利于实现全面与和谐的发展。

  之四:注重选择。低结构、高开放、重选择,是“新教材”的又一鲜明特点。注重选择性,一方面赋予孩子以更广阔的学习与生活的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个性进行自主选择与活动。例如,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主题,可以选择不同的运动区域,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甚至是选择点心、午餐等,充分体现了课程注重差异、注重个性、注重发展的特点。另一方面,也给予了教师更多的课程选择权,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本园、本班孩子的特点灵活地运用教材,自主地设计活动,使能真正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课程的实施者以及课程的评价者。强调教材的选择性,是一种的进步。

  二、  新教材带来的困惑与挑战

  由于本次教材改革的力度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

大,因此,在推广与实施“新教材”中,们在新课程的适应上出现了不少困难,在教材的使用中也遭遇了不少困惑与挑战,主要表现在:

    来自“综合课程”的挑战:长期以来的分科教学,使教师们对新教材中以综合主题的方式呈现课程,以整合的观念统领课程的做法不太适应。因此,常常有穿新鞋走老路的行为,驾驭教材、课程的能力受到了新的挑战。

    来自“生成活动”的挑战:已经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预设活动”了,对课程与教材中强调在活动中要给孩子“生成”的空间,并要会关注孩子“生成”的活动,会分析、解读孩子的行为,并积极、有效地回应孩子的“生成活动”等,这已成为把先进的观念转化为实践的又一难题。

    来自“开放问题”的挑战:这里的“开放”有两层含义,其一,指课程与教材在实施的时间、空间上要开放。因为,真正有意义、有效的学习,往往是打破单一性和封闭性的,在时间和空间上充分地开放,在内容与方式上充分地多元,使他们能尽兴地活动,享受过程,满足需要。其二,指课程与教材在实施的形式、途径上要开放。应向家庭、社区、社会开门教学,教师要会利用各种有效的课程资源,为教材实施服务,为孩子的发展服务。这些“开放问题”,对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又带来了新的命题。

  三、  新教材呼唤的专业意识与能力

  新一轮的课程教材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元素是的专业化水平问题。那么,在实施上海的新教材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哪些专业意识与专业能力呢?

  新教材需要的核心的专业意识主要有:

    课程意识长期以来,我们的园课程,

包括课程的设置、结构、、教材,以及每门学科每周开几节,都有比较统一的规定。园,包括教师,在课程问题上几乎没有、也无须有发言权,教师基本上只是教材的“奴隶”,一个“教书匠”。因此,教师只有“教学意识”,而无“课程意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我国的课程政策做了重大改变,强调要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权力分配的课程政策。这就需要我们要逐渐形成课程意识,成为真正的课程开发者(把国家和地方的课程、教材转化为适合本园、本班孩子实际的活动)、课程实施者、课程评价者。具体地对使用新教材来说,就是要在“课程意识”的引领下,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在实施新教材中,学会选择,学会应用,学会创造,使新教材真正实现本土化、乡土化、园本化,使教材使用的过程,成为师生有意义的对话过程,成为平衡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成为专业化水平提高的过程。

    整合意识上海“二期课改”的新课程、新教材,选择了走综合课程之路,因为综合课程顺应了当前国际、国内幼教改革的主流,亦更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尚未完全分化的特点。所以,我们需要软科的界限,打破学科林立、唯知识而重的状况,需要实施综合化、生活化、游戏化的课程,使我们的在活动中感受乐趣,体验成长,从而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课程的“整合意识”就尤显重要。在实施新教材中,既要学会对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等进行有机的整合,

  又要善于把各领域的要求和生活、运动、游戏、学习的经验浑然一体地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使在自然的,综合的,富有生态平衡意义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获得发展。因此,从分科到综合,从独立的学科意识到和谐的整合意识,我们的在实施新教材中将会获得一个性的进步。

    资源意识上海的新教材,是一套以“过程模式”为特征,以低结构、高开放、重选择为特点的

教师教育活动参考用书。因而,在使用新教材中,我们强调要有课程的“资源意识”。这里的“资源意识”内涵有个两方面:其一,是指条件性资源。条件性课程资源是实施课程、教材最基本的保证,如资料、工具、材料、场地、设备等,它包括园内资源和园外(家庭、社区、社会)资源。这种课程的条件性资源目前已逐渐引起们的重视,并得以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其二,是指素材性资源。这类课程资源是教学的素材或直接来源,又分为可预设和不可预设的。可预设的如教材,不可预设的就是在师生互动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以往,我们很不重视这一点。而现在,如果我们用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的视角来看教学过程,那教学过程就不再是一个照本宣科的过程,而是变成了不光是使用教材,同时也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在探索、学习中的问题、困惑,感受、体验等都不再是教学的“绊脚石”,而是教学的“生长点”了。总之,新课程、新教材需要教师拥有“资源意识”,这样,教师的教育视野才能更广阔,的活动才能变得更有意义。

  新教材需要的核心的专业能力主要有:

    选择与创造的能力上海的新教材的实施,给教师构造了一个很有作为的“平台”,要求教师更富有创意地进行设计和操作。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材观”——把教材看成是神圣的、不可质疑的、必须照章执行的,而是应该建构起新的“教材观”——把教材当作是一种材料、一份资源、一个师生交流的话题。要根据本园、本班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进行组合、改编,进行选择、创造,而非跟着教材后面跑。要具有这种选择和创造的能力,就需要学会观察、分析教育对象,学会预设适合孩子“最近发展区”的课程,学会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等等。因此,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过程中,既是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种挑战,也是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的一个机会。这几年来,我们上海一些课改园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让我们感受到课改的力量和创造的智慧。例如,积极利用和开发符合本地区特色的资源(如动植物、自然景观、山坡小河等),为实施“新教材”服务。又例如,根据农村孩子、     


家长的需要和条件,大胆

替换和创编教学内容(如把教材中“网上购物”替换成“电话购物”;把托班教材中的感知“大饼油条”改变成认识“各种饼干”等),使之更适合本地、本班孩子的发展特点。我们相信,教师们选择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将是专业化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  预设与生成的能力实施新教材,需要教师拥有预设与生成的能力。首先,要学会预设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活动。预设活动,犹如杜威所说,“每一位教师都是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的”。一个具有专业能力的教师,在走向课堂,走向孩子前,需要理解纲要,解读课程指南,钻研教材,更重要的是依据幼儿的实际来设计教育活动。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有意义的教育活动,既是教师教育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其间,蕴涵着教师的教育智慧。其次,要学会动态生成有价值的课程内容。预设,仅仅是一种“假设”,在实施预设的教材进程中,要随时关注、捕捉来自的需要、想法、疑问、创见等精彩瞬间,并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内容或程序,自然地动态生成符合对象“最近发展区”的课程。而在动态生成中,既要具有高屋建瓴,绫鹩帕拥哪芰Γ对幼儿的行为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同时,还要具有合理的回应能力:或及时应答,或鼓励探索,或转移视线,使幼儿在与教师有效互动中获得有意义的成长经验。预设与生成的能力,是实施新教材所必须的专业能力?span lang=en-us>

  反思与调整的能力 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并不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我们所缺少的是具体的对这些理念的操作、探索和运用。那么,执着地保持一种实践中的反思状态(一种清醒状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善于调整教育行为,这是提高实施新教材能力所必须的。我们知道,在实践新教材中,不管是多么充分的教学准备,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现场和教学细节中去,这是教学最基本的实践形式和生命载体。但是,何以做到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以一种反思的目光来对其加以审视?何以做到由教学现场所反映的细节、个别问题来引发对整体教学价值的思考?何以做到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最大限度地顺应孩子的发展?这些,都需要

教师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自觉地体验新课程的理念,主动地拓展专业视野,积极地探索和研究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我们相信,随着反思与调整能力的不断提高,实践新教材的水平会日臻成熟,专业化素养也必将更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