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科课程 整合出一条创新之路_语文
技术+学科课程 整合出一条创新之路
燕山小学 李小平
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位于深圳高新技术基地所在的南山区,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全国中小学现代技术实验学校。这所规模并不大的学校却拥有规模庞大的小学计算机教学实验楼。
1997年,南山实验学校在全国学科“四结合”教改试验总课题组的指导下,启动了小学“四结合”试验,开始了新型教学结构下创新的改革与探索。
2001年11月,全国技术与课程整合现场观摩交流会在南山实验学校举行。南山实验学校推出的10个优秀实验课赢得前来观摩的每一位专家、学者和教师代表的赞叹。
是最大的资源
年轻的南山实验学校时时有惊喜。青年教师余虹的小学二年级综合课《脱险的叶形鱼》,其新颖活泼让很多观摩教师感动得热泪盈眶。她的学生那样率真自然,她的课堂那样活跃热闹。在她的课上,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了许多资料,然后给全班同学朗读;不时地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提些千奇百怪的问题。余虹微笑着,不断地夸孩子“你真聪明!”“你读得真棒!”
可在最初,围绕这堂课展开的争论最多也最激烈。没有专门的识字练习,这还是课吗?那么活跃,课堂纪律如何保证?……但实践很快证明,孩子们上互联网查资料,认识的字非常多;孩子们爱提问,脑子转得飞快,学习效果非常好。
专家靳家彦听完这堂课,兴奋不已。他说,儿童就是天生的学习者、提问者。如果课前孩子有10个问题,下课时这10个问题都解决了,于是没有问题了,但这节课也许不是最好的课。余虹的课不但让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还突破了传统的孤立式教学,将识字、阅读、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南山实验学校校长李先启常说,师生是共同学习的伙伴。在新的时代,学生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中的被动者,而是学习的主体。要牢固树立“生本理念”,使成为最大的教育资源。多年的“四结合”试验正在证明,从技术与学科教育整合入手,创造新型教学结构,实现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根本变革,正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创新的理想切入点。
技术不再是计算机教师的专利
南山实验学校教改的步伐快而坚定。小语“四结合”试验启动后,多功能计算机室、校园信息网络系统相继建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技术与课程整合走入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可是,我们学校的计算机专职教师很快就要‘没有饭吃’了”,南山实验学校副校长张鹏不无遗憾地说。南山实验学校不是在1998年就在全校各年级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由专职计算机教师来授课吗?原来,在试验中学校发现,由学科教师应用计算机和网络,围绕学科知识的一个主题组织学生学习,在包括学科知识、主体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及计算机能力等许多方面的能力,都明显高于信息技术课单列的班级。于是,这启发了学校逐渐将信息技术课单列转向把技术课时直接安排给学科教师中的计算机“高手”,由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直接进行整合,以期获得更好的效果。
和深圳这个新兴城市一样,南山实验学校的教师也是朝气蓬勃的。他们大多30岁以下,来自大江南北,对新事物有很强的学习和吸纳能力。经过几年的打造,全校教师对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掌握得游刃有余,能够在网络环境下办公、查询、阅览和利用智能化平台。有90%的教师会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会在网上进行学术研究。教师们的课件在省市乃至全国的比赛中频频获奖,其中余虹的《公鸡与狐狸》还取得了全国ciete教学软件评比大赛一等奖的好成绩。
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在教师们的悉心辅导下,们的技术能力提高得飞快。全校1700多名学生普遍会使用校园网,会利用网上资源。其中实验班和兴趣组的,每周有3至8
南山实验学校是年轻的。因为年轻,没有负担,充满锐气;也正因为年轻,缺乏经验,少有积累。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试验的开展,推动着南山实验学校初步实现了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这所年轻的学校增添了开拓进取的底蕴。正如信息技术教育专家何克抗所言,南山实验学校的成功在于,在曾被喻为“火车进站——声音很大,速度很慢”的信息技术教育初始阶段,南山实验学校的教师们就对技术在中的功用有了正确的定位,将其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而不仅仅是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通过学科教学改革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达到了全面提高素质的目的。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南山实验学校通过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更新了教学者的观念,发挥了网络对的支持功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使爱学、乐学。45分钟的《脱险的叶形鱼》之所以让很多教师都为之感动,就是因为在那一刻,他们好希望自己能重新当一回小,坐进这样的课堂。